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俊
- 作品数:62 被引量:29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A型塞内卡病毒SVA/CH-GX01-2020株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对A型塞内卡病毒(SVA)广西分离株全基因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病原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防止疫情暴发和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广西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鉴定。对SVA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和测序后,采用Lasergene 7.1拼接序列,使用MegAlign将SVA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外不同年份的55株SVA代表毒株进行比对,利用MEGA11.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经鉴定分离到1株SVA,命名为SVA/CH-GX01-2020株。SVA/CH-GX01-2020株基因组全长为7250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181个氨基酸残基。与国内外不同年份的55株SVA代表毒株进行比对,结果显示,SVA/CH-GX01-2020株与国内外SVA分离株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3.3%~98.7%和97.3%~99.6%,其中,与美国经典毒株SVV-001和ATCC PTA-5343全基因组相似性较低。遗传进化分析发现,SVA/CH-GX01-2020株与美国经典毒株SVV-001和ATCC PTA-5343亲缘关系较远,与大多数中国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与广西分离株SVA/GX/CH/2018亲缘关系非常近。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与美国经典毒株SVV-001、中国首株分离株CH-01-2015、广西分离株SVA/GX/CH/2018相比,SVA/CH-GX01-2020株氨基酸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非结构蛋白3D区域,在结构蛋白VP4和非结构蛋白2A区域相对保守。【结论】SVA/CH-GX01-2020株具有其独特的遗传变异特点,不同地域的SVA毒株亲缘关系远近程度不同,临床流行毒株具有遗传多样性,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 王睿敏施开创冯淑萍尹彦文龙凤陆文俊屈素洁
- 关键词:病毒分离系统发育进化树
-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 1997年
- 陆文俊
- 关键词:雏鸡成活率饲养管理
- 种鸭氟中毒的诊断被引量:1
- 1997年
- 陆文俊张永福
- 关键词:鸭病种鸡氟中毒
- 食品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腐能力被引量:8
- 2016年
- 参照食品安全GB 4789.1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中酵母菌的检测方法,从水果、蜂蜜中分离筛选酵母菌并根据其26S r DNA D1/D2区序列进行鉴定。从蜂蜜、草莓、香蕉、橙子、油桃、芒果中共分离得到3株固囊酵母(Citeromyces matritensis)、3株异常威客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12株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1株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2株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1株海洋酵母菌(Metschnikowia reukaufii)。将每种酵母菌接种于苹果、油桃和香蕉中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以食品腐烂的速率来判断酵母菌的腐败能力,确定了W.anomalus和C.matritensis是上述3种水果中主要的腐败酵母菌,除此之外,M.reukaufii对油桃有较强的腐败作用,M.guilliermondii对香蕉的腐败效果明显。食品工业中加强对上述这些腐败酵母菌的检测与控制,可以更好地防止腐败酵母对于食品工业造成的危害。
- 陆文俊王芳陆兆新吕凤霞赵海珍张充别小妹
- 关键词:酵母菌
- 猪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对iNOS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2012年
- 为研究iNOS在猪脑心肌炎病毒(EMC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将猪源EMCV GXLC株人工感染小鼠、仔猪,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检测心、脑组织中iNOS mRNA转录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和仔猪感染EMCV后均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心、脑组织的病理炎症分值显著增加;心、脑组织中的iNOS 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并且转录水平上调的峰值与感染小鼠、仔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严重病理损害及小鼠死亡高峰存在明显的时间相关性,与心、脑组织的病理炎症分值成线性正相关。表明组织中iNOS的过量表达与感染动物的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iNOS在EMCV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施开创覃芳芸陆文俊屈素洁黄胜斌李军
- 关键词:脑心肌炎病毒INOS致病机制
- 鸡源沙门氏菌(Salmonella)致病基因与致病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为分析沙门氏菌分离株致病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采集经分离鉴定的55株鸡源沙门氏菌,应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通过小鼠致病试验检测致病性。结果显示,所检测的质粒毒力基因spvR、spvA、spvB、spvC、spvD,检出率均在60%以上;所检测的毒力岛毒力基因invH、sipA、sipB、sopA、sopD、avrA、hilA、iacP、prgK、ssaB、ssaQ、sifA、sseL、ssrA、ttrB、mgtC、misL、rmbA、rhuM、sugR、orf319、siiD、siiE、spi4H、sopB和pipC中,ttrB检出率最高,为92.73%,sifA检出率最低,为5.45%。55株分离株对小鼠均具有致病性,致死率为20%~100%;随机测定其中10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107~3.18×108CFU/mL,毒力基因检出数量越多的分离株,其LD50值越小,毒力越强。本研究结果揭示,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分离株普遍携带毒力基因,其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呈现正相关,为深入研究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 施开创黎宗强屈素洁张珍尹彦文陆文俊
