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江

作品数:138 被引量:706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科研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2篇哲学宗教
  • 18篇医药卫生
  • 9篇文化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相关电位
  • 26篇事件相关电位
  • 16篇神经机制
  • 16篇脑机制
  • 16篇ERP研究
  • 13篇顿悟
  • 12篇抑郁
  • 10篇抑郁症
  • 9篇思维
  • 7篇心理
  • 7篇四卡问题
  • 7篇ERP
  • 6篇脑功能
  • 5篇心理学
  • 5篇认知神经
  • 5篇认知神经机制
  • 5篇字谜
  • 5篇网络
  • 5篇理学
  • 5篇计算机

机构

  • 117篇西南大学
  • 19篇西南师范大学
  • 12篇教育部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遵义医学院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密苏里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136篇邱江
  • 85篇张庆林
  • 14篇位东涛
  • 8篇罗俊龙
  • 7篇杨文静
  • 7篇郭亚桥
  • 7篇李文福
  • 6篇涂燊
  • 6篇王丽丽
  • 6篇罗跃嘉
  • 6篇陈群林
  • 5篇朱海雪
  • 5篇张凤华
  • 5篇吴真真
  • 5篇李亚丹
  • 5篇蒙杰
  • 4篇史滋福
  • 4篇童丹丹
  • 4篇杨娟
  • 4篇陈安涛

传媒

  • 32篇心理科学
  • 13篇科学通报
  • 1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1篇心理学报
  • 9篇心理科学进展
  • 5篇心理发展与教...
  • 5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生...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心理学探新
  • 2篇宁波大学学报...
  • 2篇心理学进展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第十届全国心...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教学研究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2篇2016
  • 1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12篇2008
  • 11篇2007
  • 13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宾浩斯错觉的脑形态学机制及其与冲动性人格的关系
2015年
艾宾浩斯错觉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小错觉,但是对其神经机制的探索还较为缺乏.前人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揭示了人类初级视皮层和腹侧通路在错觉形成中的作用.至今还未有研究直接探索该错觉在大脑形态学方面的神经基础.另外,作为一种稳定的错觉现象,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从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脑形态学特征的个体差异出发,探究艾宾浩斯视错觉的神经机制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发现,艾宾浩斯错觉效应和左侧眶额叶及背外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艾宾浩斯错觉效应和巴瑞特冲动性人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冲动性人格特质在左侧眶额叶灰质体积与艾宾浩斯错觉效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了冲动人格作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在视错觉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首次尝试从人格和脑形态学两方面研究视错觉形成的认知神经基础,对理解视错觉的产生过程和现实意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郝磊蒙杰何颖邱江毕泰勇陈旭
关键词:中介作用
人格和抑郁症:理论模型与行为-脑研究综述被引量:10
2019年
解析人格和抑郁症的关系能够帮助亚临床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加之人格与多种精神疾病相关,而抑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多存在共病,那么揭示人格和抑郁症的病理关系,亦可帮助理解抑郁症共病的潜在病理机制。本文首先介绍当前人格和抑郁症关系研究的实证成果,从行为与认知神经机制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然后总结人格与抑郁关系的解释模型。最后是对当前研究的总结与未来研究的展望。总的来看,高神经质、低外向性、低责任心以及其他相关特质(沉浸、自我批判、依赖性等)与抑郁症有着中到强的相关关系。其中神经质最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抑郁症的发作,影响抑郁症的病程和治疗。而其他特质能够调节消极情绪/神经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比如,积极情绪/外向性与主动控制/责任心,并且在抑郁症发作前后,神经质可能会有改变,外向性似乎不会发生改变。
李彧位东涛孙江洲蒙杰蒙杰何李庄恺祥邱江
关键词:人格特质抑郁症神经质外向性神经机制
一种基于文本分析的心理学指标计算与预测分析工具
本发明属于关键词生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关键词生成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及信息处理终端,依次执行文本预处理模块、词向量训练模块以及语义距离计算模块后,进行客观词汇网络构建,确定心理学语义指标,进而实现关键词生成;文本相似...
刘程范利庄恺祥张景懿王雪阳顾静邱江
“基因-脑-环境-行为”框架下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大数据背景下的研究展望被引量:5
2016年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高创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探索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而探讨创造力的本质和个体心理机制成为创造力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关于两者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和基因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结合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证据,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关联的实证研究和若干理论观点,系统探讨了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层关系.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并利用影像遗传学方法及大数据方法,在"基因-脑-环境-行为"的框架下,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层次开展多层面、多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同时加强对亚临床人群的多中心联合、大样本研究并尝试纵向研究设计,以更深入地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深层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
李亚丹黄晖杨文静陈群林邱江张庆林
关键词:创造力精神疾病基因大数据
面孔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研究了考察正立面孔、倒立面孔与非面孔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发现在三种线索条件下均产生了返回抑制,而且返回抑制量没有差异.结果表明:在定位任务中当采用中性面孔为线索时,返回抑制的产生并不受线索特征的影响,返回抑制是一种"盲目"机制.
王丽丽郭亚桥邱江袁加锦刘晓张庆林
脑网络研究述评被引量:9
2013年
认知神经科学传统的定位式研究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近些年兴起的脑网络研究可以克服这种局限。脑网络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主要的了解:1) 脑网络研究的必要性;2) 脑网络介绍,包括结构网络、功能网络和它们所具有的网络性质,还有两者之间关系的简单探讨;3) 临床网络研究;4) 研究新趋向,包括模型取向及脑网络的动态变化研究;5) 脑网络研究的局限性及挑战。
涂燊赵光曹晓君王婷王婷邱江
关键词:图论建构主义
顿悟脑机制的实验范式探索
在原型激活理论的指导下,以汉语字谜作为实验材料,对顿悟脑机制研究实验范式进行了探索.实验-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测试'两阶段实验范式,发现学习原型字谜对解决靶字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进一步为每条字谜建立了难度、原型...
吴真真邱江张庆林
关键词:顿悟脑机制
文献传递
人格特质及脑功能连接对社交网络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本研究从个体受欢迎程度和个体间亲密程度两方面探究了人格特质对社交网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个体间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相似性和社交网络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尽责性的个体在需要“值得信任”特质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高宜人性的个体在需要“共享时光”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2)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个体间人格相似性和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同样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个体间部分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额顶控制网络以及背侧注意网络;同时,部分节点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研究结果揭示了人格特质对不同社交网络结构的影响,以及个体间人格特质相似性和静息态脑网络相似性与社会距离的关系。本研究对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形成规律以及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李依蔓刘程庄恺祥霍腾宾徐鹏飞罗跃嘉邱江
关键词:社交网络人格特质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5年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针对t DCS在抑郁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未来可从有效性、个体差异以及预防干预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t DCS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更为广泛地应用。
张大山史慧颖刘威邱江范丰慧
关键词:抑郁症
THOG问题促进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选取经典的THOG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大学生解决具体以及抽象选言推理问题的认知机制,结果发现:(1)具体内容的选言推理问题对抽象内容的选言推理问题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表现为先解决逃犯问题后解决THOG问题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先解决THOG问题后解决逃犯问题组;(2)提供笼统的解题策略对大学生解决THOG问题几乎没有促进作用。
张凤华邱江张庆林
关键词:THOG问题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