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毕凡

作品数:20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宪法
  • 5篇权利
  • 5篇宪政
  • 4篇法理
  • 4篇法治
  • 3篇研究会
  • 3篇司法
  • 3篇统治
  • 3篇五权宪法
  • 3篇宪政运动
  • 3篇民主
  • 3篇国民党
  • 3篇国民党统治
  • 3篇法史
  • 2篇党派
  • 2篇政治
  • 2篇中间党派
  • 2篇人权
  • 2篇示众
  • 2篇司法改革

机构

  • 17篇浙江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2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20篇石毕凡
  • 1篇刘辉
  • 1篇舒建国
  • 1篇舒建国
  • 1篇于佳虹
  • 1篇王永祥
  • 1篇周祎
  • 1篇沈琼
  • 1篇徐珉川

传媒

  • 7篇浙江社会科学
  • 3篇安徽史学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现代法学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公法研究
  • 1篇岳麓法学评论
  • 1篇中国法学会宪...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演进——从“五五宪草”到“期成宪草”被引量:7
2003年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分权政体的某些制衡因素的杰作,标志着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艰难演进。
石毕凡
关键词:分权制衡宪法
1946年政协会议“宪法草案案”的宪政模式辨析
2002年
抗战中期大后方的宪政运动(狭义,实为立宪运动)以"期成宪草"被国民党统治集团打入冷宫而宣告结束,但国人追求宪政与法治的信念并未泯灭。抗战末期,以民盟为代表的介于国共之间的中间党派在国统区又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宪政运动。战后,这场运动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石毕凡
关键词:宪法草案宪政运动五权宪法国民党统治监察院
历史性妥协的瞬间:近代中国移植西式宪政之最后尝试被引量:8
2004年
20世纪 4 0年代 ,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所发起的宪政运动在 194 6年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前后达到高潮。作为政协五方妥协的结果 ,“宪法草案案”集中体现了中间党派的自由主义宪政理想。本文通过对“宪法草案案”主要内容的分析 ,特别是将它与孙中山五权宪法和西方宪政模式进行比较 ,试图阐明中间党派宪政理念的特质和近代中国引进西式宪政制度的艰难。
石毕凡
关键词:宪政运动宪政体制
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及其规范意涵--以“深圳卖淫女示众事件”为例
人格尊严早已入宪,成为中国公民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但公民的这一基本权利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功能远未显现出来。本文结合“深圳卖淫女示众事件”,基于规范分析法学的立场,通过阐释中国宪法第38条的意旨与内涵--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
石毕凡
关键词:人格权宪法监督
文献传递
先行法治化与司法机制的创新--浙江省法理法史研究会2008年温州年会综述
2009年
石毕凡周祎于佳虹
关键词:法史法理司法机制法治化
法家之“法”的实证主义品格及其现代阐释被引量:1
2014年
在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转型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法家鲜明提出了"以法治国"思想,蕴含着法与道德的分离、法区别于道德这个法实证主义的基本命题。法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包括法的公开性、普遍性、客观性、适时性、稳定性以及法的平等性与权威性。与法的君主本位相映成趣的是,法家之"法"具有公法本位的工具主义特征,以实现富国强兵的功利目标。法家形式法治思想虽有明显的局限,但亦具现代性,是应予珍视和挖掘的古典法治思想资源。
舒建国石毕凡
关键词:法家形式法治实证主义
诽谤、舆论监督权与宪法第41条的规范意旨被引量:16
2013年
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不断涌现的"诽谤官员案",揭示出刑法第246条但书条款规定的诽谤罪公诉程序与宪法第41条明确保护的舆论监督权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立足于现代立宪主义视角,只有实现诽谤去公诉化,且在公职人员提起的刑事自诉或名誉侵权诉讼中适度引入"实际恶意"原则,才能切实保障舆论监督权,从而在公职人员的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之间达至平衡。舆论监督攸关公共利益和民主政治发展,应成为被告有力的抗辩事由。
石毕凡
关键词:诽谤舆论监督权名誉权实际恶意
开启理性司法之门——对清末司法改革的程序正义解读被引量:1
2003年
作为西方法律思想的结晶 ,程序正义在当下中国法治进程中所具有的价值不言而喻。清末司法改革在西法东渐和立宪主义背景下 ,把程序正义女神请进中国 ,初步确立了司法独立、审判公开、民刑分审、律师辩护、回避等程序性制度。本文旨在探讨清末司法改革中程序正义之路的开启对中国传统司法的现代转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石毕凡
关键词:司法改革程序正义立宪主义律师辩护制度法理派
“期成宪草”与五五宪草、西方代议制分权政体模式之比较被引量:5
2001年
“期成宪草”是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唯一成果 ,是当时中国各在野党派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 ,借鉴西方代议制分权政体的某些因素 ,对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五五宪草的一次大手术。从五五宪草的总统集权制发展到“期成宪草”的国民大会及议政会集权制 ,可见后者具有相当的进步性、民主性及一定的分权制衡色彩。
石毕凡
关键词:五权宪法五五宪草孙中山国家权力
国民党统治时期自由主义法治思潮初探
2003年
国民党统治时期自由主义法治思潮以当时的民主宪政运动为背景 ,以中间党派及自由知识分子为主体 ,其目标是通过议会主导的权力分立的政体设计 ,培育国人的法治观念与习惯 ,以达到制约政府权力、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法治之境。笔者以为 ,自由精神与权利意识的缺失是近现代中国宪政与法治建设屡遭挫折的原因之一。因此 ,总结与反思半个多世纪以前盛极一时的中国自由主义法治思潮 。
石毕凡
关键词:国民党民主宪政运动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分权制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