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
- 作品数:11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GDGTs揭示的新生代以来西宁盆地古高度演化
- 白艳方小敏陈炽皓郭海超
- 西宁盆地总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的~39 Ma亚洲内陆急剧干旱事件被引量:1
- 2019年
- 始新世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化(简称干旱化)的研究比较匮乏,驱动机制存在争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含有连续的始新世地层沉积序列,是研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材料。通过西宁盆地中央西宁东和水湾平行剖面(古地磁年代均为~ 43 Ma - ~ 35 Ma)详细的总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对始新世的干旱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个平行剖面总有机碳同位素平均值均在~39 Ma发生了急剧的~2.5‰变正(分别从-27.5‰和-28.4‰变正为-25.0‰和-26.0‰),结合盆地内耐旱植物麻黄属和白刺属孢粉的百分含量急剧升高,共同指示该时期的西宁盆地发生了急剧干旱化。副特提斯海退却导致的水汽输送的减少可能是驱动西宁盆地始新世干旱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长期变冷可能起到了背景叠加作用。
- 方亚会方小敏昝金波张涛张涛杨一博杨一博
- 关键词:西宁盆地MA
- 中国气候(水热)连续变化区域现代土壤中类脂物分子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19
- 2007年
- 利用GC/MS对中国气候(水热)连续变化区域现代土壤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酮和长链的支链烷烃等.其中,正构烷烃高碳数(nC29,nC31,nC33)和低碳数(nC16,nC17,nC18)的主峰优势记录了土壤成土过程中湿热和干冷区域的相关信息;正构烷烃(nC16+nC17+nC18)/(nC29+nC31+nC33)比值与水热条件的变化相一致,有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指标;代表低等菌藻类、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陆生生物输入的正构烷烃nC21—/nC22+,nC17/nC31和(nC15+nC17+nC19)/(nC27+nC29+nC31)比值在不同的气候地带(森林、草原、荒漠区域)有很好的交替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季风区域与内陆区域气候的差异.正烷基-2-酮C21—/C22+的比值以秦岭为界记录了南北温度变化的差异性.而湿度变化对正烷基-2-酮分布特征影响不明显.正烷基-3-酮C21—/C22+的比值随气候变化(温度、湿度)有明显的规律性分布.长链的支链烷烃A-D系列的生物来源有可能是生存于弱氧化还原环境的喜水热的某种特殊真菌,其分布特征记录了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现代土壤类脂物分子的分布特征很好地记录了水热连续变化区域的气候变化信息,是中国典型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
- 王永莉方小敏白艳奚晓霞张玺正王有孝
- 关键词:气候指标
- 现代土壤中含季碳支链烷烃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5
- 2006年
- 利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中国及蒙古国不同气候区的26个深约20cm表层土壤中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了在现代土壤中首次发现的含季碳的支链烷烃系列化合物,如5,5-二乙基烷烃、6,6-二乙基烷烃、5-丁基,5-乙基烷烃和6-丁基,6-乙基烷烃等.它们每个系列都只有奇碳或偶碳分布,明显指示生物来源,其碳数分布具有协变性.其中5,5-二乙基烷烃的分布同正构烷烃一样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气候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关系.在湿热的东南和西南地区其低碳数组分占优势,主峰基本上为C21或C23;而在寒冷干旱的西北地区及蒙古国高碳数组分丰度较高,主峰基本上为C29.研究结果证明:和正构烷烃的ΣC?21/ΣC+21一样,5,5-二乙基烷烃的高低碳数分布优势作为一个新的独立指标,可以敏感地指示土壤生态和气候的变化.
