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振文

作品数:40 被引量:6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鲁迅博物馆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文学
  • 6篇代文
  • 5篇政治
  • 3篇当代文学
  • 3篇文学生产
  • 3篇现代文
  • 3篇现代文学
  • 3篇小说
  • 3篇写作
  • 2篇电影
  • 2篇学史
  • 2篇政治文化
  • 2篇文学批评
  • 2篇文学史
  • 2篇闻一多
  • 2篇现代文学批评
  • 2篇访谈
  • 2篇访谈录
  • 1篇当代文学生产
  • 1篇当代文学史

机构

  • 11篇北京鲁迅博物...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石家庄日报社

作者

  • 18篇钱振文
  • 1篇李怀亮

传媒

  • 4篇文艺争鸣
  • 3篇河北学刊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南方文坛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粤海风
  • 1篇文化与诗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1999
  • 2篇199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文学生产中的复杂性与偶然性——以《红岩》为例
2009年
当代文学研究可以从文化研究对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式研究中借鉴可以利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对一件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接合进行研究。根据这种方法,《红岩》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详细挖掘和梳理小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并发现生产过程当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停顿和继续、断裂和"接合",进而发现生产过程发生停顿和断裂的内在原因以及得以继续和"接合"的外部条件和偶然机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红岩》生产的全部过程,也同样是由几个不同的中间有断裂的部分组成的,这几个部分的"接合"产生了生产过程的全部秘密或复杂性,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作为官方文学的"革命文学"的生产也并不是"必然的、注定的、绝对的和必需的",而是由种种历史条件和偶然机遇的结合促成的。
钱振文
关键词:文学生产当代文学生产偶然性
“难产”的《青春之歌》被引量:7
2005年
钱振文
关键词:《青春之歌》长篇小说创作素材文学研究
现代古典主义批评视野中的文学与人生被引量:7
1998年
现代古典主义批评视野中的文学与人生·李怀亮钱振文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存在着古典主义的批评倾向。从“学衡”派到“新月”派再到“京派”,虽然这些流派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目,但是其总的倾向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倾向。本文...
李怀亮钱振文
关键词:文学现代文学批评
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红岩》第二稿的失败和第三稿的“翻身”
2008年
革命文学建立革命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表征手段是对革命的颠覆性异己因素——敌人的设置。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要求却也有微妙的区别,在一个时期"合理"的叙述到了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变成很不合适甚至"反动"的叙述,这就需要对叙事策略进行不断的调整。《红岩》作者们在写作《红岩》之前曾经对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集中营生活进行了多次不同形式的写作,这些作品的主要叙事策略是对敌人的反面形象进行夸饰性的描写,并以此来推进革命力量对反动势力的仇恨和完成对残余反动势力的清剿。《红岩》前两次稿的写作仍然沿用了这个曾经很有效果的叙事方法,但是却接连经历了痛苦的失败。经过复杂的逻辑转换过程,《红岩》作者们终于找到了符合意识形态更高要求的叙述敌人的方法,这就是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逻辑改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逻辑。对这一革命文学常用"公式"的自觉运用,使得《红岩》的第三次修改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钱振文
关键词:敌人政治需要意识形态叙事策略
从私人记录看“文革”的文化消费
2012年
放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在"文革"十年当中的生活日记,这份日记的起讫时间是1965年1月1日到1975年10月30日,所以,"文革时期"只是粗略的说法。这份生活日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常见的日记。
钱振文
关键词:革命样板戏文革政治运动电影制片厂
《红岩》的“阅读生产”和“《红岩》热”的生成被引量:11
2007年
《红岩》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可忽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所创造的高达800万的发行数量,它是小说《红岩》的标志性成就,也是当代文学史论者每当谈到《红岩》时总要首先提到的一点。它成了人们多年后不能忽略《红岩》和还要提说《红岩》的由头。
钱振文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标志性小说
一个旁观者对《红岩》第一稿写作的回忆——胡元访谈录被引量:2
2011年
1962年初《红岩》出版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6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文章《创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略谈〈红岩〉的写作》。多少年来,这篇文章成为人们描述小说《红岩》写作过程的唯一根据。2005年7月24日,论文作者到四川成都采访了原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胡元先生。作为《红岩》作者们的朋友,胡元先生在1956年曾经目睹了《红岩》第一稿的写作。他对《红岩》写作过程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很不相同的叙述,从中可以看出,解放后的"业余作者"和他们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历史叙述和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
钱振文
关键词:集体写作旁观者政治高度
谁是《红岩》的“真正作者”——《红岩》出版后生产者们关于生产过程的措辞
2013年
一 1962年前的两三年,《红岩》的修改是沙汀、马识途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个和自己无关又有关的事情上。1962年《红岩》出版后,沙汀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但却更难产的长篇创作,但有关《红岩》的事情还是他总是挂在嘴边的话题。
钱振文
关键词:生产过程出版措辞
访谈录:杨世元谈《红岩》写作中的组织生产
2013年
采访时间:2005年7月23日 采访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应龙湾度假区四川省第六人民医院 钱振文:《红岩》可以说是两大组织或者说两个集团共同生产的0一个是中青社,一个是重庆这边。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就要研究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比如说,党组织,地方文联,在生产中都起到了什么样的组织作用。然后,我还要谈中青社的作用,所有这些组织、机构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面貌。更具体地比如说,组织部长萧泽宽对《红岩》有深度的介入,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请您来谈一谈。
钱振文
关键词:访谈录写作
作为政治文化的历史讲述——《红岩》写作“前史”被引量:2
2008年
重庆解放之后,最初对重庆大屠杀事件进行写作的脱险志士并不是后来《红岩》创作团队中的罗广斌和刘德彬,而是任可风、钟林、王国源等更有写作基础和写作能力的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并不是会写作的人就能够写作。罗广斌和刘德彬的主要优势是政治上可靠,因此,有资格和机会进入机构和组织的活动领域,并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和编写。虽然是编写,但他们的"成果"可以通过组织的力量流播到全国的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虽然是编写,但罗广斌和刘德彬他们"严肃"的编辑过程却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和权力的运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材料"的渗透和改造。通过对《红岩》作者在《红岩》写作之前"文学"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出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日后写出《红岩》并"成为作家"的机遇何在。
钱振文
关键词:文学生产政治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