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漪 作品数:23 被引量:50 H指数:5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双歧杆菌DNA上调脐带血单个核细胞TH1应答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基因组DNA(bDNA)的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制剂抗过敏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bDNA体外刺激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以空白、DNase Ⅰ完全酶解的bDNA(d-bDNA)和人DNA(hDNA)作... 王晓川 赵辉 王静漪 俞晔珩文献传递 上海地区IgE相关牛奶过敏的儿童中大豆过敏发生情况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IgE相关牛奶过敏的儿童中大豆过敏的发生情况,以了解牛奶过敏与否和大豆过敏是否存在联系。【方法】共有441名于2009年在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儿童进入研究,该研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共有224名,因IgE相关牛奶过敏就诊,其牛奶IgE结果均为阳性,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4岁;对照组为217名同期因非过敏疾病于该院就诊的患儿,且既往无牛奶过敏史,其牛奶IgE结果为阴性,其中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4岁。检测所有对象的血清特异性大豆蛋白IgE水平,进而分析大豆与牛奶的特异性IgE水平有无相关性;各年龄组大豆过敏情况,有无性别差异;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豆过敏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实验组所有牛奶过敏的患儿中,33例(14.7%)检测出了大豆过敏,其中仅1例IgE水平>100kU/L(极强阳性),其他阳性结果的平均值为1.74kU/L,平均水平较低。大豆与牛奶的特异性IgE水平无相关性(P=-0.01)。对照组中大豆过敏为13例,占6%。两组大豆过敏的发生率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下降,两组大豆过敏率均无性别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豆过敏率在1岁内有统计学差异,随年龄增长,1岁后无统计学差异,即说明1岁后牛奶与大豆无交叉过敏现象。【结论】上海地区的IgE相关牛奶过敏的儿童中大豆过敏占很小一部分(尤其是>1岁的儿童),对大部分牛奶过敏的患儿来说,大豆配方奶及其他大豆制品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小于1岁婴儿,牛奶与大豆仍存在一定的交叉过敏,所以该年龄阶段牛奶过敏的患儿喂养大豆配方奶粉时应严密监测有无过敏反应发生。 缪琼 王晓川 王静漪 俞晔珩 王莹关键词:过敏 大豆 牛奶过敏 儿童 4岁以内儿童食入性与吸入性过敏原特点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食入性与吸入性过敏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使用UniCAP系统测定370例过敏患儿血清特异性牛奶IgE、鸡蛋IgE、尘螨IgE水平,分析3种过敏原在各年龄段的过敏率,以及吸入性过敏原与食入性过敏原有否存在交叉过敏现象。结果:牛奶与鸡蛋的过敏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3岁后过敏率明显降低;而尘螨的过敏率则随着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2岁后过敏率明显增高。〉2-3岁牛奶与尘螨存在交叉过敏,其余阶段无交叉过敏。结论:婴幼儿早期过敏以食物性过敏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产生耐受,向吸入性过敏原方向发展,故在食物过敏症状减轻时,仍需警惕吸入性过敏原诱发的过敏现象。 缪琼 姚泽忠 王晓川 王静漪关键词:过敏性疾病 特异性IGE 牛奶 尘螨 慢性肉芽肿病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48例慢性肉芽肿病(CGD)临床特点。方法对于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断的48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二氢若丹明分析以明确诊断。48例CGD,男43例,女5例。皆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起病;平均诊断年龄2.42岁(1个月-10岁),其中0-6个月12例,-12个月10例,-2岁9例,-3岁5例,-5岁4例,-10岁8例;CGD临床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91.67%(44/48)及反复慢性腹泻64.58%(31/48);其他伴有皮肤损害表现者45.83%(22/48);尿路感染6.25%(3/48)。另有64.58%(31/48)患儿病程中出现淋巴结肿大,其中19例考虑与卡介苗接种相关。感染病原方面主要包括分枝杆菌感染52.08%(25/48),真菌感染43.75%(21/48)。明确基因诊断者37例(其中CYBB31例、CYBA1例、NCF12例、NCF23例)。预防和治疗主要采用人重组γ-干扰素联合磺胺甲基异嗯唑以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细菌和真菌感染频率及严重程度有所减轻。结论本组患儿发病年龄及诊断较早,临床表现为反复分枝杆菌、真菌及化脓菌感染,主要累及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淋巴结。人重组γ-干扰素治疗和预防可部分改善预后。 应文静 王晓川 孙金峤 刘丹如 俞晔珩 王静漪关键词:分枝杆菌感染 儿童 慢性肉芽肿病中远期随访和感染预防性药物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肉芽肿病(CGD)患儿使用人重组IFN-γ(rhIFN-γ)、复方磺胺甲唑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断的CGD患儿进行随访研究,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和药物治疗等。比较联合使用rhIFN-γ和复方磺胺甲唑以及单用复方磺胺甲唑治疗前后的感染发生频率,分析感染预防性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29例CGD患儿纳入本研究,平均发病和诊断年龄分别为2.5月龄和2.4岁,人均随访时间为2.9年。①每年人均感染发生频率为1.28,其中严重感染和非严重感染发生频率分别为0.48和0.80。肺部和淋巴结感染是诊断前(49和26例次)和随访期间(26和37例次)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分枝杆菌是导致本组患儿感染(34/61例次)和死亡(3/4例)的主要原因。②21例联合用药,8例因出现rhIFN-γ不良反应或自行停药而单用复方磺胺甲唑。联合用药组总感染和严重感染每年人均发生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总感染:1.986vs1.098,P=0.002;严重感染:1.290vs0.452,P=0.001),以肺部感染最明显(0.758vs0.275,P=0.004)。