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儿童
  • 4篇肝炎
  • 3篇疗效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干扰素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阳性
  • 2篇阳性慢性乙型...
  • 2篇脐带
  • 2篇干扰素Α
  • 2篇HBEAG阳...
  • 2篇HBEAG阳...
  • 1篇蛋白激酶
  • 1篇新生大鼠
  • 1篇血清铁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郭志峰
  • 7篇林志青
  • 4篇陈琪
  • 3篇方峰
  • 3篇陈凌
  • 2篇黄蕊
  • 1篇黄萍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脐带结扎时间对早产儿及产妇的影响
2023年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脐带结扎时间早产儿及产妇各项指标的情况,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时间对早产儿及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4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产科妊娠28~37周阴道分娩的早产儿320例,根据结扎脐带时间分为A组(立即脐带结扎)、B组(胎儿娩出后60 s延迟脐带结扎)、C组(胎儿娩出后120 s延迟脐带结扎)、D组(胎儿娩出后180 s延迟脐带结扎),各80例。分别检测新生儿生后24 h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压积(HCT)、出生5 d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及光疗率、新生儿早期体温的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统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长和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分娩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出生后24 h,B、C、D组Hb水平(169.32±15.23)、(173.44±18.27)、(178.79±17.29)g/L和HCT水平(52.97±5.21)%、(55.57±4.89)%、(58.48±5.88)%均高于A组(152.38±14.33)g/L、(46.32±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3、5天,B、C、D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低血糖的发生率均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7.50%、8.75%、10.00%)及住院期间输血率(21.2%、17.5%、20.0%)均低于A组的(21.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60~180 s的延迟脐带结扎在降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及降低早产儿输血率方面效果一致,且不影响早产儿光疗率及产妇分娩出血量。
郭志峰林志青陈水利杨芳琳魏晓帆冯骁
关键词:早产儿阴道分娩
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生素对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治疗效果的荟萃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对现已发表的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生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优于糖肽类抗生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并查阅所有纳入的参考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纳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生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χ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试验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 248例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利奈唑胺治疗结束后[OR 1.92,95%CI(1.18,3.14),P=0.009]及随访结束后[OR 1.59,95%CI(1.24,2.05),P=0.000 3]的临床治愈率优于糖肽类抗生素;而在意向性分析集患者中,利奈唑胺随访结束后[OR 1.37,95%CI(0.98,1.92),P=0.07]的临床治愈率相当于糖肽类抗生素;在微生物学可评估患者中,其随访结束后的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 1.57,95%CI(1.18,2.10),P=0.002]、金葡菌清除率[OR=2.34,95%CI(1.63,3.37),P<0.000 01]、MRSA清除率[OR=2.27,95%CI(1.20,4.31),P=0.01]方面,利奈唑胺亦优于糖肽类抗生素,而在链球菌清除率[OR=1.17,95%CI(0.23,5.97),P=0.85]及肠球菌清除率[OR=6.43,95%CI(0.23,181.82),P=0.28]方面,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抗生素相仿。结论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利奈唑胺疗效优于糖肽类抗生素。
郭志峰林志青黄萍陈琪
关键词:利奈唑胺糖肽类抗生素革兰阳性球菌
α-干扰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α-干扰素(alpa interferon,IFN-α)联合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与α-干扰素单独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和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追查所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检索到2006年10月。纳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IFN-α联合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与IFN-α单独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81个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9个月至2年后,IFN-α联用糖皮质激素序贯组治疗HBeAg转阴率稍低于IFN-α单独治疗组,HBV-DNA转阴率稍高于IFN-α单独治疗组,HBsAg转阴率稍低于IFN-α单独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稍低于IFN-α单独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稍低于IFN-α单独治疗组,HBsAg血清转换率稍高于IFN-α单独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IFN-α联用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与IFN-α单独治疗对比,在HBeAg转阴、HBV-DNA转阴、HBsAg转阴、ALT复常、HBeAg及HBsAg血清转换等方面均无明显的效能。
林志青方峰郭志峰陈琪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Α-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儿童META分析
不同脐带处理方式对新生儿围产期结局及婴儿早期铁储备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脐带处理方式对新生儿围产期结局及婴儿早期铁储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出生的胎龄37~42周足月儿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脐带处理方式分为脐带挤压组(UCM组)、延迟脐带结扎组(DCC组),并收集立即脐带结扎组(ICC组)作为对照,分别检测各组新生儿生后第3天、生后6周、生后4个月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统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婴儿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以及孕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生后第3天,UCM组和DCC组Hb、HCT水平均高于ICC组(P<0.05),其中UCM组与DCC组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6周及生后4个月,UCM组、DCC组、ICC组Hb、HC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3天,三组SF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6周及生后4个月,UCM组和DCC组SF水平均高于ICC组(P<0.05),其中UCM组和DCC组S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组和DCC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低于ICC组(P<0.05),其中UCM组和DCC组缺铁性贫血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和DCC对于提高新生儿血容量、增加婴儿早期铁储备及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效果且作用相似,均不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
郭志峰陈凌赵红缨邱慧英黄蕊冯骁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缺铁性贫血足月儿
死亡蛋白激酶1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表达的研究
2020年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中死亡蛋白激酶1(DAPK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死亡蛋白激酶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SD新生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HIBD组)和假手术组两组,其中HIBD组50只,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分为5组(6 h、12 h、24 h、48 h和72 h各10只),假手术组10只,使用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及HIBD组DAPK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DAPK1 mRNA和DAPK1蛋白均低表达,HIBD组均高表达,且HIBD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组48 h DAPK1 mRNA和DAPK1蛋白达到高峰.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以使DAPK1的表达上调.
