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冬秀

作品数:20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肌
  • 6篇房颤
  • 4篇血压
  • 4篇高血压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肌缺血
  • 3篇血管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沙坦
  • 3篇缺血
  • 3篇高血压病
  • 3篇厄贝沙坦
  • 2篇蛋白
  • 2篇导管
  • 2篇电图
  • 2篇动态心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机构

  • 20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沈阳市公安医...

作者

  • 20篇许冬秀
  • 14篇黄永麟
  • 5篇曲秀芬
  • 5篇纪翠玲
  • 4篇刘俊法
  • 4篇朴晶燕
  • 3篇周利平
  • 3篇潘薇
  • 1篇刘林晋
  • 1篇郭晖
  • 1篇纪树彦
  • 1篇赵鹃
  • 1篇郭宏
  • 1篇刘惠冬
  • 1篇苏亚芬
  • 1篇孟繁超
  • 1篇李为民
  • 1篇李晶洁
  • 1篇梅宇
  • 1篇曲秀芬

传媒

  • 7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右室梗塞诊断与治疗的经验被引量:22
1996年
右室梗塞诊断与治疗的经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01)黄永麟,许冬秀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病急重症。左室心肌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比较明确.右室梗塞的发病率虽低,但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1右室的解剖、...
黄永麟许冬秀
关键词:心肌梗塞右室药物疗法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9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为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419例AMI患者中,2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占5.01%),观察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过度悲伤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较对照组增多(P<0.01),而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左室功能较好且梗死部位以下壁者居多(P<0.05)。结论约有5.01%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类患者既往多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以年龄轻、吸烟和过度悲伤、患有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梗死部位多为下壁、心功能较好为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
许冬秀纪翠玲刘俊法周利平梁兆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7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左室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在(63.61±10.32)mm,心功能Ⅱ~Ⅳ级(NYHA)。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服用6个月,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LVEF由(31.8±6.1)%上升至(41.3±10.3)%,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提高(P<0.05),运动耐量(NYH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LVDD两组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加患者运动耐量。
许冬秀周利平纪翠玲刘俊法朴晶燕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肌病扩张型心室功能
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个月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CRP)的动态变化,及缬沙坦对两者的影响,并结合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律失常(VAR)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150例广泛性前壁MI患者进行追踪式观察,在最初24h内随机均分为两组:MI组、缬沙坦组,同时建立对照组(n=30)。第1、14、30天时对患者血清中TNF-α、HCRP水平进行测定;30d后行Holter检查,对VAR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第1天时MI组和缬沙坦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较高的TNF-α和白细胞水平(P<0.01,P<0.05),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时TNF-α水平在MI组和缬沙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0天时MI组的TNF-α水平仍要比缬沙坦组高(P<0.05),TNF-α水平在缬沙坦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组和缬沙坦组的HCRP水平仅在MI后第1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30d后与MI组相比,缬沙坦组VAR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MI组和缬沙坦组TNF-α水平与VAR发生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①血清中TNF-α变化对MI后VAR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②缬沙坦或许可以通过减少血清中TNF-α水平而降低MI后VAR的发生率。
赵鹃曲秀芬甘润韬刘惠冬许冬秀李为民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被引量:5
1998年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150001)许冬秀黄永麟沈阳市公安医院刘林晋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这是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侵袭后,迅速出现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功能急剧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基本状态是有效循环血量...
许冬秀黄永麟刘林晋
关键词:休克病因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
经皮经导管局部药物转移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被引量:2
2000年
许冬秀黄永麟
关键词:冠心病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被引量:1
1996年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黄永麟,许冬秀自从1966年Dessertenne首次命名Torsadesdepointer(TDP)以来,有关这类疾病命名、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在不断争议,探索、实践中获得了很大进展。1.命名尖端...
黄永麟许冬秀
关键词: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诊治
培哚普利对孤立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将54名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7例。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50mg/d,早晚各25mg。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定P波最大时限(Pmax)、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房颤发生的次数。结果培哚普利组可使Pmax和Pd明显减小(p<0.05),使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降低(p<0.01),使左房内径稍有缩小(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管紧张素Ⅱ及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培哚普利组房颤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虽也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够减小孤立性房颤的Pmax和Pd,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少房颤的发生次数及发作时间,而且使左房有缩小的趋势。培哚普利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许冬秀郭晖周利平纪翠玲刘俊法白冰
关键词:培哚普利孤立性房颤P波离散度
阵发性房颤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及其临床对策被引量:5
2003年
许冬秀朴晶燕郭宏曲秀芬黄永麟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动态心电图
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降压同时对其心率(HR)、血压(BP)、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在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缬沙坦80mg/d,对照组用依那普利10mg/d。3个月、6个月后对照观察其对心率、血压、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缬沙坦组54例,依那普利组52例。结果分别观察3个月、6个月后两组血压、心率均控制理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心房直径缬沙坦组治疗前平均(50±7)mm,3个月后为(46±4)mm,6个月后为(40±3)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依那普利组3个月、6个月后左心房也有缩小,但差异不显著。治疗组治疗前NY分级Ⅱ、Ⅲ级占64%,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下降至33%、15%。而依那普利组也有明显下降,3个月、6个月分别下降至45%、25%,下降程度不如缬沙坦组明显。结论长期应用缬沙坦(3个月以上)可以显著改善左心房结构、左心室功能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长期预后。
许冬秀刘俊法纪翠玲潘薇黄永麟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左心房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