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芬
- 作品数:1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从《白虎通义》的声训条例看其语音特点
- 2011年
-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通过对比《白虎通义》声训条例在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的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 白瑞芬
- 关键词:《白虎通义》声训
- 老子“守中”思想探源
- 2008年
- 在元典文化中,儒家详尽地阐释了"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道家元典文化《老子》中也有对"中"思想的阐释,老子从如何掌握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同一,守持人的清虚心境、达到大化自然的状态等方面著说"守中"思想。
- 白瑞芬
- 关键词:老子守中心境
- 大学生方言与民间文化调研的若干问题被引量:1
- 2013年
- 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方言与民间文化调研能力和传承意识,适应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才需求,已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本文集中探讨大学生方言与民间文化调研中的人才培养意识、兴趣引导、专业技能和文化自觉等问题,试图从提升学生研究兴趣、调查技能、科研能力和历史责任等方面进行研究。
- 白瑞芬
- 关键词:方言民间文化文化传承
- 《左传》外交活动体现的礼制被引量:1
- 2011年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争霸,礼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直至"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但"礼崩乐坏"并不是时代主旋律,各诸侯国在外交活动中仍然遵从礼制。《左传》作为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遵循礼制行事的社会事实。
- 白瑞芬
- 关键词:外交活动《左传》礼制诸侯国礼崩乐坏社会状况
- 《白虎通义》声训研究
- 本文从训诂学、音韵学的角度对班固《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的声训做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白虎通义》的作者、版本源流及研究现状略作梳理,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确定声训范围。第...
- 白瑞芬
- 关键词:语言学《白虎通义》声训训诂学音韵学
- 国学经典少儿读物分级改编的问题与思路被引量:2
- 2017年
- 孩子每成长2-3年其阅读能力将会有阶段性提升,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对国学经典阅读需求不同。国学经典读物推广普及关键问题在于针对性差,需要针对孩子五个成长阶段推行分级阅读制,可以依照启蒙教育和中小学课程标准难度、学习方式等进行分级编选,以适应不同的阅读需求,推进国学经典阅读在儿童教育的普及,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
- 白瑞芬
- 关键词:国学经典
- 浅析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修辞艺术被引量:1
- 2011年
-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电影将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为电影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 白瑞芬
-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隐喻层递双关
- 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及文化认同研究
- 2014年
- “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对维系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聚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的社火艺术有旺火、抬阁、耍龙、高跷、旱船、跑驴、车队、大头娃娃、秧歌等基本形式,对这一地区的“社火”艺术进行细致深入的社会学考察,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形式独有的文化内涵、民众参与程度及文化认同就变得势在必行.对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
- 王美荣白瑞芬
- 关键词:文化内涵民众参与文化认同
- 《白虎通义》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06年
- 本文对《白虎通义》的研究成果从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哲学意蕴、考证其书题名歧出、论证其书性质、研究其著述形式与阐释经义的方法四个角度作出了分析和归纳,并指出这部文献在语言学上的地位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白瑞芬
- 关键词:神学经义章句声训《白虎通义》
- 庄子超结构主义认知观
- 2010年
- 认知发生的结构是人们认识活动开始的起点,但是它不能作为认识的全部。庄子在《齐物论》从认知的发生基点"成心而师"开始,到"言者有言",再到"言未始有常"的过程中,向人们阐述了他的超结构主义认知观。他的这种认知观可以从是非对立根源、意识认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非对称性转化、自然语言层面上认知判断的表达三个层次上理解。
- 白瑞芬
- 关键词:自然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