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涛
-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滨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嗜肺军团菌1例及文献复习
- 2022年
- 嗜肺军团菌是军团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大多为社区获得性感染,该菌培养条件苛刻,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是一种常见的误诊病原体,特别是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易导致重症肺炎,甚至死亡,因此及时准确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技术具有无偏移性、广覆盖、高效率、阴性预测价值高等理论优势,对混合感染、罕见病原体和苛养病原体的鉴定优势较大,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 赵海涛王瑞芳郑永青孙明东
-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感染嗜肺军团菌宏基因组
- 伴NPMl基因突变的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伴NPMl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PMc^+ML)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定期定性检测该突变在早期判断AML复发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一毛细管电泳法对95例成年初治AML患者检测NPMl突变情况,并选取其中5例完全缓解患者定期检测该突变。结果95例成年AML患者NPMl突变发生率为29.5%(28/95);≥40岁患者突变发生率[40.0%(22/55)]明显高于〈40岁患者[15.0%(6/40)](X^2=6.963,P=0.012);正常核型AML患者突变发生率[51.1%(24/47)]明显高于异常核型患者[8.3%(4/48)](X^2=20.860,P=0.000)。AML患者发生NPMl突变以M,[72.7%(16/22)]、M2[36.3%(8/22)]常见,在具有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AML中,未发现该突变。NPMc^+ML患者自细胞、血小板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明显高于NPMc^+ML组(t值分别为4.132、4.603、4.069,均P〈0.05)。NPMc^+ML患者完全缓解率、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NPMc^+ML患者(X^2值分别为10.448、4.146、4.384,均P〈0.05)。定期检测的患者血液学复发前1.5~2.0个月重新出现NPMl基因突变。结论NPMl基因突变在成年AML患者中,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为患者年龄偏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均较高,NPMl基因突变是成年AML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定期定性监测该突变可早期判断AML复发。
- 孙明东王国卿李尊昌韩风霞丁梅王雨存杨胜赵海涛王占聚
-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突变
- 急性白血病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继发不典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1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行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继发不典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对不典型PRE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白血病化疗后继发不典型PRES 15岁男性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急性白血病复发,行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出现头痛、视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为不典型PRES。经积极改善循环、成分输血、镇静、营养神经等治疗,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颅脑MRI提示颅内病灶明显吸收好转。随诊观察1个月,临床症状无反复。结论早期识别急性白血病行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继发不典型PRES时,临床表现、颅脑MRI影像学特点及基础疾病是诊断的关键,积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赵海涛王立盼冯晓意杨胜郭庆伟
-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阿糖胞苷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 以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始发而逐渐演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2年
- 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可表现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具有隐匿性及演变性,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即Evans综合征,逐渐演变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伴强直性脊柱炎,并最终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二者共存相对少见,该院收治1例患者半年后并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三者同时存在甚是罕见。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疾病的演变过程,皆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拓展思维,减少误诊,提高诊疗水平。
- 赵海涛李莉王瑞芳孙明东
- 关键词: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
- MDT模式下CBL联合PBL教学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价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模式下案例教学法(CBL)联合问题式学习(PBL)教学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血液科住培医师取样58例,轮转时间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抽签分组,分别实施传统教学模式(n=29,对照组)和MDT模式下CBL联合PBL教学法(n=29,试验组),比较住培医师满意度评分和考核成绩。结果:教学实施后,试验组住培医师对教学模式加深轮转满意度(4.19±0.46)分,信息获取能力(4.37±0.46)分,自学能力(4.01±0.69)分,激发学习兴趣(3.95±0.68)分,比对照组高,对比考核成绩,试验组病历书写(12.20±2.05)分,回答问题(11.58±1.54)分,辅助检查判断(13.26±1.80)分,病史询问(12.79±1.82)分,理论成绩(91.27±6.80)分,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恶性血液病带教中,MDT模式下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可提升住培医师满意度、考核成绩,值得借鉴。
