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平 作品数:102 被引量:29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机械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更多>>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压力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压力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骶尾部压力性溃疡病人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聚维酮碘换药治疗。观察两... 黄勇 王维平 刘江辉 王科科 姬忠良 彭佳华 郑光辉 胡秋香文献传递 医患沟通模拟教学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5 2016年 为满足医学生临床执业的需求,提高医学生必备的医患沟通能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开展了以急诊科常见病的诊治过程为教学模型进行医患沟通模拟教学的实践,实践证明医患沟通模拟教学得到了广大医学生的推崇,提高了医患沟通教学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值得普及推广。 王科科 刘江辉 王维平 詹红 廖晓星关键词:医患沟通 模拟教学 本科生教学 大鼠胫骨前肌微循环的两种压力损伤效应研究 目的通过两种压力模式作用于大鼠胫骨前肌引起肌组织缺血和血管损伤程度比较,探讨波浪床预防深部组织损伤的机制。方法 10-12周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随机于一侧后肢胫骨前肌中段部位取0.2cm2给予渐变间歇性... 王维平 彭佳华 刘江辉关键词:压力性溃疡 微循环 波浪床 微血管密度 文献传递 波浪床在危重病人治疗中的护理应用 目的探讨波浪床在危重病房,危重病人护理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和总结护理体会。方法急诊科危重症观察区收治危重病人36例应用波浪床。结果使用了波浪床的危重病人病情恢复快,对预防褥疮和各项康复指标明显提高益处。结论不断运动的病床在危... 马雪芳 刘向群 王维平 陈月媚文献传递 实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实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慢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实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普通换药治疗。比较2组创面进入红期所需时间、治疗一周时的创面愈合率及创... 王维平 王科科 李强 刘江辉 黄勇 姬忠良文献传递 大鼠胫骨前肌微循环的两种压力损伤效应研究 2011年 目的通过两种压力模式作用于大鼠胫骨前肌引起肌组织缺血和血管损伤程度的比较,探讨波浪床预防深部组织损伤的机制。方法 10~12周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只大鼠取单侧后肢胫骨前肌中段部位0.2cm2,实验组给予渐变间歇性压力(8~21.3kPa),对照组给予持续性压力(13.3kPa)。实验组和对照组未施压一侧后肢作为健康对照。施压2h后间歇30分钟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施压3个周期后手术切开暴露胫骨前肌,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施压点边缘血管平均管径及平均流速,CD34免疫组化测量两组受压胫骨前肌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施压后大体观察两组皮肤均无开放性溃疡形成,对照组胫骨前肌可肉眼见明显压痕并伴水肿、淤血,实验组损伤较轻微。微循环观测对照组肌肉平均血管管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健侧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免疫组化测量微血管密度:实验组微血管密度比对照组高,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变的间歇性压力可以减轻压力介导的组织缺血和血管损伤,预防深部组织损伤的形成。 王淮玲 王维平 彭佳华关键词:软组织损伤 微循环 压力性溃疡 微血管密度 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在压力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压力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骶尾部压力性溃疡患者32例,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采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聚维酮碘... 王维平文献传递 三维重建胫骨前肌在评估两种压力模式对大鼠深部组织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应用大鼠受压胫骨前肌连续切片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整体及损伤区三维重建,定量评估两种压力模式下的压力-损伤效应。方法取10~12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8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10)。于一侧后肢取0.12cm2大小胫骨前肌部位,实验组给予间歇渐变性压力8.0~21.3kPa,对照组给予持续性压力13.3kPa。每施压2h间歇30min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后终止施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施压完成后24h大体观察受压部位皮肤及胫骨前肌,并取材连续4μm厚切片,HE染色后行二维图像采集,Image Pro Plus6.0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进行全景图拼接及坏死、损伤区域轮廓定义划分,Photoshop8.0.1绘图软件图像配准,输入Mimics1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得胫骨前肌、损伤区三维图像及各自体积、表面积。结果两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施压完成后24h时皮肤均无溃疡发生,受压皮肤和胫骨前肌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及压痕,其中对照组皮肤出现不褪色红斑。两组胫骨前肌标本共获994个切面,三维重建显示对照组损伤较明显,范围广且穿透于整个胫骨前肌,并沿胫骨骨面分布;实验组损伤区域较小,宽度与施压面积相似。两组胫骨前肌体积和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损伤区体积和表面积均较实验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可评估完整组织内病理变化,为力学性能在受压组织内的分布提供直观依据;与持续性压力比较,间歇渐变性压力可以减少深部组织损伤。 彭佳华 王维平 刘江辉 黄勇 郑光辉 王淮玲 王洁关键词:三维重建 胫骨前肌 压力性溃疡 干扰素-α1b对激活鼠贮脂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α1b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贮脂细胞分为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IFNα1b组和TNFα+IFNα1b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贮脂细胞形态学改变及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PPAR)α的表达。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在50U/ml浓度时,贮脂细胞吸光度值(A)为0.401±0.27,增殖率为450.3±309.1(P<0.01);透射电镜显示IFNα1b组细胞形态改变符合凋亡的早期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贮脂细胞中PPARα的阳性单位值(PU)为24.69±4.88,较对照组和其余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FNα1b对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贮脂细胞增殖激活的过程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肝脏贮脂细胞凋亡而产生。 汪谦 张可飞 陈伟锋 王维平关键词:贮脂细胞 IFN 干扰素-Α1B 组织化学 过氧化物酶 细胞形态 滴数计量瓶在泌尿系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性分析梗阻性肾病急诊解除梗阻因素后的治疗,总结急诊处理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尿液计量及病人液体疗法在治疗梗阻性肾衰中的意义。方法 2007~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67例肾功能不全病人,... 王维平 彭佳华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