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甲汉

作品数:202 被引量:881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1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6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20篇烧伤
  • 72篇创面
  • 44篇细胞
  • 35篇愈合
  • 34篇烫伤
  • 27篇创面愈合
  • 23篇切痂
  • 21篇严重烧伤
  • 19篇烧伤后
  • 18篇伤创
  • 17篇休克
  • 13篇休克期
  • 13篇伤患者
  • 13篇烧伤患者
  • 13篇烫伤大鼠
  • 12篇救治
  • 10篇内皮
  • 10篇巨噬细胞
  • 9篇引流
  • 9篇负压

机构

  • 13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0篇第三军医大学...
  • 3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解放军总医院...
  • 3篇解放军第32...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商丘市第一人...
  • 2篇解放军第三二...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东机电职业...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99篇王甲汉
  • 82篇李志清
  • 39篇邱学文
  • 31篇任加良
  • 30篇杨磊
  • 28篇杨宗城
  • 22篇易朝辉
  • 21篇陈静
  • 20篇吴起
  • 18篇黄跃生
  • 14篇黄磊
  • 11篇马军
  • 11篇刘亮
  • 11篇周一平
  • 10篇高建华
  • 9篇王颖
  • 8篇杨磊
  • 7篇张兴阳
  • 7篇易朝辉
  • 6篇张会堂

