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韶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螺杆菌
  • 3篇慢性
  • 3篇核因子
  • 2篇氧合
  • 2篇氧合酶
  • 2篇氧化酶
  • 2篇幽门螺杆菌治...
  • 2篇浅表性胃炎
  • 2篇转录
  • 2篇转录因子
  • 2篇胃炎
  • 2篇消化性溃疡
  • 2篇慢性浅表性胃...
  • 2篇镜检
  • 2篇溃疡
  • 2篇环氧合酶
  • 2篇环氧合酶-2
  • 2篇环氧化酶

机构

  • 15篇北京市门头沟...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王韶华
  • 10篇谢永强
  • 4篇郑复鹏
  • 4篇刘刚
  • 3篇侯凤玲
  • 2篇崔东来
  • 2篇韩颖
  • 1篇曹照龙
  • 1篇朱元民
  • 1篇师莉莉
  • 1篇李世敬
  • 1篇王德昭
  • 1篇李跃华
  • 1篇王军
  • 1篇赵丽
  • 1篇李鹏飞
  • 1篇王书香

传媒

  • 4篇北京医学
  • 3篇临床荟萃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胃肠病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门头沟区消化性溃疡发病情况的研究
2002年
目的:了解门头沟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方法:1997-10/2002-02我院内镜室应用电子胃镜(富士能WG_88FP)共检查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1351例,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331例.对消化性溃疡(PU)的检出率、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和溃疡部位分布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351例胃镜检查中发现PU331例,检出率为24.5%,高于北京地区23所医院10a间(1984-1993年)内镜检查结果多中心分析PU平均检出率(16.04%),与西藏地区PU检出率(23.27%)相近.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ulcer,DU),胃溃疡(gastriculcer,GU),复合性溃疡(compositeulcer,CU)的检出率分别为17.69%,5.62%,1.18%.PU中,DU>GU>CU.其中DU与GU之比为3.14﹕1.不同季节PU的检出率不尽相同,本组春夏季节低于秋冬季节.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冬季(12-2mo)19.15%,表明PU好发于天气寒冷和气温变化大的季节.PU的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41-50岁占30.21%,31-40岁占26.89%.DU发病高峰在31-40岁占31.38%,GU发病高峰在41-50岁占34.21%,CU发病高峰在41-50岁占68.75%,显示DU发病比GU、CU提前一个年龄组.本组PU331例,男性236例(71.30%),女性95例(28.70%),男女之比为2.48﹕1.DU239例中,男女之比2.68﹕1.GU76例中,男女之比2.30﹕1.CU16例中,男女之比1.29﹕1.PU与性别的关系以DU、GU为突出,其原因可能与女性吸烟少、饮酒少及生活规律有关.PU有其好发部位,DU中以球前壁为明显多见(47.58%),其次为大弯(22.30%).GU中以胃窦为多见(62.37%),其次为胃角(19.35%).结论:门头沟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为:(1)内镜检出率高,秋冬季为多发季节;(2)以青壮年男性为多发;(3)以DU发病为主;(4)DU中以球前壁多见,GU中以胃窦多见.如何防治本病,降低我区人群PU的发病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谢永强王韶华侯凤玲王书香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发病情况
下腹痛1年,加重伴腹胀、腹部包块
2009年
患者,男,36岁,因间断下腹痛1年,加重伴腹胀3个月,于2008年7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下腹痛,多为右下腹绞痛,每次持续数秒钟,自行缓解,每周发作2~3次,大便多为黄色成形软便,每日1次,偶有腹泻,为黄色稀便,未见黏液脓血便。3个月前无诱因腹痛加重,以下腹部及右上腹明显,为阵发性绞痛,无放射。伴腹胀、排气减少,大便为黄色软便,1~2日1次,
王韶华谢永强
关键词:下腹痛腹胀腹部包块阵发性绞痛黄色脓血便
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2002年
谢永强王韶华
关键词: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镜检查
环氧合酶-2,核因子-kB异常表达与胃癌关系的探讨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核因子!kB(NF!kB)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分别检测106例活检标本中COX!2、NF!kB蛋白在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与NF!kB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达(P<0.05),但与不典型增生的表达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OX!2与NF!kB在胃癌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COX!2与NF!kB与胃癌的发生有关,NF!kB有可能介导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
王韶华崔东来谢永强王劲英师莉莉
关键词:核因子-KB胃癌环氧合酶-2慢性浅表性胃炎NF-KB
COX-2、NF-κB异常表达与胃癌关系的探讨
本实验通过检测COX-2与NF-κB在人慢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NF-κB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关系以及COX-2和NF-κB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王韶华
关键词:环氧化酶-2核因子-ΚB阳性表达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文献传递
