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淑静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斜视
  • 6篇外斜
  • 6篇外斜视
  • 5篇手术
  • 5篇间歇性外斜
  • 5篇间歇性外斜视
  • 4篇视功能
  • 4篇立体视
  • 4篇立体视功能
  • 3篇立体视锐度
  • 2篇散光
  • 2篇手术矫正
  • 2篇手术前
  • 2篇手术前后
  • 2篇术前
  • 2篇术前后
  • 2篇屈光
  • 2篇儿童
  • 2篇儿童青少年
  • 1篇眼位

机构

  • 6篇山东大学
  • 3篇济南市第二人...
  • 2篇山东省警官总...

作者

  • 9篇赵淑静
  • 5篇王利华
  • 3篇李倩
  • 2篇傅特
  • 2篇高蕾
  • 2篇金磊
  • 1篇杨珺
  • 1篇林珊
  • 1篇耿星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世界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 6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上亘肌转位木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完全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术中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所致内斜视21例21只眼,对术前、术中及术后6个月眼位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21例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术,术中观察上直肌完全转位于外直肌止端上方矫正内斜(12±3.2)°,上直肌与外直肌止端后8 mm处行后部肌间缝线加强术后矫正内斜(4.2±1.6)°,内直肌后徙6~10 mm,矫正内斜(14.5±4.2)°,术后内斜矫正效果显著,患者复视现象明显减轻,患眼外转较术前改善,术后未引起明显的垂直及旋转性斜视。随诊6月至2年,已矫正眼位稳定,疗效显著。结论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且疗效稳定。
杨珺李倩赵淑静
关键词:外展神经麻痹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眼位及外斜漂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1年的眼位及外斜漂移。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120例惠儿分为BLR—rec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66例)和RS,aR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54例),术后1~3d、6周、1年进行随访,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结果术后1~3d,两组欠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正位率、过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斜漂移与手术年龄、屈光不正、矫正视力、术前斜视度、是否伴斜肌手术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行BLR—rec和R&R两种术式矫正术后1年内,眼位呈向外斜漂移的趋势。
耿星赵淑静王利华
关键词:外斜视斜视手术眼位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比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并一次性手术正位(+5~—10PD)的连续性病例114例,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者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者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功能;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者戴镜注视6m及33e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按照患者术后不同斜视度分为A组(+1~+5PD)、B组(0PD)、C组(-1~-5PD)、D组(-6~-10PD)四组,采用X^2检验及配对设计的符号秩和检验分别对手术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与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B、C、D四组之间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前与术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其余各组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比手术前明显提高。
赵淑静王利华
关键词:外斜视手术立体视锐度
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0月~12月对济南市12个区县1056所学校1016053名年龄6~18岁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测,分析屈光参差的发生率及不同类型分布情况。结果屈光参差检出率21.05%(213879/1016053)。屈光参差程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B=0.944,95%置信区间1.353~2.166,P<0.001)。其中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检出率最高(10.76%,109327/1016053)。总体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不同,右眼具有更高度的近视或更低度的远视(t=17.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发生率较高。年龄及近视为屈光参差显著相关因素。
尹晓琳金磊高蕾李倩赵淑静傅特
关键词:近视散光
济南市6~18岁儿童青少年散光分布特征及矫正情况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调查济南市6~18岁儿童青少年散光的流行病学分布,探讨该人群散光类型和程度的分布规律。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本研究于2021年10—12月对济南市12个区县1056所学校共1034863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及屈光筛查。采用满足GB/T1533的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符合ISO0342要求的台式电脑验光仪对筛查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年龄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类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最终纳入年龄6~18岁中小学生1016053人数据进行分析。济南市6~18岁学生散光患病率为48.8%,其中轻度散光率为25.9%,中度散光率为16.6%,重度散光率为6.3%。男生散光率为50.0%,女生散光率为47.4%。单纯左眼散光率(15.8%)明显高于单纯右眼散光率(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00,P<0.001)。双眼均散光率(25.7%)高于单眼散光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0,P<0.001)。轻、中、重度散光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82.8、-181.0、-91.3,均P<0.001)。顺规散光在不同性别、眼别中均占比最大,其中左眼顺规散光占比最大,为93.1%。顺规散光构成比中,男生高于女生,左眼高于右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岁之后,复合远视散光随年龄增长占比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3.3,均P<0.001)。复合近视散光随年龄增长占比逐渐增大(Z=-82.9,均P<0.001)。散光总矫正率为46.1%。结论:散光在6~18岁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均以低中度散光为主。不同分类中以顺规散光、复合近视散光为主。
尹晓琳金磊李倩高蕾赵淑静刘超凡傅特
关键词:散光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流行病学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对照研究
赵淑静王利华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比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被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并一次性手术正位(+510PD)的连续性病例114例。采用Titmus...
赵淑静王利华
关键词: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立体视功能斜视度
文献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对照研究
研究背景: 目前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矫正,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评估是手术疗效的主要评价标准。眼位偏斜造成双眼视觉的破坏,间歇性外斜视与其他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在1天内经常在...
赵淑静
关键词:外斜视立体视锐度手术矫正
文献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性遮盖前后斜视角及斜视分型的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1h诊断性遮盖试验(1h-DOT)前、后斜视角及斜视分型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均行1h-DOT前、后斜视角测量的住院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0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角测量,然后遮盖患者一眼1h后再次进行斜视角测量。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对遮盖前、后看远及看近斜视角的均值进行比较;遮盖前、后看远及看近斜视角一致性的评价采用Bland-Altman法;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lh-DOT前、后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看远斜视角遮盖前为(28.00±9.38)PD,遮盖后为(29.85±9.5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00);看近斜视角遮盖前为(28.17±9.92)PD,遮盖后为(34.38±10.57)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P=0.000)。Bland-Ahman图显示,遮盖前、后测量的看远斜视角一致性较好;遮盖前、后测量的看近斜视角一致性较差。遮盖前、后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1P=0.000)。结论1h-DOT主要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看近斜视角,而对看远斜视角影响较小。1h-DOT对于间歇性外斜视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林珊赵淑静王利华
关键词:外斜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