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广宁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内皮
  • 5篇内皮细胞
  • 5篇胶质
  • 5篇胶质瘤
  • 4篇干细胞
  • 3篇血管
  • 3篇通路
  • 3篇自我更新
  • 3篇胶质瘤干细胞
  • 2篇细胞相互作用
  • 2篇相互作用
  • 2篇临床病理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化
  • 2篇基因
  • 2篇表型
  • 2篇病理
  • 1篇多向分化
  • 1篇多向分化潜能

机构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10篇闫广宁
  • 5篇郭德玉
  • 3篇崔有宏
  • 2篇杨浪
  • 2篇郭乔楠
  • 1篇蒋雪峰
  • 1篇王清良
  • 1篇陈晓东
  • 1篇段光杰
  • 1篇张伟
  • 1篇辛榕
  • 1篇彭大云
  • 1篇姚小红
  • 1篇赖日权
  • 1篇申丽丽
  • 1篇赖续文
  • 1篇殷清华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皮细胞通过HH-Nanog通路促进CD133阴性的胶质瘤细胞干性表型
研究背景:恶性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目前采用综合治疗后仍存在术后复发、对放疗不敏感及化疗药物耐受等问题,被认为与胶质瘤干样(GSC)密切相关.
张梦思闫广宁崔有宏郭德玉
胶质瘤干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恶性胶质瘤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尽管近年来采用手术加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的方案,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患者的预后仍然不理想,仍存在术后复发、对放疗不敏感及化疗药物耐受等问题。近年肿...
闫广宁
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
文献传递
内皮细胞通过Hedgehog通路促进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Hedgehog通路在内皮细胞促进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自我更新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以GL261细胞系中分离的GSC和内皮细胞系b.END3为研究材料,采用Transwell双室细胞培养、极限稀释法成球实验、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体内移植瘤实验以及慢病毒载体基因干扰等方法,检测内皮细胞对GSC成球、成瘤能力、干性基因表达以及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GSC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其体外成球能力明显增强,表现为形成干细胞球数目明显增多,体积明显增大,尤其在每孔5个(24.3%vs 11.3%)和每孔10个细胞(39.4%vs 25.8%)的极低浓度下更加明显(P<0.05)。②共培养体系中,GSC的干性相关基因Oligo2、Bmi1与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Gli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③体内移植瘤实验发现,与内皮细胞共同注射的GSC成瘤能力明显增强,所形成的移植瘤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且出现了部分瘤体破溃、小鼠死亡。④通过慢病毒载体基因干扰Smo基因表达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后,内皮细胞促进GSC自我更新的上述现象消失。结论内皮细胞可能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GSC自我更新。
闫广宁杨浪崔有宏郭德玉
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内皮细胞信号转导HEDGEHOG通路
5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寻找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学研究所病理诊断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59例病例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男性5例,女性54例,年龄15~79岁,平均49岁。左肺24例,右肺33例,双肺2例。临床表现咳嗽合并痰中带血13例,胸痛3例,发热1例,其余42例无明显症状。影像学检查病变结节单发56例,多发3例,结节直径最小0.8cm,最大为10cm。临床诊断为肺癌2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15例,炎性假瘤4例,肺结核3例,错构瘤2例,肺转移癌2例,感染1例,其他诊断12例。组织学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细胞成分及组织结构复杂,肿瘤实质由上皮样细胞及卵圆形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可见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间质可发生黏液变性及钙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上皮样细胞及卵圆形细胞均表达TTF-1及EMA,上皮样细胞表达CK,卵圆形细胞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CD56、Syn。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是常发生于中年女性,可能是起源于呼吸道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的少见肿瘤,多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临床极易误诊为肺癌,病理常规切片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殷清华申丽丽闫广宁辛榕段光杰姚小红郭德玉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免疫组化
骨肉瘤干细胞研究和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最新进展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现在对骨肉瘤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和化疗的联合使用,但是由于骨肉瘤的化疗耐药和早期转移的发生,其预后依然很差.骨肉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可能在肿瘤转移,...