单用复方磺胺甲唑组总感染、严重感染每年人均感染发生频率较使用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较单用复方磺胺甲唑组总感染和非严重感染每年人均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总感染:1.098vs1.823,P=0.015;非严重感染:0.646vs1.248,P=0.047),而严重感染每年人均发生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52vs0.576,P=0.254)。③14/29例(48.3%)使用rhIFN-γ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要表现(12/29例),未发现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分枝杆菌是导致本组CGD患儿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rhIFN-γ、复方磺胺甲唑联合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CGD患儿感染发生频率,rhIFN-γ是CGD患儿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惠晓莹 孙金峤 高维银 应文静 刘丹如 俞晔珩 王静漪 王晓川关键词:慢性肉芽肿病 分枝杆菌 慢性肉芽肿病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总结功能、蛋白、基因诊断技术在慢性肉芽肿病(CGD)精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基因诊断明确的138例CGD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总结流式细胞仪-二氢若丹明分析(DHR分析)检测的呼吸爆发功能刺激指数(SI),检测gp91蛋白表达情况,5个致病基因(CYBB、CYBA、NCF1、NCF2、NCF4)基因检测结果,并分析刺激指数、gp91蛋白、基因检测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38例基因诊断明确的CGD患儿中CYBB基因突变123例(89.1%)、CYBA基因突变4例(2.9%)、NCF1基因突变5例(3.6%)、NCF2基因突变6例(4.4%)、NCF4基因突变0例。SI范围为:0.8~60.5,第25、50、75百分位分别为1.7、2.7、4.7。112例CGD患儿检测gp91表达结果,其中100例不表达gp91,2例部分表达gp91,10例正常表达gp91。发现的未曾报道的突变位点包括:CYBB基因的c.76—77delTT、c.343—344delCA、c.481A〉T、c.1152G〉C、c.1613G〉A,NCF2基因的c.137T〉G。CYBB突变CGD患儿中,gp91正常表达患儿SI高于gp91不表达者(14.6比2.5,t=44.21,P=0.004),NCF1基因突变者SI高于CYBB基因突变者(17.7比2.5,t=60.8,P=0.003)。结论流式细胞仪-DHR分析、gp91蛋白的流式检测方法为CGD的重要诊断方法,可指导进一步的基因检测。不同的基因突变及突变类型可影响呼吸爆发功能及gp91的蛋白水平。使用从功能、蛋白到基因水平的诊断技术可以精准有效诊断CGD。 周钦华 刘丹如 王莹 应文静 俞晔珩 王静漪 惠晓莹 孙金峤 侯佳 王文婕 王晓川关键词:肉芽肿病 慢性 膜糖蛋白类 流式细胞术 DNA突变分析 X染色体失活致女性早发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一例 王文婕 刘丹如 王莹 俞晔珩 王静漪 王晓川双歧杆菌DNA上调脐带血单个核细胞Th1应答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基因组DNA(bDNA)的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制剂抗过敏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bDNA体外刺激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以空白、DNaseⅠ完全酶解的bDNA(d-bDNA)和人DNA(hDNA)作为对照。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终止培养,测定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IL-10的水平;计数分泌IFN-γ和IL-4的阳性细胞数量;并检测细胞内信号蛋白T-bet(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GATA3 mRNA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刺激12 h bDNA组细胞培养上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5),这种IL-12水平升高也发生在刺激后24、48 h。刺激12、24 h后,bDNA组细胞上清中IL-10水平比对照组、d-bDNA组和hDNA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A组加佛波脂(PMA)刺激后,分泌IFN-γ的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bDNA组分泌IL-4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d-bDNA组及hDNA组(P<0.05)。bDNA组细胞在6、12、24 h后,细胞中核转录因子T-betmRNA的表达强度比对照组增强(P<0.05)。bDNA刺激不同时间后,细胞中核转录因子GATA3 mRNA的表达强度与其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歧杆菌基因组DNA上调CBMC IL-12、IFN-γ分泌及T-bet表达,下调IL-4分泌,促进CBMC Th1应答。这可能是双歧杆菌产生抗过敏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赵辉 王晓川 王静漪 俞晔珩 王传清 杨毅关键词:二裂菌属 DNA结合蛋白质类 反式激活因子类 自身抗体检测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抗核抗体(ANA)、ANA荧光分型、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对住院患儿中ANA、抗ENA,或抗ds-DNA抗体至少1项阳性者共135例进行总结,分别计算其阳性预测值(PV)。结果ANA阳性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PV=0.36,ANA荧光强度与PV成正比,ANA荧光分型中细颗粒型对于SLE有较高的PV;抗ENA抗体和抗ds-DNA抗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PV高于ANA。结论ANA荧光强度,抗ENA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阳性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章迁 王晓川 王静漪 俞晔珩关键词:抗双链DNA抗体 自身抗体 OVA致敏小鼠中枢性免疫器官-胸腺TSLP、FOXP3的变化及调节 目的研究致敏及胸腺肽干预对小鼠胸腺和肺内胸腺间质淋巴蛋白(Thymic stromal lymphoproietin,TSLP)和FOXP3的影响。方法通过OVA+氢氧化铝腹腔注射和OVA超声雾化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用... 章迁 王晓川 王莹 王文婕 施玮 俞晔珩 王静漪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