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祥锦

作品数:59 被引量:249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腺癌
  • 19篇乳腺
  • 18篇肿瘤
  • 16篇乳腺癌
  • 14篇甲状腺
  • 10篇细胞
  • 10篇腺肿瘤
  • 9篇乳头
  • 9篇乳头状
  • 9篇基因
  • 8篇乳房
  • 7篇乳头状癌
  • 7篇术后
  • 7篇甲状腺乳头状...
  • 6篇蛋白
  • 6篇皮瓣
  • 6篇甲状腺肿
  • 6篇甲状腺肿瘤
  • 5篇甲状腺癌
  • 4篇原发性

机构

  • 57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泉州市第一医...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级机关...

作者

  • 58篇陈祥锦
  • 29篇张惠灏
  • 26篇朱有志
  • 16篇吴坤琳
  • 11篇孔令君
  • 11篇王宗财
  • 11篇陈玲
  • 10篇许东坡
  • 7篇王彪
  • 7篇李明仁
  • 6篇张德杰
  • 5篇林伟
  • 5篇郑厚兵
  • 4篇王美水
  • 4篇庄和珠
  • 4篇胡震霆
  • 4篇朱月永
  • 3篇崔文霞
  • 3篇杨俐丽
  • 3篇郑珂

传媒

  • 11篇福建医药杂志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3篇肿瘤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左甲状腺素钠个体化治疗10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予左甲状腺素钠(L-T4)进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的临床表现,并试图研究其个体化治疗规律。方法对10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于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常规服用L-T4(优甲乐),对其所需的抑制剂量、监测指标及主要副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L-T4的抑制剂量与体重、年龄相关,并受心脏状态、监测方法的影响,范围是1.8~2.8μg/(kg.d);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症状(20/102)、心脏毒性(18/102)、骨质丢失(4/102),均经过对症处理及必要时降低L-T4剂量而改善。结论 L-T4抑制治疗是安全的,没有长期副作用,其所需的抑制剂量个体差异大,但有一定的临床规律。
朱有志陈祥锦崔文霞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左甲状腺素钠个体化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征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特征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人标准的PTC患者1408例,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转移部位、转移个数以及转移灶大小等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8年,46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个数≥7、淋巴结转移灶≥1.15cm,或者总淋巴结转移个数≥9时,具有较高的发生远处转移风险;具备上述淋巴结特征的高风险组具有较低的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78.7%比98%,χ^2=122.941,P〈0.01)及较短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99.2个月比122.5个月,χ^2=122.941,P〈0.01)。结论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是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有志郭弘堃陈玲王宗财孔令君林伟莫彩琴陈祥锦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无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灶独立危险因素
乳房重建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策略
王彪陈祥锦单秀英吴坤琳郑厚兵张惠灏朱有志陈若淼
一.项目背景:乳房的缺失对于女性的心理、社交、生活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乳腺癌根治术是乳房缺损的最重要原因,其他如先天性畸形Poland综合征导致的乳房发育不良,“奥美定”乳房注射异物或者感染导致的乳房部分或完全切除,乳房松...
关键词:
关键词:乳房重建乳腺癌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张惠灏陈祥锦朱有志吴坤琳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中青年女性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上皮细胞小导管
Toll样因子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Toll样因子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在不同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 分别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细胞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已知高侵袭能力)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较低侵袭能力)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LR4及MyD88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并对比其差异.结果 无论从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均表达HMGB1、TLR4和MyD88.在mRNA水平,MDA-MB-231表达TLR4是MCF-7的(10.43±4.00)倍,表达MyD88是(2.09±1.50)倍(P<0.01)而HMGB1均高表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MDA-MB-231表达TLR4是MCF-7的(9.18±3.20)倍,表达MyD88是(2.52±1.00)倍(P<0.01)而HMGB1均高表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细胞株TLR4及MyD88的表达水平与其侵袭能力一致,TLR4/MyD88的高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不良预后的分子标志.
吴坤琳张惠灏朱有志余良飞孔令君王宗财陈玲陈祥锦
关键词:乳腺癌髓样分化因子88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20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MGB1基因的表达.从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的乳腺癌数据库中按时间顺序连续选择100例不同分期的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分析HMGB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HMG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及蛋白表达率均较高,分别15.94±1.42比1.29±0.41、66%比18%(P<0.01);HMGB1蛋白表达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及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HMGB1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分析.
张惠灏朱有志吴坤琳余良飞孔令君王宗财陈玲庄和珠王燕钦陈祥锦
关键词:乳腺癌高迁移率族蛋白B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大肠肿瘤AP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探讨 APC基因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5例大肠腺癌、33例大肠腺瘤组织中 AP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  APC基因蛋白产物在腺癌组织中呈显著低表达 (2 2 .8% ) ,与大肠腺瘤 (72 .7% )和正常粘膜组织 (86 .7% )对比差别有显著性 (P<0 .0 5 )。绒毛状腺瘤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大肠癌组织 APC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 Dukes分期、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结论  APC蛋白与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成熟有关。 APC蛋白产物的失表达与大肠肿瘤的发生有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黄凯叶建新陈祥锦杨春康许东坡
关键词:大肠肿瘤APC基因蛋白产物免疫组化方法
胃类癌21例诊断与治疗
2003年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89~ 2 0 0 3年 1 4年间 2 1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 1例胃类癌中 ,1例患者术前经胃镜病理证实为胃类癌 ,有 1例出现恶性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但 5 -羟色胺和 5 -羟吲哚乙酸正常。 2 1例患者接受择期手术。随访 0 .5~ 1 4年 ,死亡 6例 ,均死于类癌复发及广泛转移。结论 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由肿瘤大小、浸润范围。
张惠灏陈祥锦许东坡叶建新
关键词:胃类癌病理学特点胃镜检查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外科处理被引量:1
2019年
20世纪70年代,Rubens等[1]开启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NAT)的尝试,即在乳腺癌手术前开始化疗,旨在使肿瘤降期,使不可手术的肿瘤变成可手术的。随后,NAT扩展到可手术乳腺癌,提高保乳手术的比例。从NAT可获得药物体内敏感性信息,指导后续治疗。NAT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pCR)的病人,具有更优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对于 NAT 后未达到 pCR 的病人,CREATE-X[2]和 KATHERINE[3]临床试验发现,可通过后续强化卡培他滨或T-DM1治疗来改善预后。鉴于乳腺癌NAT治疗的不断进展和适应人群的改变,如何更好规范NAT后的外科手术治疗,显得极其重要。
陈祥锦朱有志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接受外科手术的205例PTC合并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接受了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PTC合并HT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7%(108/205),颈淋巴结转移遵循以中央区为第1站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2%,103/205)高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15.1%,31/205)(P=0.000)。性别(r=0.009,P=0.904)、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r=-0.050,P=0.536)和原发肿瘤病灶数(r=0.119,P=0.096)均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0.140,P=0.043)、原发肿瘤大小(r=0.185,P=0.010)和肿瘤外侵(r=-0.340,P=0.010)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鉴于PTC合并HT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区淋巴结由于转移假阳性率较高,因此在考虑行淋巴结清扫时应持谨慎态度。对于青少年或年龄≥45岁、原发肿瘤较大以及肿瘤外侵的患者,可酌情考虑Ⅰ期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朱有志陈祥锦张惠灏吴坤琳张德杰庄奕翔孔令君
关键词:乳头状桥本病淋巴转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