- 白艳方小敏王永莉Fabien Kenig陈秀玲王有孝
- 关键词:环境意义
- GDGTs揭示的西宁盆地中中新世环境变化被引量:6
- 2018年
- 西宁盆地关家山剖面微生物细胞膜脂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lycerolDialkylGlycerolTetraethers,简称GDGTs)古温度指标MATmr记录了从16.8Ma到13.4Ma的持续降温过程(下降约5.1℃),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及其后的中中新世气候转型(MMCT)事件一致,揭示了西宁盆地古温度在此期间受全球温度变化控制。其环化参数CBT’重建的古pH值(CBT。pH)平均为6.56±0.50,且80%样点的干旱指标R i/b(古菌类异戊二烯型isoprenold GDGTs(简称iGDGTs)与细菌支链型branched GDGTs(简称bGDGTs)相对含量比值)小于0.5,表明西宁盆地在此期间整体上处于较为湿润的环境,但是在14.0Ma和14.8Ma,R。值记录了两次干旱事件。总之,虽然在古温度绝对值计算等问题上仍存在一定困难,GDGTs展现了在西宁盆地乃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近系甚至更老地层中应用的潜力。
- 郭海超陈炽皓白艳白艳方小敏
- 关键词:西宁盆地中中新世古温度古气候
- 青藏高原南部稳定同位素高度计
- 青藏高原植物以及表土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值δDwax 与高度关系的基础研究结果,发现降水同位素值的高度效应是控制这些山区δDwax 值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Luo et al.,2010;Bai et al.,2011,2...
- 白艳方小敏田茜叶雨晴刘晓明
- 贡嘎山和昆仑山表土中甲氧基脂肪酸的生态指示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首次在60个贡嘎山(海拔1230~4500m)和西昆仑山(海拔1300~5500m)表土以及6种贡嘎山木本植物中检测到8个(7-14)-甲氧基十六酸和9个(9-17)-甲氧基十八酸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其中甲氧基十八酸占绝对优势;而且,甲氧基在第9和第10个碳位的异构体都较丰富,随着取代基的碳数增大,相应异构体的丰度依次降低.在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的贡嘎山表土样品中,广泛存在甲氧基脂肪酸化合物,并在6种树叶中都能检测到;而在主要分布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的西昆仑山,除了可能出现山地森林草原或半灌木荒漠的较窄高度范围外,大部分表土中未检测到甲氧基脂肪酸化合物.该研究显示甲氧基脂肪酸可能来源于某种或数种类型的木本植物.如能排除其与草本植物的关联,甲氧基脂肪酸类化合物很可能是一类具有指示特定木本植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将对精确反演古植被和生态演化很有意义。
- 白艳方小敏聂军胜孟仟祥迟运平
- 关键词:植被类型表土木本植物
- 特征生物标志物揭示的云南小龙潭盆地中-晚中新世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 通过测定沉积物中特征生物标志物及其演化产物,可以反演地质时期生态环境。其中二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降异海松烷、异海松烷、扁枝烷、贝壳杉烷等,这些化合物是树脂来源的标志物,是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重要标志,例如,具海松烷骨架的三环...
- 白艳陈清虎方小敏陈炽皓颜茂都张伟林刘晓明
- 关键词:晚中新世生态环境生物标志物
- 文献传递
- 兰州沙尘总悬浮微粒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及来源被引量:4
- 2009年
- 比较了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吸附到TSP样品中增塑剂、正构烷烃、多环芳烃(PAHs)、甾烷和藿烷类等有机污染组分特征.显示兰州TSP中增塑剂等的工业污染相当严重,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以及交通排放较高.非沙尘天气时,污染物主体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藿烷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物释放(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为主)的PAHs;而沙尘天气时,虽然兰州地区气体颗粒物急剧增多,但由于有机污染物被沙尘暴带到东部地区,这些有机物质量分数都明显降低.在非沙尘天气,可能是由于沙尘暴源区和沿途土壤高等植物蜡质的风成输入,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贡献相对增加,其中5个oxy-PAHs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在大气环境研究中很少报道.
- 奚晓霞白艳孟仟祥王鑫佘峰吴方堃
- 关键词:总悬浮微粒PAHS污染源
- 新生代全球变冷背景下北部青藏高原变冷和干旱化事件:西宁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孢粉的记录被引量:14
- 2011年
-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宁盆地沉积了年代序列跨度非常长的连续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序列记录了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相关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本研究获得了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较高分辨率的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孢粉记录.整合正构烷烃和古孢粉记录揭示:在50.2~28.2Ma之间,西宁盆地经历了长期的降温过程,明显的生态事件发生在37.5~32.7Ma之间.自此盆地中的植被呈现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较低海拔处生长旱生灌草类植物,中海拔地带生长亚热带阔叶树,高海拔带生长针叶林.这些植被和气候的变化有可能是对始新世早期气候最适宜期之后长期的全球降温事件和早新生代北部青藏高原周围山地隆升事件的共同响应.
- 龙利群方小敏苗运法白艳王永莉
- 关键词:正构烷烃西宁盆地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