- 关键词:沙门氏菌致病基因
- 基因缺失鉴别ELISA试验在种猪场控制与净化猪伪狂犬病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该病毒可引起各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发病,猪是该病原的传播者和自然宿主,临床表现为母猪流产、死产、产弱仔猪等繁殖障碍症状,新生仔猪发热、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猪伪狂犬病疫苗特别是基因缺失疫苗的使用,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大大减少,但目前该病仍然是威胁广西壮族自治区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2005~2006年我们应用gpI基因缺失鉴别ELISA试验对广西4个种猪场进行了猪伪狂犬病的检测,并清除带毒猪,做了控制与净化猪伪狂犬病的试验,达到了预期的净化效果。现报告如下。
- 覃芳芸黄夏陆文俊胡杰磨龙春黄胜斌赵国明
- 关键词:ELISA试验基因缺失疫苗猪伪狂犬病种猪场
- 规模猪场猪瘟野毒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16
- 2009年
- 利用ELISA方法对广西6个规模猪场送检的1626份猪血清进行猪瘟野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6个规模猪场均存在猪瘟野毒感染,其中母猪感染率为7.86%~29.21%,平均为17.52%,种公猪感染率为0%~23.52%,平均为11.83%,育肥猪感染率为5%~22.45%,平均为15.5%,断奶仔猪感染率为8.24%~18.57%,平均为12.69%。此检测结果与猪场临床发病情况基本一致,病猪多表现为繁殖障碍型、温和型的非典型猪瘟。
- 胡杰磨龙春黄夏刘棋陆文俊
- 关键词:猪瘟病毒ELISA血清学调查
- 猪脑心肌炎病毒GXLC株的分离及其3D基因分子特征的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采集临床疑似脑心肌炎死亡仔猪的组织作为接种材料,接种于BHK-21细胞系,观察细胞病变(CPE),并用RT-PCR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鉴定,证实分离到1株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命名为GXLC株。应用RT-PCR方法扩增GXLC株的3D基因,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对获得的3D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XLC株3D基因全长1380 nt,编码460个氨基酸,含有7个抗原表位。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GXLC株与国内外其它EMCV分离株3D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4.7%~99.7%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6.1%~99.6%之间。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D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系统进化树可将所有EMCV分离株分成2个群:Ⅰ群和Ⅱ群,Ⅰ群可再细分为Ⅰa亚群和Ⅰb亚群,其中猪源EMCV在Ⅰ群和Ⅱ群中均有分布,而鼠源EMCV分布在Ⅰ群,人源EMCV分布在Ⅱ群;GXLC株与其它中国分离株均属于Ⅰa亚群。
- 陈进喜施开创黄胜斌陆文俊屈素洁郑敏李军
- 关键词:脑心肌炎病毒3D基因分子特征
- 2019-2021年鸭坦布苏病毒广西流行毒株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广西毒株分子遗传特征,以期了解、掌握DTMUV广西毒株流行新特点,为及时调整、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1年广西各地的鸭组织病料,采用已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DTMUV,根据毒株检测年限和来源地选取部分阳性样品进行DTMUV全序列扩增及测序,并进行序列相似性、重要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系统发育、全序列重组及遗传进化速率分析。【结果】共获得8株DTMUV全序列,基因组全长为10992 bp,为广西毒株。广西毒株之间开放阅读框(ORF)及E、NS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9%~99.8%、97.0%~99.9%和97.8%~9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1%~99.9%、99.0%~100%和99.3%~99.9%;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6.4%~99.3%、85.8%~99.5%和87.1%~99.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0%~99.8%、94.8%~100%和97.5%~99.9%,且与水禽源TMUV相似性高于其他宿主源。与疫苗株FX2010相比,DTMUV广西毒株E蛋白共有11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第43、150、153、326、403、464及487位为广西毒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ORF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西毒株均分布于2.1亚群,而源自广西的GX2011和GX2015株隶属于2.2亚群,表明DTMUV广西流行毒株进化趋势不完全一致;E、NS5基因系统发育趋势与ORF相似。重组分析结果表明,GXBH01-2019、GXZS02-2020、ziYY150901及HB2016株检测有重组信号。E、NS5基因的遗传进化速率估算分别为1.31×10^(-3)和1.30×10^(-3)替换/(位点·年),表明二者进化较为同步。【结论】当前DTMUV广西流行毒株表现为与主要流行毒株亲缘性较近,E蛋白发生特有氨基酸突变,进化趋势不一致,存在重组现象等分子特征,结果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
- 熊陈勇尹彦文施开创李军郑敏韦显凯冯淑萍龙凤屈素洁陆文俊周洪槿黄海莲谢守玉黎宗强
- 关键词:E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