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孟 作品数:67 被引量:313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水利工程 建筑科学 电子电信 更多>>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应用 2003年 目的探讨肾功能临床相关指标对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用99mTc-DTPA核素动态显像测定68只患肾和14只正常肾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并与年龄及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GFR与正常儿童年龄呈正相关(r=0.428,P﹤0.05);中、重度肾积水患儿GFR与Hb呈正相关(分别为r=0.341、P﹤0.05,r=0.635、P﹤0.01);GFR与BUN只在重度肾积水呈负相关(r=-0.559,P﹤0.05);GFR与SCr呈显著负相关(r=-0.445,P﹤0.01);中﹑重度肾积水肾功能显著性下降(P﹤0.05,P﹤0.001),轻度积水肾与正常肾肾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FR与SCr是检测小儿先天性肾积水肾功能的理想指标;BUN不适于肾积水的早期诊断;临床诊断明确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应早期手术治疗,以防止肾功能下降至失代偿而造成局部和全身性损害。 姜立新 郭宗远 吴荣德 于启海 刘占峰 王继孟 刘润玑关键词:^99MTC-DTPA 核素肾动态显像 小儿 先天性肾积水 带骨膜及软骨的髂骨移植髋臼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被引量:15 1998年 目的:应用带骨膜及软骨的髂骨移植髋臼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对移植骨块的生存、转归及疗效作评价。方法:在真臼上缘缺损处,向内上方凿一深骨槽。切取带有髂骨内板骨膜和软骨的全层骨块,嵌入骨槽中,形成杯口状,骨膜伸展贴附在髂骨外板上。结果:本组68例(90髋)CDH,69髋(76.7%)移植骨膜处有板状骨形成,连接骨块与髂骨。随访2年以上36髋,优24髋(66.7%),良10髋(27.8%),差2髋(5.6%),总优良率为94.5%。结论:该术式显示移植的全层骨块成活迅速,恢复期短而完全,并保持了不同期的生物强度;游离的骨膜有较强的成骨活性;骨块的应力。 王继孟 杨吉义 陈新国 王恒冰 王延宙关键词:髋脱位 先天性脱位 髋臼成形 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儿童长骨骨折 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评价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骨折43例,35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8例配合小切口复位固定。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时间4~24周。参照Flynn提出的髓内针治疗骨折的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1例,良2例,优良率100%。其中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1例,针尾刺激症状3例;无骨不连、畸形愈合和骨骺损伤。结论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有效方法,适用于3~13岁儿童骨折,具有微创、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张敏刚 王恒冰 王延宙 王兴山 张鹏 王继孟关键词:弹性髓内针 长骨骨折 儿童 血红蛋白<80g/L作为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输血指征安全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初步观察以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0g/L作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行髋关节切开复位联合Pemberton骨盆截骨以及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后输血指征的安全性。[方法]对在本院行切开复位联合Pemberton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的DDH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儿术前及术后第1、4d,6周行血常规检查测定Hb,配对t检验比较各时间点之间Hb的差别。以Hb〈80g/L为输注红细胞的指征,统计输血患儿比例,分析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结果]2010年11月~2011年8月共有52例DDH患儿行切开复位联合Pemberton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其中男5例,女47例,平均年龄(2.43±1.37)岁。术前Hb平均为(124.35±11.13)g/L;术后第1d平均为(101.57±10.71)g/L,较术前低(22.77±10.47)g/L(P=0.00);术后第4d降至(93.98±8.74)g/L,较术后第1d低(9.02±6.20)g/L(P=0.00);术后6周回升至(118.88±9.39)g/L,较术后第1d高(17.31±9.90)g/L(P=0.00)。本组患儿均未发生失血性休克,共4例(7.69%)输血,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是否需要输血与性别、年龄、体重、侧别、脱位程度以及手术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Hb〈80g/L作为DDH切开复位联合Pemberton骨盆截骨、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后输血指征安全可行。 李天友 王延宙 王恒冰 张敏刚 王继孟关键词:髋脱位 输血 截骨术 血红蛋白测定 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评价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先天性髋内翻的患儿 ,年龄 3~ 1 4岁 ,均采用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 ,并对临床效果及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共有 2 2例 (2 8髋 )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5 .4年 ,参考史氏标准 ,临床评价优良率为 82 .1 % ;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NS角、HE角和ATD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1 )。结论 倒V形外展截骨术操作简单 ,内固定牢固 ,矫正充分 ,临床效果好 ,不易复发 。 张敏刚 王恒冰 王继孟 陈雨历 陈维秀关键词:先天性髋内翻 孟氏骨折 被引量:4 2005年 王继孟 杨吉义关键词:孟氏骨折 尺骨骨折 桡骨头脱位 关节功能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先天性桡骨头脱位临床及X线检查的特征。 方法 通过回顾我院25年收治的8例确诊为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的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桡骨缩短或尺骨延长术、环状韧带重建术。结果8例10侧肢体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桡骨头复位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先天性比外伤性桡骨头脱位少见。本组病例绝大多数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畸形。术中发现二者的组织病理改变有明显差异。前者诊断后需手术治疗。 王继孟 王恒冰 王延宙 张敏刚 刘桂海Ⅰ期前后路半椎体切除节段性内固定治疗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2 2007年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是引起脊柱在矢状面和冠状面发生严重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上,对于年幼患儿多采用观察、前后路融合、凸侧骨骺阻滞等方法,由于保留了结构性畸形,治疗效果难以肯定。我院自2000年2月~2005年6月采用Ⅰ期前后路切除半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节段性内固定治疗9例4岁以内患儿,近期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 王恒冰 王继孟 王延宙 张敏刚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 后路半椎体切除 内固定治疗 节段性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幼儿 发育性髋关节前脱位的三维CT评价 2006年 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进行三维CT(3D-CT)观察。结合临床、病理特点、探讨髋关节前脱位的发病机制。发现本组156例(186髋)中,前脱位(ADH)26例32髋,外侧脱位(LDH)127例150髋,后脱位(PDH)3例4髋,这与术中所见相符。ADH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方面具有不同于LDH及PDH的特点,说明ADH是存在的。推测ADH的发生可能与宫内胎儿的体位有关。 王继孟 王恒冰 王延宙 张敏刚 倪庆宾 郭宗远关键词:髋关节 髋臼发育不良 三维重建技术 成骨不全股骨畸形的截骨矫形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多段截骨矫形治疗成骨不全儿童股骨畸形的手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多段截骨矫形+Rush钉内固定,治疗成骨不全股骨畸形10例(共14根股骨)。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16岁,平均年龄10.3岁。术后进行临床评价(活动方式、股骨长度和感染)和放射学评价(Rush钉的位置、移位、弯曲、断裂和再骨折)。结果随访3~5年,平均3.5年,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周,平均7周;首次手术的平均年龄为6.1岁,4例需要二次手术更换Rush钉;首次与第二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5~4年,平均2.7年。所有病例未发生骨折、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股骨畸形和下肢功能获得明显改善(P〈0.01)。其中1例未及时更换Rush钉,其远端自骨干穿出,局部成角畸形,给予截骨矫形、更换Rush钉后治愈。结论术前个性化设计,采取多段截骨矫形治疗成骨不全儿童的股骨畸形,可以加速骨愈合,减少再骨折;最大可能的矫正畸形,改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张鹏 王延宙 张敏刚 王恒冰 王继孟关键词:成骨不全 下肢畸形 先天性 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