闫广宁吕杨帆郭乔楠
胶质瘤干细胞血管旁微环境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瘤中表型类似于神经干细胞的具有极强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一小群细胞。胶质瘤的高度侵袭性生长、不同程度放化疗抵抗及高复发率等生物学行为,均与胶质瘤干细胞息息相关。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耐药等均受到其微环境(又称为Niche)的调控,因此研究胶质瘤干细胞与其Niche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胶质瘤富于血管,内皮细胞是胶质瘤干细胞血管旁Niche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胶质瘤干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闫广宁郭德玉
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微环境血管多向分化潜能细胞相互作用增殖能力
骨肉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调控机制及意义
文重点探索了TSSC3基因、Notch通路及血管内皮细胞对OSC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本文采用体外基因过表达和敲低技术、PCR、Western-blot、皮下移植瘤和颅内移植瘤模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化、免疫荧...
闫广宁
关键词:自我更新NOTCH通路内皮细胞
文献传递
印迹基因TSSC3通过抑制Src/Akt通路活性并下调Nanog表达而抑制了骨肉瘤干细胞自我更新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来源恶性肿瘤,在大剂量的常规化疗之后,常常引起骨肉瘤的化疗耐受,造成病人只能采取截肢手术并且存在肿瘤复发的风险.骨肉瘤干细胞被认为是骨肉瘤起始、转移、化疗耐受和复发的根源,近来与骨肉瘤干细胞调控相关的基...
闫广宁吕杨帆郭乔楠
Bmil基因在内皮细胞促进胶质瘤细胞干性表型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B细胞特异的莫洛尼病毒插入位点1(Bmil)基因在内皮细胞促进胶质瘤细胞干性表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小鼠胶质瘤细胞系GL261和小鼠脑内皮细胞系b.END3为材料,采用Transwell双室细胞共培养、极限稀释法成球实验、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体内移植瘤实验以及siRNA基因干扰等方法,检测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体外成球能力和体内成瘤能力、CD133阳性细胞比例、Bmil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抑制Bmil基因表达对上述现象的影响。结果与胶质瘤细胞单独培养的对照组相比:(1)胶质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其体外成球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干细胞球数目明显增多(40个细胞/孔的浓度时为62.5%±1.5%比25.0%±4.6%,P=0.000),体积明显增大;内皮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同移植后所形成的移植瘤出现早、体积更大[(0.798±0.297)比(0.362±0.123)cm2,P=0.000]。(2)胶质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其CDl33阳性细胞群比例增大(8.48%±0.78%比4.81%±0.37%,P=0.000)。(3)胶质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Broil基因的mRNA(2.72±0.18比1.00±0.15,P=0.000)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4)利用siRNA干扰胶质瘤细胞Bmil基因表达后,内皮细胞促进胶质瘤细胞干性表型的上述作用明显减弱,敲低Bmil基因的GL261细胞共培养的CDl33阳性比例显著低于共培养的普通GL261细胞(0.34%±0.21%比1.70%±0.69%,P=0.025)。结论内皮细胞可能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Bmil基因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干性表型。
闫广宁杨浪崔有宏蒋雪峰王清良郭德玉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内皮细胞
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在标准化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在标准化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雌激素受体(ER)、突触素(Syn)、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C-erbB-2蛋白(HER2)等34种抗体(一抗),使用统一的第二抗体(二抗),分别采用手工操作和全自动免疫组化仪两种方法对340张病理切片进行染色,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染色优良率,同时回顾性分析室间质量控制染色评价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染色质量结果比较:1手工操作的170张病理切片中染色质量优等101张(占59.4%),良49张(占28.8%),差20张(占11.8%),优良率为88.2%;2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染色的170张病理切片中染色质量优等140张(占82.3%),良28张(占16.5%),差2张(占1.2%),优良率为98.8%;两种方法优良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5.746,P<0.05);室间质量控制平均判读符合率为97.9%,染色符合率为96.0%,整体符合率为93.9%。结论: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染色标准化程度高,染色均匀,定位准确,背景干净,无边缘效应,重复性好,能保证染色结果的准确与稳定,为临床病理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用药提供科学、准确及可靠的依据。
彭大云赖续文张伟陈晓东赖日权闫广宁
关键词:临床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