- 郑永青王瑞芳赵海涛孙明东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PBL教学
- 院内210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抗栓治疗效果观察
- 2014年
- 目的为了探究静脉血栓栓塞的抗栓治疗效果,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210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随机将全部患者均分为三个治疗组:治疗组A以肝素为主要治疗药物,治疗组B以阿司匹林为主要治疗药物,治疗组C以华法令为主要治疗药物,治疗期限均为1个月,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A:治愈率为52.86%,有效率为30.00%,无效率为17.14%。治疗组B:治愈率为47.14%,有效率为37.14%,无效率为15.71%。治疗组C:治愈率为48.57%,有效率为42.86%,无效率为8.57%。三组患者治疗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跃0.05。并发症常见肺动脉栓塞,低氧血症,呼吸受阻,心功能衰竭。含4例死亡案例,其中脑卒中死亡者3例,非动脉栓塞死亡者1例。结论溶栓与抗栓是静脉血栓治疗的常规途径,但对于轻度患者选择以抗栓为主,重度患者以抗栓联合溶栓效果最好。
- 赵海涛刘玉娟靳继海
- 关键词:静脉血栓抗栓治疗肝素阿司匹林华法令
- P4502C19基因多态性对滨州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探讨P4502C19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滨州市ACS患者98例,根据P450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慢代谢型组(n=13)、中等代谢型组(n=42)、快代谢型组(n=43)。统计3组一般资料、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根据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LCR,n=23)、氯吡格雷敏感组(NCR,n=75),对比两组P450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LCR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慢代谢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中等代谢型组、快代谢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中等代谢型组、快代谢型组(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慢代谢型组MACE发生率25.00%(3/12)高于中等代谢型组5.00%(2/40)、快代谢型组2.44% (1/41)(P<0.05);LCR患者占比在中等代谢型、快代谢型中低于NCR患者(P<0.05);P4502C19基因慢代谢型是引起ACS患者LCR高危因素(P<0.05)。结论 P4502C19基因慢代谢型是导致ACS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主要因素,且会影响血小板生理活性,与MACE发生关系密切,临床检测P4502C19基因多态性对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于锋英赵海涛何芳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率
- 血清IL-6、PCT、hs-CRP在恶性血液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恶性血液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40例恶性血液病重度感染患者作为试验A组,另选取40例恶性血液病轻度感染患者作为试验B组,再选取40例恶性血液病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的血清IL-6、PCT、hs-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A组血清IL-6、PCT、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试验B组、对照组(P<0.05);试验B组血清IL-6、PCT、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IL-6、PCT、hs-CRP均可作为临床诊断恶性血液病感染的有效指标。
- 郑永青赵海涛王瑞芳孙明东
- 关键词:血清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
- 伴FUS/TLS∷ERG融合基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
- 2024年
- 位于16p11.2的FUS/TLS基因与位于21q22.2的ERG基因融合形成FUS/TLS∷ERG,伴该融合基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近年来报道的一类少见白血病,发生率<1%。FUS/TLS∷ERG融合蛋白由于FUS/TLS蛋白C末端结构域被ERG基因下游的DNA结合域取代而缺乏招募丝氨酸-精氨酸富集(SR)剪接因子的能力,导致RNA剪接的普遍减少。FUS/TLS∷ERG融合基因可显著增加髓系祖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该类AML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较轻,细胞形态学具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小巨核细胞增多、可见细胞吞噬和空泡现象等表现,免疫分型多表达CD56,可伴其他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伴FUS/TLS∷ERG融合基因AML患者疾病进展快、常规化疗难以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该类患者的首选方法,但其克服融合基因所致不良预后的潜力仍需要进一步评估,并且如何减少移植后复发仍然是一项难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王瑞芳赵海涛郑永青孙明东
- 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探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我们对对照组患者使用琥珀酸亚铁片进行治疗,对研究组患者使用蔗糖铁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的时间和平均纠正贫血的时间分别为:(78.3±10.6)d和(34.7±10.2)d;研究组患者平均治疗的时间和平均纠正贫血的时间分别为:(16.7±4.3)d和(19.8±5.4)d。研究组患者平均治疗的时间和平均纠正贫血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赵海涛孙明东王雨存
- 关键词:蔗糖铁注射液缺铁性贫血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