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红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豆蚜
  • 3篇大豆
  • 3篇大豆蚜
  • 2篇地理种群
  • 2篇食心虫
  • 2篇种群
  • 2篇基因流
  • 2篇大豆食心虫
  • 1篇单倍型
  • 1篇蛋白基因
  • 1篇性诱
  • 1篇性诱剂
  • 1篇药剂
  • 1篇遗传分化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致死中浓度
  • 1篇能源物质
  • 1篇吡虫啉

机构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5篇王红
  • 5篇赵奎军
  • 5篇韩岚岚
  • 3篇徐忠新
  • 2篇王克勤
  • 1篇于洪春
  • 1篇樊东
  • 1篇张红玉
  • 1篇李冉
  • 1篇程媛
  • 1篇张文霖
  • 1篇杨啸

传媒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致死中浓度吡虫啉对大豆蚜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种群后代发生再猖獗的机制,本研究测定了在吡虫啉LC50的胁迫下,大豆蚜1、3、4龄若虫和有翅、无翅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游离氨基酸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吡虫啉LC50胁迫下,大豆蚜若虫体内能源物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对成虫有显著的影响;大豆蚜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升高;大豆蚜有翅成虫和无翅成虫体内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
王红徐忠新赵奎军韩岚岚
关键词:大豆蚜吡虫啉致死中浓度能源物质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大豆食心虫中国东北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一种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在中国北方地区危害较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食心虫在中国东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理种群15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I)基因的657 bp序列,利用DnaSP 5.0和Arlequin 3.5.1.2等软件对大豆食心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I基因共有36个变异位点和17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为10个种群所共享。总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456,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634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12545,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326,总基因流Nm为3.49,且各种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水平较高。【结论】大豆食心虫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低等水平。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皆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各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线性相关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王红徐忠新韩岚岚王克勤赵奎军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线粒体COI基因单倍型地理种群基因流
性诱剂、赤眼蜂和化学药剂协同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本文为优化大豆食心虫Leguminirora glycinioorella(Mats.)Obraztsov生物防治策略,探究不同防治策略的最佳防治时期和最佳使用量,最终达到提高防治效率及保护环境的目的。【方法】选取哈尔滨和黑河两个地区进行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措施防治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在大豆食心虫不同发生期单独使用性诱剂和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的防治效果,寻找最佳防治方法及最佳防治时期。通过比较在不同配比下性诱剂与化学药剂(敌敌畏)协同防治效果,寻找最适配比。【结果】结果表明:(1)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效果为60.89%,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性诱剂或赤眼蜂单独防治大豆食心虫。(2)性诱剂单独使用和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大豆食心虫最佳防治时期都为其盛发期前5 d,防治效果最高可达62.42%和66.08%,其次是盛发期防治,盛发期后5 d防治效果最差。(3)性诱剂-化学药剂协同防治研究发现,从防治效果、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考虑,放每667 m2放1个诱捕器和3/4药量的敌敌畏熏蒸剂效果更佳,与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差差异不显著,并能减少农药使用量。【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生物防治策略为在大豆食心虫盛发期前5 d利用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大豆食心虫,每667 m2放1个诱捕器和3/4药量的敌敌畏熏蒸剂,可作为从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过渡的防治方法。
程媛韩岚岚于洪春王红杨啸王克勤张文霖赵奎军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性诱剂赤眼蜂化学药剂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的大豆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逐渐成为栽培大豆上的世界性重要害虫,为明确大豆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探讨其在中国的种群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采自7个省共14个地理种群339头大豆蚜的线粒体COⅡ基因的673 bp序列,利用Dna SP 5.0、Arlequin 3.5.1.2、Network4.6.1.3等软件对地理种群间的大豆蚜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程度及分子变异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单倍型网络图及单倍型系统进化树。【结果】在所分析的339个COⅡ序列中,共检测出7个单倍型,其中H1为各种群所共享。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Hd=0.479±0.030,Pi=0.00166±0.00018),种群内遗传分化相对较大(Fst=0.1985),基因流水平较高(Nm=2.019)。中性检验结果不显著(Tajima’s D=﹣0.931,P>0.10,Fu’s Fs=0.220,P>0.10),说明中国地区大豆蚜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大豆蚜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80.15%),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根据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单倍型网络图表明,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中,无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论】大豆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高,各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线性相关性,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李冉韩岚岚王红赵奎军莽逸伦张红玉樊东
关键词:大豆蚜地理种群遗传分化
大豆蚜内共生菌groEL克隆及表达水平分析
2015年
为了解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传播的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与其体内共生菌产生的病毒结合蛋白(Gro EL)之间的作用机制,运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大豆蚜内共生菌groEL基因全序列,把该基因与pET21b载体重组后进行原核表达,经Ni-Agarose His亲和层析得到纯化的蛋白,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饲毒不同时间、不同龄期大豆蚜内共生菌gro E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序列分析表明:大豆蚜内共生菌groEL基因全长序列为1 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推测蛋白分子量和pI值分别为69 k Da和5.24,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ET21bGro EL进行原核表达,Western-blot鉴定确定为目的蛋白,蛋白可溶性分析发现重组蛋白为包涵体。随饲食SMV时间的延长大豆蚜内共生菌groEL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且无翅成虫与有翅成虫内共生菌groEL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4个若虫期。大豆蚜内共生菌groEL基因能在原核细胞中稳定、正确表达,并且大豆蚜在饲食SMV后会诱导其内共生菌gro EL的表达,从而增加SMV爆发流行的可能性。
徐忠新王红赵奎军韩岚岚
关键词:大豆蚜大豆花叶病毒内共生菌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