C反应蛋白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大肠癌、84例大肠腺瘤、36例肠镜正常者CRP和肿瘤标志物表达结果。结果血清CRP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在大肠癌组表达强度和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肠镜正常组(P<0.01或<0.05)。大肠癌组内上述指标的表达强度为Ⅲ、Ⅳ期>Ⅰ、Ⅱ期(P<0.01或<0.05),阳性率为Ⅲ、Ⅳ期>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Ⅰ、Ⅱ期CRP阳性率高于CEA、CA12-5、CA19-9的阳性率,Ⅰ期40.0%vs 5.0%、10.0%、5.0%(P<0.05),Ⅱ期66.1%vs 27.4%、37.1%、35.5%(P<0.01),而在大肠癌Ⅲ、Ⅳ期中上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对大肠癌早期诊断具有临床价值,临床医生不应忽略CRP持续升高患者在排除其他升高原因后有潜在肿瘤的可能性,应尽早作进一步检查。
王韶华谢永强
关键词:结肠肿瘤结肠镜检查C反应蛋白质肿瘤标记物
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作用的探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40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4组:三联治疗组(A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三联治疗组(B组)、四联治疗组(C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四联治疗组(D组),每组60例,比较各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c、D组Hp根除率均高于A组(86.0%、89.8%、93.1%与70.7%,P〈0.05),B、C、D组间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组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5),而非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Hp根除治疗中,能提高三联方案的根除率,对四联方案的根除率无明显影响,但能减少治疗过程中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王韶华刘刚郑复鹏
关键词:胃疾病幽门螺杆菌双歧三联活菌
北京市门头沟区城镇和山区居民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抑郁状态的研究
2008年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我们对2004年2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18例城镇和山区FD患者和对照组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HAMD抑郁量表(HRSD)的评分,以探讨抑郁状态与FD发病的关系,报告如下。
谢永强王韶华安福成侯凤玲朱元民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抑郁状态HAMD抑郁量表功能性胃肠疾病
根除幽门螺杆菌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82例合并H.pylori感染的PCI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125例无H.pylori感染的PCI后患者作为对照组,4组均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组同时给予泮托拉唑半年治疗、C组同时给予根除H.pylori联合泮托拉唑半年治疗,比较各组消化不良症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消化不良发生率比较,A组>对照组>B组>C组(48.9%vs 29.8%vs 19.1%vs 7.5%,P<0.05);UGH发生率比较,A组>对照组、B组>C组(16.0%vs 6.5%、7.4%vs 1.1%,P<0.05),对照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根除失败患者UGH发生率与根除成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 0%,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增加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1年内消化不良症状和UGH的发生;含泮托拉唑的根除H.pylori方案联合半年的泮托拉唑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上述症状,且不增加患者MACE的发生。但能否通过上述治疗减少MACE的发生需要大样本、长程观察。
王韶华李世敬王军王德昭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有益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有益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86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人随机分为3组,三联治疗组(A组)58例,应用泮托拉唑肠溶胶囊4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1g、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250mg均为每天2次口服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三联治疗组(B组)64例,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840mg、泮托拉唑肠溶胶囊4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1g、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250mg均为每天2次口服治疗;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三联治疗组(C组)64例,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g(每天3次)、泮托拉唑肠溶胶囊4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1g(每天2次)、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250mg(每天2次)口服治疗,各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比较各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病人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715,P〈0.05)。结论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刘刚王韶华谢永强郑复鹏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