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林
- 作品数:31 被引量:184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斑块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斑块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7年3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5例。根据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71例,斑块组1054例。其中斑块组又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41例,下肢动脉斑块组247例,多部位斑块组666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导致不同部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79.55%(1054/1325)的患者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其中单纯颈动脉病变者10.64%(141/1325),单纯下肢动脉病变者18.64%(247/1325)。年龄、高血压是导致不同部位斑块的共同危险因素;男性、三酰甘油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导致下肢斑块形成的特有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93、1.727、1.98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特危险因素(OR值为1.71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不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高于颈动脉血管病变。斑块发生的部位不同,其危险因素也不全相同,LDL-C主要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男性、三酰甘油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影响下肢动脉斑块的形成。
- 黄娜娜陈述林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 成年糖原累积病Ⅰa型终末期一家系报道
- 2022年
- 例1.先证者(Ⅲ2),男,22岁,因“呼吸困难11个月余,加重6 h”于2020年7月入院。自6岁始间断鼻衄,12岁始生长迟缓,同年患“痛风”。近1年多次住院,检查示重度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肌酐自首次入院109μmol/L开始进行性升高,未规律用药。有身材矮小、肝大家族史。查体:身高130 cm,体质量30 kg,娃娃脸面容,全身皮肤可见多处痛风石沉积。腹部膨隆,肝肋下10 cm。
- 王亮李华峰王秋灵唐与晓陈述林
- 胰岛素抵抗的炎症机制被引量:28
- 2004年
- 研究证明胰岛素抵抗是一个慢性亚临床炎症过程 ,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白介素 (IL) 6都能减低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来自脂肪等组织的细胞因子和炎症敏感蛋白如IL 8、抵抗素、脂联素、C反应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1等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在胰岛素抵抗时脂肪组织、骨骼肌细胞、肝脏和动脉血管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 ,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进一步减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对胰岛素抵抗炎症机制的认识 ,有助于对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预测、动态观察和干预治疗。
- 陈述林罗敏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炎症机制亚临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子肿旁分泌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性别骨量减少(包括骨质疏松与低骨量)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2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对象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再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颈动脉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结果在男性骨量减少组(77例)中,存在粥样斑块68例(88.31%),与骨量正常组(164例)比较,骨量减少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斑块形成组骨密度(BMD)明显减低(P<0.05)。在女性骨量减少组(255例)中,存在粥样斑块191例(74.90%),与骨量正常组(224例)比较,骨量减少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斑块形成组骨密度明显减低(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059,P=0.002),体质指数(BMI)(OR=0.853,P=0.004),空腹血糖(FBG)(OR=1.138,P=0.044),有无颈动脉斑块(OR=2.514,P=0.035)。女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117,P=0.000),绝经年龄(OR=0.946,P=0.031),BMI(OR=0.910,P=0.003)。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由于增龄等共同危险因素的存在,二者常相伴发生,然而在男性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颈动脉硬化的发展常伴有骨量变化,易发生骨质疏松。
- 于婷婷黄娜娜苏娇孙英周瑾王秋灵唐与晓陈述林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骨密度
- 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发生严重皮肤感染38例分析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严重皮肤感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常见致病菌。方法回顾性分析 38例皮肤损伤原因、感染好发部位及常见致病菌 ,分析入院时生化指标。结果皮肤损伤多因护理不当和保护知识缺乏 ,感染多发生在足部 ,其次是背部及臀部 ;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 ;其中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低白蛋白血症及贫血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皮肤感染 ,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及护理是预防严重皮肤感染的关键。
- 陈述林华秀峰张华芸高伟王大平
-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人康复皮肤感染老年人病例分析
- 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7
- 2019年
