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思梅

作品数:36 被引量:122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1篇海冰
  • 10篇南极海冰
  • 5篇气候
  • 5篇相互作用
  • 4篇图象
  • 4篇图象处理
  • 4篇处理系统
  • 3篇遥感
  • 3篇图象处理系统
  • 3篇卫星遥感
  • 3篇海温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台风
  • 2篇涛动
  • 2篇气候效应
  • 2篇气象
  • 2篇千里眼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海洋
  • 2篇夏季

机构

  • 34篇国家海洋环境...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卫星海上...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北京航天工业...

作者

  • 36篇解思梅
  • 18篇郝春江
  • 10篇邹斌
  • 8篇包澄澜
  • 6篇薛振和
  • 6篇魏立新
  • 4篇姜德中
  • 4篇张林
  • 3篇梅山
  • 3篇王毅
  • 2篇陆军
  • 2篇许淙
  • 2篇任北期
  • 2篇尹涛
  • 1篇康建成
  • 1篇廖晓宏
  • 1篇程少华
  • 1篇沈炎彬
  • 1篇秦为稼
  • 1篇陈雪忠

传媒

  • 9篇海洋预报
  • 7篇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冰川冻土
  • 2篇极地研究
  • 2篇南极研究
  • 2篇全国第五届冰...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减灾
  • 1篇1992年中...

