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涛
- 作品数:52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伴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小脑梗死临床分析
- 唐澎闫立荣马志刚陈捷廖琴胡洪涛
- 分裂手现象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肌萎缩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分裂手现象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肌萎缩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科及脊柱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62例,肌萎缩型颈椎病(CSA)患者57例,选取健康对照者65名,均于小指展肌和拇短展肌记录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并计算波幅比,即小指展肌/拇短展肌。结果ALS组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1.93±1.97)大于健康对照组(0.9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0.74±0.32)小于健康对照组(0.9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S组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1.93±1.97)大于CSA组(0.74±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S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临界值为1.077,敏感度为75.8%,特异度为83.1%(P〈0.05);CSA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临界值为0.739,敏感度为64.9%,特异度为87.1%(P〈0.05)。结论小指展肌/拇短展肌对ALS和CSA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 姜明闫欣闫立荣詹研博胡洪涛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肌萎缩型颈椎病
- 458例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分析
- 闫欣高倩姜明胡洪涛闫立荣郭笑磊马志刚庞英
-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血管相关检查分析及长期随访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临床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记录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记录随访期间有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共收集肢体抖动型TIA患者5例,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除1例烟雾病患者,其余4例均接受抗血小板、强化他汀治疗,其中2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发病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见新发梗死灶,临床随访6—33个月,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单侧肢体抖动是TIA的一种发作形式,多存在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血管重建治疗及规范的药物治疗对减少脑血管事件可能均有效。
- 唐澍闫立荣马志刚王红霞庞英胡洪涛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烟雾病
- 164例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病例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通过分析综合性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的临床资料,探讨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骨科患者的意义。方法统计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的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申请会诊的骨科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诊断以及术前评估会诊内容、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评估会诊患者共164例,男78例,女86例,年龄24~89(60.2±12.3)岁。脊柱骨科(37.8%,62/164)、创伤骨科(31.1%,51/164)及矫形骨科(23.2%,38/164)申请会诊数量最多。术前评估会诊种类:脑梗死101例(61.6%,101/164)最常见,其次为脑出血后遗症15例(9.1%,15/164)及帕金森病14例(8.5%,14/164)等。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意见包括:(1)指导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包括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评估骨科术后脑梗死的风险,评价脑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3)会诊需要检查的内容以经颅多普勒[52.4%(86/164)]、颈部血管超声[44.5%(73,164)]及头颅CT[37.8%(62/164)]最常见。(4)共取消手术8例。经术前会诊的患者仅有3例(2例老年痴呆患者,1例帕金森病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科术前评估会诊骨科患者有利于降低其脑卒中风险,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避免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 闫欣高倩姜明胡洪涛闫立荣马志刚郭笑磊庞英
- 关键词:神经病学骨科学
- 伴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小脑梗死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总结伴有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病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伴VAH和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率≥50%的初发小脑梗死患者,按照椎动脉病变分为VAH组(34例)和椎动脉狭窄组(椎动脉狭窄≥50%,37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脑血管病变特点等。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及合并冠心病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H 组出现早期病情进展14例(41.2%,14/34),椎动脉狭窄组出现7例(18.9%,7/37),两组早期病情进展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VAH组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50%病变的患者比例为35.3%(12/34),高于椎动脉狭窄组的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3)。VAH组除病变侧椎动脉以外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50%的患者比例为44.1%(15/34),明显高于椎动脉狭窄组的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P=0.00)。结论伴VAH的小脑梗死与椎动脉狭窄比较,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比例更高,在病程中更易出现早期病情进展。
- 唐澍马志刚廖琴孙玉衡胡洪涛
- 关键词:椎动脉发育不良脑梗死小脑
- 经头部CT扫描检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头CT扫描检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病例组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在两病例组间分布的差异。方法对一个有2085例的回顾性出生队列研究人群中所检出的52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49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与1908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然后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以及两病例组间危险因素数量的比较分析。结果Logis-tic多元回归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酗酒、卒中家族史、颅内动脉狭窄是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高血压、吸烟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显示糖尿病、颅内动脉狭窄在两病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2)。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危险因素数量多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组(P=0.009)。结论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与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血管机制可能也有不同,糖尿病和颅内动脉狭窄更多见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组。
- 胡洪涛张振馨高山温洪波王子时肖新华刘爱民徐涛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旨在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非连续性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1...
- 唐澍闫立荣孙玉衡陈捷胡洪涛
-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 一种防烫伤感温盆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烫伤感温盆,包括盆底、盆壁、盆沿;所述盆底包括上层塑料保护层、中层感温变色层、下层基底印刷层,所述塑料保护层由TP或PPE材料制成透明保护层,所述感温变色层依不同的特定温度值范围而显示不同种颜色,所述...
- 尤小凡田伟胡洪涛
- 文献传递
- 抗LGi1抗体阳性边缘系统脑炎叠加Hashimoto脑炎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总结抗LGi1抗体阳性边缘系统脑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加深对于本病的认识。方法报告于2013年11月25日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后收住院确诊的1例抗LGi1抗体阳性边缘系统脑炎患者的整个临床发病及诊治转归过程,对于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极其频繁发作的面部肩部不适及面部抽动、频率稍低的发作性幻嗅、逐渐出现的记忆力下降、精神淡漠等认知及精神障碍;头部MRI在T2及Flair序列上见到了双侧颞叶内侧、海马区的高信号病灶,脑电图见到多导广泛的高幅慢波及棘慢或尖慢综合波等癫痫样放电;血及脑脊液LGi1抗体均阳性,同时血甲状腺抗过氧化物酶抗体及甲状腺抗球蛋白抗体均明显增高,提示叠加了Hashimoto脑炎,此外尚合并部分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在接受了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并逐渐减量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迅速缓解好转,随访1 y未再复发。结论抗LGi1抗体阳性边缘系统脑炎作为一种罕见的以损伤边缘系统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边缘系统脑炎基本表现的基础上,有其特殊的临床变现。同时还可以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相关脑炎及自身抗体阳性,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予一线的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胡洪涛郭笑磊李墨赵旭辰庞英闫欣闫立荣
- 关键词:边缘叶脑炎蛋白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