冯骁陈凌赵红缨林志青郭志峰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
厦门市2231名儿童乙型肝炎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调查厦门市完成乙肝疫苗三针基础免疫后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阳性率,评价现阶段厦门市儿童乙肝的免疫预防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19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 231名7月~14岁儿童血清标本。全部儿童依据年龄分为7月~3岁、>3~7岁、>7~10岁、>10~14岁4个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定量检测HBsAg和Anti-HBs滴度情况。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HBsAg和Anti-HBs阳性率,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各年龄组乙肝免疫应答情况。结果共收集儿童血清2 231份,HBsAg阳性率为0.85%(19/2 231),Anti-HBs阳性率为57.01%(1 272/2 231)。不同年龄儿童血清Anti-HBs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188,P<0.01)。其中7月~3岁儿童Anti-HBs阳性率最高(88.86%),>7~10岁儿童Anti-HBs阳性率最低(42.21%)。不同年龄组乙肝免疫应答水平亦不相同,其中7月~3岁、>3~7岁、>7~10岁及>10~14岁组低应答率分别为32.15%、65.08%、34.29%及2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212,P<0.01)。结论出生后规范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Anti-HBs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3岁后下降明显,有必要在3岁后加强定期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监测。
陈水利林志青黄蕊赵红缨郭志峰陈凌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血清学标志物
α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荟萃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评价α干扰素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儿童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 和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追查所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纳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α干扰素与非抗病毒药物(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42个 HBsAg 和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2年,α干扰素组 HBeAg 转阴率高于对照组[31.1% vs 12.4%,OR 3.17,95% CI(2.00,5.02),P<0.00001],HBV-DNA 转阴率高于对照组[33.9% vs 16.2%,OR 2.59,95% CI(1.70,3.96),P<0.0001],HBsAg 转阴率高于对照组[5.5% vs1.2%,OR 3.44,95% CI(1.20,9.89),P=0.02],丙氨酸氢基转移酶(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43.0% vs 27.7%,OR 1.99,95% CI(1.16,3.42),P=0.01],HBeAg 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30.4% vs 12.8%,OR 2.90,95% CI(1.56,5.39),P=0.000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HBsAg 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相比[1.9% vs 0,95% CI(0.42,18.13),P=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 HBeAg 阳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儿,α干扰素可能有使 HBeAg 转阴、HBV-DNA 转阴、HBsAg 转阴、ALT 复常及 HBeAg 血清学转换的效应,但未能实现 HBsAg 血清学转换。受原研究质量和不同研究干预措施差异的影响,α干扰素的效应尚需更多高质量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林志青方峰郭志峰陈琪
关键词:干扰素Α儿童随访研究
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疗效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评价IFN-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从建库至2006年4月所收录的比较IFN-α与非抗病毒药物(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HBeAg阳性CHB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Jadad量表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方法评估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70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探讨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HBsAg和HBeAg阳性的CHB患儿360例。荟萃(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IFN-α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22.1%比6.7%,OR 3.56,95%CI(1.74,7.28),P=0.0005],HBV 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33.7%比12.6%,OR3.50,95%CI(2.03,6.06),P〈0.01],HBs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6.5%比0.5%,OR7.10,95%CI(1.52,33.12),P=0.01],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17.3%比2.9%,OR5.62,95%CI(1.65,19.18),P=0.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HBsAg血清转换与对照组相比[2.0%比0,OR3.55,95%CI(0.35,35.93),P=0.283,ALT复常率与对照组相比[24.2%比16.2%,OR1.72,95%CI(0.84,3.52),P=0.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的CHB患儿经IFN-α治疗可达到HBeAg转阴、HBVDNA转阴、HBsAg转阴及HBeAg血清学转换的效应,但未能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及ALT复常。受原研究质量和不同研究干预措施差异的影响,IFN-α的治疗效应还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林志青方峰郭志峰陈琪
关键词:干扰素Α肝炎慢性儿童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