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春晖

作品数:16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邵阳学院政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良知
  • 4篇伦理
  • 3篇道德
  • 3篇优秀传统文化
  • 3篇文化
  • 3篇课堂
  • 3篇教学
  • 3篇高校
  • 3篇传统文化
  • 2篇学派
  • 2篇阳明后学
  • 2篇儒佛
  • 2篇儒学
  • 2篇泰州学派
  • 2篇课堂教学
  • 2篇后学
  • 2篇高校课堂
  • 2篇高校课堂教学
  • 1篇当下
  • 1篇道德境界

机构

  • 9篇邵阳学院
  • 5篇湖南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工业职业...

作者

  • 16篇阮春晖
  • 1篇彭希林
  • 1篇章启辉
  • 1篇徐雷
  • 1篇邓名瑛

传媒

  • 4篇邵阳学院学报...
  • 3篇伦理学研究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船山学刊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教育理论...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湖南行政学院...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阳明后学现成良知思想研究
如果说,朱子理学是宋代的思想标签,那么阳明心学则是明代思想界的标志性符号,而现成良知思想又是阳明心学中的特出者。现成良知思想来源于阳明对良知心体自足、自能、自现的界定。也就是说,良知先天具足、不假外求:同时良知又有自我向...
阮春晖
关键词:阳明后学道德境界儒佛之辨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堂教学:关系、内容与样式被引量:8
2017年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堂教学,涉及关系、内容与样式等方面的探讨,三者表现为变与不变的逻辑理路。"变"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丰富性与高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不变"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不能变,高校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形式都是围绕这一底色而展开。我们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其间的逻辑理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转化和创新发展。
阮春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课堂教学样式
阳明后学独知之辨被引量:1
2011年
独知是阳明后学中广泛使用的哲学用语,但其涵义因理解面向的歧异而呈现不同的诠释特色,由良知——寂体——意体,展现的正是独知内在意义的演变流程。置于《大学》、《中庸》的哲学意境下,独知观的演变流程实际折射出由对《大学》、《中庸》的偏倾到融汇二者的过程以及心体与性体的位移在阳明后学中是如何进行的。
阮春晖
关键词:良知
湖湘理学传统及其对晚清社会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湖湘理学属于宋明理学的独特分支。因受地域文化氛围影响,呈现出"讲性理、笃践履、重经世"的学术传统。岳麓书院作为湖湘理学的重镇,自宋代伊始便肩负起传播湖湘理学之责。时至晚清,以岳麓书院学生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深受湖湘理学传统影响的士大夫们,通过毕生道德之践履、经世之举动、倡学之实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晚清社会,从而部分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学术风气,助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徐雷阮春晖
关键词:曾国藩岳麓书院晚清
泰州学派“下达伦理”的道德之维
2016年
泰州学派"下达伦理"是孔子"下学而上达"之语的变出,其意主要是指良知在日用道德实践中自然而真实的呈现。它展露为三个道德维度:道德实践主体的下移、圣凡一致的本质是道德平等、在百姓日用中展现道德作为。"下达伦理"是传统儒学中民学、乡学内涵的具体展开,拓宽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理论意域。
阮春晖
关键词:泰州学派
应用伦理理论与现实世界的价值距离审视
2007年
应用伦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应用伦理学至今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它在理论上存在着思辨色彩过浓、追求单纯的普适效果、学究性的研究方式和远离现实生活等弊端;同时由于实践本身的复杂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应用伦理理论与现实世界之间需搭建一条沟通彼此的桥梁,应用伦理学才能释放出巨大的现实能量。
阮春晖
多重比较论域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被引量:3
2017年
在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研究热点的同时,也映射出这一人才培养方式所存在的夹缝困境。文章以国外教育案例中的"关键性能力"、《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和博洛尼亚进程作为借鉴对象,在多重比较论域的架构中,指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可以从德性理念的确立、人才培养的定位、教育大环境的建立等三方面着手展开,以此作为破解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夹缝困境的路径选择。
阮春晖彭希林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论哲学教学的“一以贯之”之道被引量:1
2016年
哲学教学灵动模式的展开可以在经典文本中找到相关依据。"一以贯之"语出《论语》,其基本意涵包括"以一为本"与"贯一于用"两个方面。哲学实际都具有"一以贯之"的内容特色,使得思想自身带具灵动的内在品格。哲学思想的内在流动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依循与之相应的灵动模式,即维守哲学教学中的"一"、采用"达贯"的方法和励推流动的教学场景。
阮春晖
关键词:哲学教学一以贯之课堂应用
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015年
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步骤。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怎样进行文化建设,是社会各界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这一理论问题,关于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应被忽视。这种着力点可从文化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点、文化建设要体现海外华人的精神渴望、文化建设要展示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等三个方面作出解读。
阮春晖
关键词: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华人文化世界文化
论罗近溪“不学不虑”之学
2012年
近溪"不学不虑"之学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赤子之心"是立其体,"孝弟慈"是贯其实,"当下理趣"是受其用,三者循环互解又自成一体。在识取道德源头圆满自足的前提下,"不学不虑"呈显为当下具体事为,当下情境凝一成"不学不虑"之理境。
阮春晖章启辉
关键词:赤子之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