年份

  • 5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4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北两极海冰的涛动关系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
解思梅包澄澜郝春江
关键词:海冰相互作用涛动
中国南极海冰监测研究及其应用
解思梅郝春江邹斌姜德中许淙
该项目属物理海洋学领域。其主要内容:1、建立了南极海冰立体监测系统。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及雪龙船上建立了三套高分辨卫星接收系统,形成了以卫星为主结合地面站、船和飞机的综合监测系统,并在北京建立了卫星培训站。2、研制出2代...
关键词:
关键词:海冰监测
东亚冬季冷暖变化与El Nio事件被引量:3
1990年
近十年来,东亚冬季气温明显升高。本文分析证明,东亚温度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重要洋流区的海表面温度(SST)有密切的遥相关。如果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高(或异常偏低),即出现埃尔尼诺(或反埃尔尼诺)事件,则在其后7~24个月中,我国华北和东北将出现暖冬(或冷冬),渤海冰情将出现轻冰年(或重冰年)。据此建立的回归预报方程,对1988/1989年和1989/1990年冬季渤海海冰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包澄澜解思梅韦定英
关键词:变暖
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0
1994年
本文使用了北极海冰1972~1989年的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区域特征、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征。发现由于北极海冰南侧被殴亚和北美大陆所包围,处于基本封闭状态,只有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和格陵兰海和挪威海与大西洋相连的两个通道,其环境条件与南极海冰绝然不同,因此其特征也明显不同。1.季节变化小。净冰面积冬季是夏季的2倍左右,而南极海有6倍之差。2.海冰寿命较长。以多年冰为主,平均寿命为13年。而南极冰多为当年冰。3.4北冰洋海冰区域性差异较大。Ⅰ区冰(90°E~180°~90°W)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其变化主周期为4年,并有2年、1年和半年等多种振荡周期,这些周期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周期大致相同。Ⅱ区冰(90°Ⅳ~0°~90°E)南面与大西洋相连,其主周期为5年,几乎可认为是单周期的变化。另有两个极不显著的弱周期2年和4个月。4.全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动趋势从80年代中后期明显减少,Ⅰ区比Ⅱ区更明显。因此认为此原因可能与80年代几次强的E1Nino事件有关,是否与全球气温暖化有关是一个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郝春江解思梅李同娟
关键词:海冰
“国际冰厚监测计划”简介
1993年
国际气候研究计划(WCRP)最近计划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组织实施国际冰厚监测项目,该项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组织实施。 海冰在气候变化中对控制高纬度地区大气和海洋中的热交换,驱动海洋中的温盐环流起着重要作用。海冰作为巨大的冷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全球海洋学界和气候学界的极大关注。对海冰范围,密集度和厚度的长期观测是发展和试验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重要基础。 海冰范围和密集度的观测,自1972年美国NOAA系列卫星和Nimbus系列卫星装载了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和微波辐射仪以来,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外缘线的监测问题。但冰厚观测必须现场进行。冰厚也是确定热量收支和流变学重要的参数。所以是当今关于研究海冰自身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难题之一。目前仅有一些分散的零星海冰厚度观测资料,不能满足在全球冰-气-海耦合模式中的所需要求。
解思梅薛振和
关键词:冰厚
南极海冰增加对全球7月气候的影响被引量:5
2003年
采用了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了南极海冰增加的气候效应.试验中海温取为气候平均值,南极海冰作为外强迫源影响大气,大气响应完全是环流内部调整的结果.调整的途径首先是对外强迫的局地响应———南极下垫面的温度发生变化,结果使得冬季南大洋绕极低压带的位置偏北、强度增加,南半球大气以强经向环流为主,绕极气旋强大活跃.这种变异主要以Rossby波列的形式影响到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再通过斜压的越赤道气流,即经向热交换的变化影响到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导致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呈纬向分布,极地冷空气活动减弱.大气环流的变异又影响到气候诸要素,反映明显的是越赤道气流在印度洋上的加强和太平洋上的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加强,东南季风减弱;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偏北,导致中国华北、华东和江淮流域少雨、高温,北美中高纬度严重多雨和低温.
魏立新解思梅张占海
关键词:南极海冰数值模拟气候效应
船载卫星遥感图象处理系统在南北极科学考察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0年
船载卫星遥感图象处理系统是针对南极考察气象航线预报、冰区航行的海冰预报和导航需要而研制的船陆两用多功能软件系统。采用了最新的 DEL PHI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 ,开发了用于 WINDOWS98环境下的 32位的程序 ,并针对接收系统开发了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 ,提高了在 WIND0 WS98多任务环境下 ,接收程序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和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便于功能的更新和提高 ;采用 SGP4/SDP4轨道模式及两行元素的轨道参数计算出卫星星下点的位置 ,实现了在 1 A图象上计算逐点经纬度的快速动态定位和图象显示的功能 ;采用迭代法利用电子地图网格数据 ,在接收的卫星云图上迭代套上地形及海岸线。组成了适合船陆两用的多功能快速灵活的图象处理系统 ,可以在 1~ 2分钟瞬间内完成一幅图的定位套网格和套地形线的工作。解决了南极海冰监测和冰缝、水道预报的难点。可以使图象上下滚动、左右移动、任意放大、缩小和剪取 ;可以随着鼠标的移动显示出图上任意一点的经纬度 ;能够在图上标出任意目标物 ,如船位、站位、岛屿等等 ;能够方便地在图上画出航线 ,直观地判断船所处的位置和航线周围的气象和海洋环境状况 ;解决了在茫茫海洋和冰区中航行找不到参照物时的困惑 :能够输出任意大小的 2 4位真?
邹斌解思梅郝春江陆军尹涛
关键词:卫星遥感图象处理海冰监测航线气象
南极海冰和陆架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2
2003年
利用美国冰中心和雪冰中心提供的海冰资料和我国南极考察现场的海冰观测资料,对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多冰期;80年代是少冰期;90年代南极海冰属于上升趋势,后期偏多,区域性变化差别大,东南极海冰偏多,西南极海冰即南极半岛两侧尤其是威德尔海区和别林斯高晋海的冰明显偏少。东南极和西南极海冰的变化趋势总是反相的。90年代后期普里兹湾的海冰明显偏多,南极大陆陆架冰外缘线总体没有明显的收缩,有崩解也有再生的自然变化现象。西南极威德尔海的龙尼冰架和罗斯海冰架东部崩解和收缩趋势明显,东南极的冰架也有崩解和收缩,但没有西南极明显。陆架冰崩解向海洋输送的冰山对全球海平面升高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南极冰盖断裂崩解形成的冰山,向海洋输入的水量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4mm。南极海冰没有随着全球气候温暖化而明显减少,而是按照东南极和西南极反相的变化规律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调整和制约。
解思梅魏立新郝春江张海英梅山
关键词:海冰
南极普里兹湾气旋的生消发展被引量:11
2002年
利用 198 9~ 2 0 0 0年现场观测的气象资料 ,特别是自 1997年以来在南极考察船上接收的NOAA卫星极轨高分辨的卫星云图 ,研究了普里兹湾气旋的生消发展 ;提出了夏季绕极气旋进入普里兹湾内也会发展加强 ,在湾内东风带里也能生成气旋的新观点 ,修正了普里兹湾仅是气旋墓地的不全面说法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南极西风带绕极气旋和东风带上气旋生消发展的理论 ;研究了普里兹湾冰 -气 -海相互作用的机理 ,解释了气旋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 .用整体动力学输送法计算了进入普里兹湾 980 2 0 5号绕极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能量交换 ,指出气旋在超过冰坝进入冰间湖可以获得巨大的热量 ,使气旋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南极特色的强风暴 ,风力达 12级以上 ,平均风速为 38m/s ;瞬时最大风速达 10 0m/s .
解思梅郝春江梅山刘克威魏立新
关键词:海温
南极海冰变化特征初探被引量:3
1993年
本文使用了美国联合冰中心提供的1973~1989年的海冰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分布特征,并计算和分析了净冰面积指数,由此得出海冰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根据南极海冰空间分布的特征,将南极海冰分为三大区。Ⅰ区(0~120°E)是以普里兹湾为主体、北与印度洋相连的带状冰区。Ⅱ区(120°E~120°W)是以罗斯海为主体、北与太平洋相连的冰区。Ⅲ区是以威德尔海为主体、北与大西洋相连的块状大冰区。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夏季2月份的海冰最少,其净冰面积指数(不包括海冰开阔水域的面积)约为319万平方公里,冬季9月份冰最多,其面积约为1684万平方公里。冬季是夏季的5倍多。海冰的季节滞后于气温1个月,与海温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南极海冰三个冰区的周期性变化有显著的差异,Ⅰ区准5年,Ⅱ区准11年,Ⅲ区为6年。确切的周期性变化有待于今后深入的研究。
解思梅郝春江钱平张林
关键词:海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