- 目的探讨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骨密度( bone mineral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8 例T2DM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程度,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进行评估,采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骨密度。结果①BMD(股骨颈)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呈负相关(颈动脉r =-0. 111、P = 0. 003;下肢动脉r =-0. 138,P<0. 001)。BMD(髋关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呈负相关(颈动脉r =-0. 094、P = 0. 011;下肢动脉r =-0. 127,P= 0. 001);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碱性磷酸酶、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是BMD(股骨颈、髋关节)的影响因素,且是负相关因素( P<0. 05);性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视黄醇结合蛋白是BMD(股骨颈、髋关节)的正相关因素( P<0. 05);③ 55. 88%的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不一致,单纯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均有斑块组股骨颈及髋关节BMD 值低于无斑块组( P<0. 05),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均有斑块组股骨颈BMD 值低于单纯下肢动脉斑块组( P<0. 05)。结论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程度可以采用简单的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方法进行评估,随着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股骨颈及髋关节BMD 值越低,如同时评估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广泛性增加,BMD 值越低。
- 于婷婷黄娜娜苏娇孙英周瑾陈述林
- 关键词:颈动脉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骨密度
- 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8
- 2009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UAER<20μg/min)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UAER20~200μg/min),观察两组年龄、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DN组BMI、LDL-C均较SDM组升高,而HDL-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病程、FPG、HbA1c、FCP、TG、TC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例血脂正常的患者中,SDM组的年龄、病程、TC、LDL-C等指标均低于EDN组(P<0.05);应用χ2检验发现,EDN在血脂正常和异常组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高BMI和高LDL-C与EDN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病程、肥胖、血脂等危险因素。
- 周少玲陈述林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白蛋白尿
-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睾酮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内源性睾酮水平,探讨其与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99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应用超声测量并记录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根据平均CIMT值分为增厚组(CIMT≥1.0 mm)131例和非增厚组(CIMT<1.0 mm)68例,比较2组年龄、有心血管疾病史比率、收缩压及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水平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增厚组年龄[64.0(58.0,71.5)岁]、有心血管疾病史比率(38.93%)、收缩压[142.0(128.0,152.5)mm Hg]、糖化血红蛋白[9.30(7.70,10.75)%]、空腹血糖[8.38(6.75,10.52)mmol/L]均高于非增厚组[55.5(51.0,64.3)岁、17.64%、128.0(121.0,143.0)mm Hg、8.05(7.28,9.70)%、7.80(5.65,9.36)mmol/L](P<0.05),2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尿素、尿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血清卵泡刺激素[44.63(34.54,58.82)u/L]、黄体生成素[24.66(18.13,32.76)u/L]、睾酮[0.17(0.10,0.24)μg/L]水平均高于非增厚组[35.09(17.18,55.91)u/L、19.99(12.26,29.56)u/L、0.12(0.03,0.21)μg/L](P<0.05),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与非增厚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睾酮(OR=1.004,95%CI:1.000~1.007,P=0.034)、年龄(OR=1.074,95%CI:1.032~1.118,P=0.001)、收缩压(OR=1.029,95%CI:1.009~1.049,P=0.005)、糖化血红蛋白(OR=1.309,95%CI:1.085~1.578,P=0.005)是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中CIMT增厚者血清睾酮水平增高,睾酮、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增高的高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大。
- 杜春晓姜芳洁陈述林孙英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睾酮绝经后女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山东沿海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调查及骨量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确立山东沿海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正常参考范围,建立诊断成年女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多骨骼部位BMD参考值,并考察其应用。方法测量25~35岁健康成年女性的BMD值,交叉校正烟台Lunar i型与青岛Lunar NT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得到腰椎(L2~4)正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矫正烟台、青岛两地的BMD数据;比较烟台、青岛两地区校正后的BMD值,找出最佳拟合的方程,建立山东沿海地区正常成年女性的BMD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检测当地中老年女性OP的发病率,同时比较新建的数据库与仪器自备数据库的适用性。结果 (1)烟台Lunar i型与青岛Lunar NT型DXA测得的BMD值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2)6个骨骼区域BMD随年龄的变化,用3次回归模型模拟得到山东沿海地区正常成年女性的BMD数据库,结果显示BMD峰值骨量在20~40岁,从40岁之后开始直线下降。(3)通过本文建立的BMD数据库,考察当地2005-2012年体检的女性(50~89岁)发现,山东沿海地区中老年女性OP发病率随年龄逐年增加,但低于其他地区OP发病率。与Lunar i型DXA自身配备的数据库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数据库比Lunar i型DXA自配数据库检出的OP发病率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参考数据库适用于山东沿海地区,可作为当地诊断OP的依据。
- 王秋灵肖伟伟邢冬杨乃龙刘振英王大平陈述林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女性
- 健康老龄人群多种内分泌激素测定被引量:7
- 1993年
- 作者通过对50岁以上人群内分泌激素测定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分泌腺体功能逐渐减退,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性激素逐渐减低,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生长激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60~70岁是人体衰老最明显的时期。
- 吴瑞以陈述林
-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