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林娜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财经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语义
  • 2篇审美
  • 2篇文化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多元化语境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策略
  • 1篇意蕴
  • 1篇义位
  • 1篇语义网
  • 1篇语义网络
  • 1篇社会
  • 1篇社会交往
  • 1篇申论
  • 1篇申论考试
  • 1篇审美化
  • 1篇审美文化
  • 1篇审美意蕴
  • 1篇诗歌

机构

  • 8篇内蒙古财经学...
  • 1篇内蒙古财经大...

作者

  • 9篇苏林娜
  • 1篇包英格

传媒

  • 4篇内蒙古社会科...
  • 4篇内蒙古财经学...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审美化被引量:4
1999年
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整体文化系统中两者不存在绝对的分界,因此一些人将这两者相混淆,尤其在大众文化日益审美化的状况中,更易产生误解。实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认清这种区别。
苏林娜
关键词: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化美学
文化传播中的汉语语义场效应
2010年
语义场不同义位在组合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语境意义,和由这样的意义所形成的话语意义,是语义场理论在语言学系统中具有价值的关键,也是这一理论具有生命力和张力的关键。笔者称之为场效应。汉语使用地域广阔,使用汉语的地域也存在一定文化差异,如意识形态、地理气候、经济、风俗习惯和方言等,这些语境因素都对汉语语义场发生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文化传播中具体个案的话语研究,描述文化传播中汉语语义场效应。
苏林娜
关键词:文化传播场效应
多元化语境中的个人情调——内蒙古自治区汉文诗歌批评被引量:2
2006年
内蒙古自治区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地域风情、民族特色构成诗歌内容色彩,诗风主旋律粗犷、悠远、深沉、冷峻。内蒙古自治区诗歌没有创立流派、标榜名号,但是从整体创作上体现了对诗歌创造性的探索、对诗歌审美维度的持守和对诗歌表现力的追求。
苏林娜
关键词:叙事策略话语场
从申论考试看实用写作教学被引量:4
2004年
申论考试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 ,有其明确的考核目标。本文讨论申论考试命题的变化和不同评卷标准的不同结果 ,认为要实现申论考试的考核目标必须在命题上体现灵活和变化的原则 ,而评卷标准应明确针对考核目标 ,能够比较准确地测试考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并由此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做出判断。申论考试实际状况和效果给实用写作教学以启发 ,即实用写作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写作能力为根本 ,这样才能使实用写作教学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苏林娜
关键词:申论考试命题评卷标准
论对话的敞开性被引量:1
2007年
对话是当今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不论人们如何理解对话,都会肯定对话必须在两个以上的对话者或两个以上意识间进行,参与对话的对话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实际上,对话者之间不仅是互动的,首先是互在的,对话中存在间性。对话中的间性是文本间性,以主体间性描述对话中的间性即改变了对话所指。对话中的间性既指向解中心,又指向敞开。从对话的实践意义看,对话的敞开性质更具价值。
苏林娜
关键词:间性
论汉语语义场的义位确定
2010年
汉语是语义语言,在汉语语义场构建的不同环节必须遵循不同的方法,才能准确描述出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语形语言语义网络的汉语语义网络。义位确定是构建汉语语义场的基础,汉语义位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具有特殊性。
苏林娜
关键词:语义网络
论财经写作课教学目的
2004年
经济类院校和专业的财经写作课教学目的应具体化为两个层次 :一、学生能够熟练地写作常用经济类应用文章 ;二、部分学生能够具备创造性地写作各类应用文章的能力 ,而大部分学生奠定了发展这种能力的基础。根据这样的教学目的 ,应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做出调整 ,使教学针对这两个层次都更具成效。
苏林娜
关键词:财经写作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浅论《天上草原》的文化内涵被引量:4
2005年
《天上草原》虽然延续了塞夫、麦丽丝的导演风格,但是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他们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电影艺术手段的运用更加娴熟和富于创造性,在更为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和人类共同文化内涵的同时,体现出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
苏林娜包英格
关键词:文化内涵审美意蕴
社会交往中“对话”的实现
2005年
“对话”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对话只能在个体差异被充分承认、且实现了个体相互交往的平等、并在相互倾听基础上相互理解的条件下产生。这几个方面是对话产生的必需条件,而这些必需条件的实现受诸多因素影响,因而,对话存在着,但不是必然存在。
苏林娜
关键词:社会交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