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汉
- 作品数:210 被引量:2,029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 渤中地区第三系储层地质特征研究被引量:10
- 2001年
- 渤中地区第三系主要含油层位储层类型丰富.通过测井、岩心和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段储层的沉积学、非均质性、成岩作用和物性等特征.馆陶组储层为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规模大,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是渤中地区最为有利的储层.东营组储层以东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沙河街组储层以扇类沉积体系为主,地层埋藏深,砂体分散、规模小,储层质量差.
- 姚光庆陈红汉何士斌周毅
- 关键词:沉积学非均质性油气地质
- 南海深水扇系统的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 陈红汉庞雄王家豪石万忠赵彦超李纯泉宋艳阁蔡李梅王碧维唐健程赵艳军丰勇
- 该项目总结出其油气聚集规律性:裂陷阶段发育文昌-恩平组烃源岩(成盆期),裂后沉降阶段生成大量油气(成烃期),新构造运动阶段油气大规模聚散(成藏定型期)。因此,10.5Ma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划...
- 关键词: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
- 莺歌海盆地流体垂向输导体系及其对天然气成藏控制作用被引量:9
- 2014年
- 垂向输导体系主控下的热流体活动是莺歌海盆地重要的地质特征之一,决定了盆内独特的油气成藏过程.依据地震剖面综合解释、三维地震属性提取和岩石薄片观察,分析了流体垂向输导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利用PetroMod v11进行2D盆地数值模拟,定量化计算了自源超压和传导超压的大小,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底辟伴生断裂和水力破裂是东方区最主要的2种垂向输导要素,且在垂向上存在分异性,深部流体输导以水力破裂为主,浅层输导以底辟伴生断裂为主;(2)流体的垂向输导刺穿了超压封存箱并导致自源超压面在盆地中央抬升近2 000m,现今盆地东方区3 000m左右黄流组油气藏中剩余压力的90%来自传导型超压;(3)盆内存在2个有利天然气聚集带:箱顶传导常压带和箱内自源-传导超压带,其中后者天然气藏受水力破裂输导控制,具有流体输导高效且距离烃源灶近的优势,是盆地内最有勘探潜力的天然气聚集带.
- 赵宝峰陈红汉孔令涛王倩茹刘睿
- 关键词:底辟石油地质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被引量:31
- 2006年
-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珠江口盆地勘探逐渐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推进,浅水区钻井揭示地层为正常压力,但对深水区的油气运移指向和地层压力分布认识不清楚.应用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以及流体运移与构造运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模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珠二坳陷经历了3次幕式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这3次压力的释放与晚始新世珠琼运动二幕、渐新世中期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末东沙运动有关,其中东沙运动期间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现在浅水区的常压是由于东沙运动时超压释放后的结果.(2)钻井测试与模拟结果显示,现今地层压力在浅水区为常压,在深水区有弱超压存在.引起地层压力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沉积的岩相和岩性的不同.(3)油气运移有2个指向,一个运移指向浅水区域,另一个指向深水区域.由于浅水区砂岩百分比含量高,砂体连通性好,油气聚集比较分散,比较而言深水区油气在扇体里富集程度较高,更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 石万忠陈红汉陈长民庞雄朱明
- 关键词:盆地模拟油气运移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
- 琼东南盆地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被引量:37
- 1997年
- 成岩作用研究和包裹体观测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7种类型包裹体.根据这些包裹体的荧光特征、气液比和捕获温度,以及盐度和有机/无机组分等特征认为,琼东南盆地存在3期热流体活动,其中第2、第3期活动热流体与油气运聚有关,其温度分别介于140~150℃和170~190℃之间;天然气以水相运移的机制以及与热流体活动的密切关系控制了盆地天然气的成藏作用.
- 陈红汉张启明施继锡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成藏作用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成因来源被引量:29
- 2015年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大量的原油资源,但对于原油成因讨论较少.采集西湖凹陷多个油样和岩样,利用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全面分析了该区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讨论了原油来源以及凝析油和高蜡轻质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煤系源岩均处于热演化的成熟阶段,其中碳质泥岩和煤岩以陆源生物为主要生源,其干酪根类型为Ⅲ型,暗色泥岩则具有陆源生物和水生生物双重生源贡献,其干酪根类型Ⅱ-Ⅲ型,同时碳质泥岩和煤的生油潜力远高于泥岩.原油主要为凝析油和轻质油,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蜡等"六低一高"的特点,轻质油具有高蜡特质,而且轻烃组分有明显差异.生标参数显示大部分原油为腐殖型,少部分原油表现出具有腐殖和腐泥母质的特点,同时该区原油均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油油对比和油岩对比表明大部分油来自平湖组碳质泥岩和煤岩,具有典型Ⅲ型腐殖油的特征;少部分油来自暗色泥岩,具有Ⅱ-Ⅲ型油的特征(总体上仍偏腐殖型).凝析油和轻质油的物性及轻烃组分的差异与源岩母质无关.凝析油是干酪根在成熟演化阶段生成的原油遭受蒸发分馏作用的结果,高蜡轻质油除了是"蒸发分馏作用"的残余油外,还有部分是"混合作用"的结果.
- 苏奥陈红汉
- 关键词:西湖凹陷地球化学油源
- 研究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其成熟度关系的生排烃模拟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研究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其成熟度关系的生排烃模拟装置,包括水箱、手摇泵、反应釜、石英毛细管和储水容器,手摇泵的入水管连接水箱的出水口,手摇泵的出水管连接储水容器的进水口和反应釜的进水口,储水容器的出水口连...
- 平宏伟陈红汉
- 文献传递
-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被引量:6
- 2007年
-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气势西高东低,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早白垩世末至现今,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 刘建章陈红汉李剑胡国艺单秀琴罗霞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包裹体古流体势油气运移
-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热体制与古地温梯度演化被引量:13
- 2013年
- 尽管前人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地块拼合和陆内俯冲、中-下地壳流动以及岩浆活动等过程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工区发育众多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热体制和古地温梯度演化很少涉及,而这些对中生代海相烃源岩油气生成过程以及已生成的油气命运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结前人有关青藏高原温度场背景和盆地类型演化成果基础之上,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数据,综合建立了高原腹部中生代海相盆地古地温梯度演化曲线,认为在中生代至古近纪的被动陆缘-弧后盆地-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中生代海相盆地处于相对低的地温梯度条件下(<3.0℃/100m)有利于成熟油的生成;在新近纪至第四纪的青藏高原隆升阶段,这些中生代海相盆地不仅演化成残留盆地,而且还伴随着新的热事件使得盆地地温梯度不均匀急剧上升(~6.5℃/100m),同时会导致大部分中生代海相烃源岩生成的油再度裂解成气和存在二次生烃(气)的可能性.因此,古地温梯度演化决定了在"冷盆"区域可能还存在找油潜力,但在大部分的"热盆"区域只能以找气为主.
- 陈红汉吴悠肖秋苟
-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体制古地温梯度
- 利用油包裹体微束荧光光谱判识油气充注期次被引量:35
- 2010年
-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最大荧光强度及红/绿商等属性参数,根据主峰波长与最大荧光强度、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民丰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储层的15块流体包裹体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发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结构和形态相似,其主峰波长一致;而发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具有2种类型:一类与黄色荧光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结构和形态相似,主峰波长一致,表现出同源特征;另一类明显发生"蓝移",表现出异源特征.主峰波长与最大荧光强度,以及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关系均表现出3种特征类型.因此,可判定民丰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在其地质历史时期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
- 李纯泉陈红汉刘惠民
- 关键词:荧光光谱石油地质民丰洼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