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杨
-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细线刻神兽纹纹样及其相关问题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对反山、瑶山墓地出土玉器纹样的分析,可以认为良渚社会细线刻神兽纹存在不同的纹饰风格,其雕刻是在不同族群进行的。一些墓地出土细线刻纹样的相似性表明良渚文化贵族集团在很大空间范围内存在着玉器交流的现象,这对认识良渚社会各贵族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翟杨
- 关键词:瑶山纹样
-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时期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近几十年来,古代人群的食谱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技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前沿性课题。人类骨骼的化学元素分析为重建古代居民的食谱提供了大量信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时期出土人骨中的Ba、Ca、Mg、Mn、P、Sr、Zn等7种化学元素测定的结果显示:发达的稻作业为该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植物性食物;而水网密集的周边环境同时又为该时期居民提供了丰富水产品,从而极大地补充了其蛋白质的摄入。
- 张全超汪洋翟杨
- 关键词:广富林遗址人骨
- 明、清古玉器涂抹上色研究两例
- 2017年
- 明、清文献中多次提到古玉黑沁或黑色。其描述往往与“漆”相连。如明高濂在《燕问清赏笺》中说:“至若古玉……有黑锈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圆滑”。明谷应泰在《博物要览》玉材一段中说:“古人论玉,谓自者如截肪。赤者如鸡冠,黄者如蒸栗,黑者如淳漆”,在玉色高下一段中说:“黑玉如漆者佳”。清陈性所著《玉纪》对古玉沁色的描述中包括“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日纯漆黑”。清刘大同在《古玉辩》中说:“殉葬之水银,有大坑、小坑之别。大坑水银所沁者,
- 谷娴子翟杨
- 关键词:古玉器上色水银
- 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5
- 2007年
- 2001年,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住宅小区建筑施工中发现一处元代水闸遗址。2002~2006年,上海市博物馆考占研究部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揭露了石质闸门、闸墙、底石、夯十层和大量木桩、水梁、衬石枋、闸板、挡水板等。有的木桩、地钉上存墨书文字及八思巴文戳记。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遗存,水闸遗址全套工程建筑保存完好,基础牢固,所用木桩粗大,桩上铺梁和衬石木板的工艺考究,闸门、闸墙和底石等细部结构的处理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进步,提供了长江水系、古海岸变化和城市变迁的重要信息。
- 薛皓冰陆耀辉何继英翟杨宋建
- 关键词:遗址发掘简报水闸元代
- 广富林遗址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被引量:14
- 2006年
- 翟杨
- 关键词:广富林遗址文化遗物良渚文化文化面貌桥文化考古学
-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2001~2005年发掘简报被引量:23
- 2008年
- 2001~2005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遗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第四期;第二阶段既同第一阶段之间存在文化延续性,又包含一部分非当地传统的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第三阶段即广富林文化,其中的良渚义化因素较少,却同于油坊类型的关系比较密切。
- 宋建周丽娟陈杰翟杨
- 关键词: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
- 广富林遗址(2008年)浸水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广富林遗址2008年度浸水保存的这批样品,从中发现了种类较丰富的植物遗骸,包括有葫芦、桃核、芡实、甜瓜、水稻、葎草、楝树果实等,通过量化统计和植物利用方式分析,我们认为遗址至少在广富林文化时期形成了包括粮食种植和瓜果蔬菜栽培的园圃农业经济体系,并在周代进一步地发展。
- 王海玉翟杨陈杰靳桂云
- 关键词:广富林遗址
- 反山墓地新解
- 关于反山墓地分期、布局和玉器纹饰等方面内容已有学者进行研究,但其中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墓地布局规则和埋葬贵族集团的数量、各墓葬间关系等问题还缺乏清楚了解.为此,本文拟就上述问题重新解析,以期对良渚文化社会形态...
- 翟杨
- 关键词:考古学良渚文化
- 文献传递
- 2012年志丹苑水闸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 2012年
- 2012年,在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建筑结构基本完成、脚手架拆除及作好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于2012年2月下旬至6月,对水闸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图1)。此次发掘包括清运回填土和继续考古发掘两大项。
- 宋建何继英周云陆耀辉翟杨
- 关键词:考古发掘木梁闸墙
- “长江口二号”沉船出水青花瓷中的污染物研究
- 2023年
-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制沉船之一,已于2022年11月完成整体打捞。在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时,沉船出水的部分青花瓷出现的病害现象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裂纹中黑色污染物及表面铁锈状污染物对文物的外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本工作选取了三件具有典型被污染特征的青花瓷标本作为代表,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对污染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以及环境的影响作用,并对其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以方解石、菱铁矿等碳酸盐以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长期处于河口淤泥中的还原性环境是导致菱铁矿和亚稳的铁硫化物形成的原因,船体中铁质构件腐蚀对局部环境的污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也反映出被污染的青花瓷所处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出水的部分青花瓷釉中裂纹的形态表明其形成是由物理撞击造成,而釉中硅灰石晶体的选择性腐蚀会导致腐蚀坑的形成,裂纹和腐蚀坑均为外部污染物进入釉层内部提供了通道,导致瓷器劣化。出水后的环境突变可能造成污染物状态改变,并造成釉层的进一步破裂,因此在文物出水后需要着重关注此潜在危害。
- 何琰李伟东翟杨翟杨鲁晓珂鲁晓珂
- 关键词:青花瓷腐蚀坑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