传媒

  • 3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2篇广东医学
  • 1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0篇中华医学会烧...
  • 9篇第一军医大学...
  • 9篇中国临床康复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2010年第...
  • 4篇中华急诊医学...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第八届全国烧...
  • 3篇医学综述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医学教育探索
  • 3篇第十届全国烧...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9篇2012
  • 11篇2011
  • 18篇2010
  • 17篇2009
  • 5篇2008
  • 14篇2007
  • 15篇2006
  • 15篇2005
  • 13篇2004
  • 14篇2003
  • 7篇2002
  • 15篇2001
  • 6篇2000
2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严重烧伤后亚胺培南早期使用的药代动力学变化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亚胺培南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16只烧伤早期家兔 (A组 )和正常对照非烧伤家兔 (B组 )于 2 0min内静滴 10 0mg泰能后 ,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药物的浓度 ,利用 3P8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 ,采用SPSS 8 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B组相比A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改变 ,表现为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 :A组血浆 (1 5 6± 0 3 3 )h、痂下组织液 (2 5 7± 0 44 )h ;B组血浆 (0 97± 0 12 )h ;亚胺培南在痂下组织液中用药后 1h即可以检测到 ,有效浓度可维持 6~8h。结论 亚胺培南在烧伤早期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半衰期明显延长 ,其在痂下组织液中形成抗生素保护屏障 ,可有效地防止创面细菌的侵袭性感染。
戴飞王甲汉荣新洲贺丰周一平李志清
关键词:烧伤亚胺培南药代动力学创面感染
联合应用rhGM-CSF和莫匹罗星于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烧伤后残余创面联合应用rhGM-CSF、莫匹罗星的疗效及局部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采用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取2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2组受试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联合治疗组创面外用rhGM-CSF凝胶剂及莫匹罗星软膏,对照组创面外用莫匹罗星软膏。观察两组创面分泌物、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的变化及局部不良反应。观察治疗后7,14d的创面细菌清除率及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选择10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切取创面边缘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联合治疗组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炎症反应减轻,肉芽组织较为鲜红。未观察到明显局部不良反应。治疗7,14d后的创面细菌清除率联合治疗组为(45±11)%、(92±9)%,均高于对照组[(28±12)%、(70±11)%,P<0.05]。联合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8±14)%、(97±10)%,均高于对照组[(53±12)%、(89±13)%,P<0.05]。联合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2)d,明显短于对照组[(14±3)d,P<0.001]。治疗前2组创面TNF-α、IL-1β积分光密度(IOD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14d联合治疗组创面TNF-α和IL-1βIOD值分别为2 740±248,1 385±116和7 876±596,4 185±399,均低于对照组(3 419±178,2 112±297和9 912±578,6 657±412,P<0.001)。结论:联合应用rhGM-CSF、莫匹罗星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可能与其抑制细菌生长及创面TNF-α、IL-1β的过度表达有关。
邱学文盛颖萍王甲汉杨磊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烧伤创面愈合炎症因子
带有含氧液冲洗装置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含氧液冲洗装置的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包括多孔泡沫软垫,一端位于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引流管,所述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还包括有含氧液冲洗装置,含氧液冲洗装置包括连接储液器的输液管和连接氧源的输氧管,输液管和输氧管...
李志清王甲汉李碧波
文献传递
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黏附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溶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迁移、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原代HUVEC培养至第4代,分为对照组(U)和实验组A、B、C、D(浓度分别为625、2500、5000、10000u/m1),分别用CellTrace实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实验、划痕实验、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黏附功能。结果划痕实验:u、A、B、C、D组细胞6h的迁移率分别为4.08%、2.61%、5.24%、3.99%、2.27%,24h迁移率分别为12.53%、13.04%、20.65%、21.37%、30.10%,48h的迁移率分别为20.18%、25.00%、37.92%、49.22%、49.01%;增殖实验:5组细胞增殖至第4代的百分数分别为60.1%、70.3%、77.2%、82.1%、88.5%;凋亡实验:5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2.5%、2.1%、2.3%、35.3%;黏附实验:5组细胞的贴壁率分别为:牛血清白蛋白组细胞贴壁率分别为38.0%、39.O%、41.0%、43.0%、43.0%,基质胶组细胞贴壁率分别为50.0%、51.0%、54.0%、61.0%、66.0%,纤维粘连蛋白组细胞贴壁率分别为60.0%、61.0%、64.0%、73.0%、81.0%。结论乌司他丁能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和黏附作用,而高浓度的乌司他丁可导致HUVEC的凋亡。
林嘉宝吴起王甲汉
关键词:乌司他丁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迁移
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肉芽创面多种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3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4~9周未愈创面肉芽组织以及10例人体正常皮肤组织,将所取标本按伤后时间分为3组,A组为伤后4 ̄5周,B组为伤后6 ̄7周,C组为伤后8 ̄9周,以正常人体皮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作为对照,设为D组。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其铁、铜、锌、硒、锰、钴、铅的含量。结果锌、硒、锰在伤后4 ̄9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P<0.05);铜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上升,高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铁、钴、铅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与正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微量元素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动态变化不全相同,其变化可能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韩兆峰王甲汉李志清易朝晖黄磊
关键词:烧伤微量元素创面愈合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0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采用rhGM-CSF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基质安慰剂治疗,试验周期为21d。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和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总有效率。结果:用药后不良反应轻微。试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6d(95%可信区间11.9~13.3d),较对照组(16.8d,95%可信区间16.1~17.5d)明显缩短(P<0.01)。用药6、12d后,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13)%、(91±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11)%、(73±14)%,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13.00%、9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7%、53.33%,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邱学文王甲汉杨磊任加良
关键词:烧伤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创面愈合
烫伤大鼠复苏前后小肠组织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复苏前后小肠组织中原癌基因cfo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促进基因Bax蛋白等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根据伤后观察时间分为复苏前(伤后2.0h,未补液)、复苏后0.5h(伤后2.5h)、2.0h(伤后4.0h)、4.0h(伤后6.0h)组,每组8只。伤后2.0h开始,后3组大鼠常规补液抗休克。4组大鼠于不同时相点放血致死,留取小肠组织标本用以检测cfos、PCNA及Bax的表达。结果cfos、PCNA及Bax在烫伤大鼠复苏前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5.8±4.2)%、(74.5±2.4)%、(26.3±5.7)%;复苏后0.5、2.0h3种基因表达均有明显增加,其中0.5h达高峰,分别为(92.4±5.7)%、(85.6±4.5)%、(67.1±66)%,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后4.0h各基因表达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烫伤复苏早期,大鼠小肠组织凋亡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陈静王甲汉任加良
关键词:复苏后烫伤肠组织小肠凋亡基因基因表达
神经肽P物质与烫伤创面愈合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烫伤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 方法 (1)制作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7、14d致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创面SP含量。(2)将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GTF)用不同培养液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SP组及SP+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组。体外检测SP及Spantide对GTF增殖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及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 (1)伤后1d,浅Ⅱ、深Ⅱ、Ⅲ度烫伤创面SP含量分别为(145±78)、(94±48)、(53±27)ng/g,深Ⅱ度创面与其余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浅Ⅱ度创面伤后3、7dSP含量显著增高;深Ⅱ度创面伤后7、14dSP含量显著增高;Ⅲ度创面伤后SP含量无显著变化。(2)SP增强GTF增殖活性(空白对照组A为0. 21±0. 05,SP组A为0. 36±0 07,P<0. 01)并抑制其凋亡,Spantide可抑制SP对GTF的作用。 结论 SP可促进GTF增殖,创面SP含量与创面损伤程度及愈合能力关系密切。
陈静王甲汉庄洪兴任加良李志清易朝辉
关键词:烫伤创面愈合神经肽P物质放射免疫法测定SP含量SP含量烫伤模型
9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黄磊王甲汉李志清邱学文刘亮吴起马军
关键词:烧伤休克
IGF-Ⅰ和HSV-tk联合基因转移优化创面愈合的研究
目的:通过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导烧伤创面的手段,将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联合转导烧伤创面,检测IGF-Ⅰ、HSV-tk的表达,观察IGF-Ⅰ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HS...
杨磊王甲汉高建华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