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吉星

作品数:25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908专项国家908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群落
  • 12篇大型底栖动物
  • 12篇底栖动物
  • 12篇群落结构
  • 9篇海域
  • 8篇多样性
  • 6篇生物多样性
  • 5篇大型底栖生物
  • 5篇生物量
  • 5篇物量
  • 5篇丰度
  • 4篇中国海
  • 4篇生态学
  • 4篇西部海域
  • 4篇夏季
  • 3篇群落结构特征
  • 3篇群落特征
  • 3篇分类学
  • 2篇动物地理
  • 2篇动物地理学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5篇隋吉星
  • 13篇曲方圆
  • 13篇于子山
  • 10篇李新正
  • 6篇刘卫霞
  • 5篇赵宁
  • 3篇董栋
  • 3篇王洪法
  • 3篇徐勇
  • 3篇张志南
  • 3篇张宝琳
  • 2篇甘志彬
  • 2篇季相星
  • 2篇王振钟
  • 2篇王金宝
  • 2篇寇琦
  • 2篇杨梅
  • 2篇龚琳
  • 1篇帅莲梅
  • 1篇徐勇

传媒

  • 8篇海洋科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广西科学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分类学研究
2015年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蛰龙介目中两个大科,种类多,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化大,多样性高,全为海生,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种类异常繁多,地区性特点显著,是重要的底栖环节动物,也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的重要生物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由于其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存在并系、多系现象,分类困难,系统发育关系不清,因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将十分有意义。
隋吉星李新正
关键词:蛰龙介科生物多样性动物地理学中国海域
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初探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于2009年5、8、10和12月分4个航次在辽东湾西部海域15个站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并用2种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8种,其中多毛类81种,甲壳类70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动物4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43.28ind/m2,年平均生物量(去灰分干重,AFDW)为2.95g/m2。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3.82g/(m2·a),P/B值为1.30;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4.17g/(m2·a),P/B值为1.41。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呈由西部近岸区域向东部远岸区域逐级递增的趋势,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辽东湾西部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和长江口而低于渤海和厦门海域。
纪莹璐赵宁杨传平季相星王振钟隋吉星曲方圆于子山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山东省沿岸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本文利用2006年8月-2007年10月在山东省沿岸进行的四个航次所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样品,对研究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海域大型底...
隋吉星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文献传递
黄东海多毛类动物种类组成与优势种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fi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本次调查黄东海共鉴定出多毛类32个科90种,优势种为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1857和掌鳃索沙蚕Ninoe palmata Moore,1903,其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黄东海多毛类种类丰富,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而分类学研究应引起重视。
陈桂芳隋吉星李新正
关键词:多毛类多样性优势种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深入了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南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6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similarity,One-way 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USTER和nMDS排序发现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5个群落。One-way ANOSIM分析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月份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不同群落的贡献种不同,黄海冷水团群落贡献种为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其他群落的贡献种以多毛类动物居多。【结论】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主要以黄海冷水团群落、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为主。棘皮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取代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黄海冷水团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类群,多毛类动物取代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成为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
徐勇隋吉星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南黄海
中国海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生物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研究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蛰龙介目中两个大科,种类多,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化大,多样性高,全为海生,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种类异常繁多,地区性特点显著,是重要的底栖环节动物,也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的...
隋吉星李新正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动物地理学中国海域
文献传递
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被引量:12
2009年
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北黄海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春季航次的采泥调查资料,对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划分出3个底栖生物群落。其中群落Ⅰ位于山东半岛近岸以及辽东半岛长山群岛以北。种类组成以广温低盐种为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双唇索沙蚕Lumbrinreis cruzensis等为优势种。群落Ⅱ位于中央冷水团区,种类组成多为冷水性种,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Thyasira)tokunagai、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vadicola等。群落Ⅲ位于北黄海东部砂底区,种类少,蚕光稚虫Spiophanes bombyx、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等为优势种。与1958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沿岸性群落的优势类群发生了变化,多毛类动物取代了棘皮动物;冷水性群落的范围大约缩减了1个经度。
曲方圆于子山刘卫霞隋吉星张志南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北黄海
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被引量:7
2009年
于2007年1月对北黄海7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147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82种,棘皮动物15种,其它动物16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83 ind./m2和38.86 g.wwt/m2。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多于渤海,低于东海;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东海和南黄海。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总体来说,近岸高于远岸。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砂含量和粉砂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所测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刘卫霞于子山曲方圆隋吉星张志南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北黄海丰度生物量环境因子
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2020年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新正寇琦寇琦王金宝甘志彬杨梅龚琳隋吉星马林初雁凌曾宥维王伟娜张祺董栋
关键词:分类学系统发育无脊椎动物
辽东湾西部海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5
2012年
2009年10月在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14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39种,其他类群3种。调查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种中,多毛类和甲壳动物各占60%和40%,其中前三位的是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和滩拟猛钩虾(Harpiniopsis vadiculus)。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2387.1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16 g/m2,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呈现出高丰度低生物量的现状。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8881~4.626,平均值为3.556;丰富度指数为1.197~5.474,平均值为3.426;均匀度指数为0.213~0.9248,平均值为0.7714。以40%的相似性尺度,取样站可被划分为5个大型底栖动物站组。通过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本文认为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良好。
季相星曲方圆隋吉星王振钟赵宁于子山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