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伟

作品数:12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上海市教委高校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甲基化
  • 7篇肠癌
  • 7篇大肠
  • 7篇大肠癌
  • 6篇基因
  • 4篇基因甲基化
  • 4篇P16基因
  • 3篇临床病理
  • 3篇P16基因甲...
  • 3篇病理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特异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甲基化特异P...
  • 2篇META分析
  • 2篇病理特征
  • 1篇蛋白

机构

  • 1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12篇王志伟
  • 10篇赵任
  • 10篇邹鸿志
  • 8篇易静
  • 8篇郁宝铭
  • 7篇汤雪明
  • 5篇仓辉
  • 3篇高飞
  • 2篇李东华
  • 2篇孙骥远
  • 2篇李涛
  • 2篇冯国光
  • 1篇史奎雄
  • 1篇冯国光
  • 1篇王灏
  • 1篇史桂英
  • 1篇李慧
  • 1篇石学耕
  • 1篇陈玉英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大肠肛门病外...

年份

  • 5篇2002
  • 7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生素C增强氧化砷联用二甲萘醌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被引量:22
2002年
目的 探讨维生素C是否可增强三氧化二砷 (As2 O3 )联用二甲萘醌 (DMNQ)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促凋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以As2 O3 、维生素C、DMNQ不同组合孵育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电镜检测细胞凋亡 ,并设立各种对照。结果 维生素C可增加As2 O3 联用DMNQ(10 μmol/L)诱导U937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 (不加和加用维生素C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35 .2 4%和 6 1.2 0 % ) ;过氧化氢酶可逆转这一效应 ;维生素C对DMNQ(2 0 μmol/L)单独诱导U937细胞凋亡无影响。 结论 维生素C在As2 O3 存在的情况下 ,通过活性氧依赖的途径 。
高飞易静史桂英李慧石学耕王志伟汤雪明
关键词:砷剂细胞凋亡活性氧组分维生素C
硝酸甘油软膏治疗肛裂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邹鸿志郁宝铭王志伟冯国光赵任孙骥远
关键词:硝酸甘油软膏肛裂META分析
硒对淋巴细胞抗大肠癌作用影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硒对淋巴细胞抗大肠癌的作用。方法 :包括实验与临床二部分 ,以半胱氨酸硒作为影响因素、人 T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 ,人结肠癌细胞 (L o Vo细胞株 )为靶细胞 ;采用 MTT比色法、凋亡细胞荧光计数检测凋亡细胞的数量 ;同时检测上清液中 TNF- α(肿瘤坏死因子 α)的含量。然后 ,于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3月 ,将 40例大肠癌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一般酵母和酵母硒 (6 0 0 μg/ d)持续两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硒水平、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 ,以及细胞因子 αTNF的变化。结果 :半胱氨酸硒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0 .5 μg/ m l~ 1.0 μg/ m l)可增强人 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P <0 .0 5 ) ,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的凋亡 ,且肿瘤细胞的凋亡比例上升 (P <0 .0 5 ) ;T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增强与上清液中的 TNF- α的增高有关 (P <0 .0 5 )。大肠癌患者经补硒后 ,血硒由 (0 .76± 0 .17) μm ol/ L 上升到 (0 .99± 0 .2 3) μmol/L,P <0 .0 5 ;CD4由 (2 4.0 9± 4.10 ) %上升到 (2 7.95± 4.91) %,CD8由 (2 0 .18± 2 .48) %上升到 (2 3.0 9± 4.47) %,P <0 .0 5 ;血清中 Ig M从 (83.7± 2 3.37) mg上升到 (10 3.6 9± 35 .49) mg,P <0 .0 5。结论 :硒可提高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
郁宝铭赵任冯国光邹鸿志王志伟史奎雄
关键词: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大肠癌
大肠癌患者血清中p16基因启动子畸变甲基化的检测被引量:34
2002年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清DNA中p16基因启动子畸变甲基化 ,并探讨将它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或作为一个预后因子的可能性。 方法 收集新鲜的大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的血清标本5 2例 ,大肠腺瘤患者血清标本 34例 ,健康志愿者血清标本 1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技术分别检测肿瘤组织DNA和血清游离DNA中p16基因启动子畸变甲基化的状况。分析血清中p16基因畸变甲基化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38% (2 0 / 5 2 )大肠癌组织出现p16高甲基化 ;与出现了高甲基化的组织标本对应的 2 0例血清标本中有 14例 (70 % )出现高甲基化 ,而其余 32例血清标本无一例检出高甲基化 (χ2 =30 7,P <0 0 1) ;34例大肠腺瘤患者和 1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DNA中均未见p16高甲基化。血清p16基因高甲基化与大肠癌Dukes分期关系密切 (χ2 =5 7,P =0 0 3) ,但是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清DNA中存在一定比例的p16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检测血清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可能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或预后评估。
邹鸿志郁宝铭赵任王志伟仓辉李东华冯国光易静
关键词:大肠癌P16基因甲基化
大肠癌中p16基因甲基化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正>目的:研究p16基因启动子CpG区甲基化的改变与大肠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MSP法)对62例大肠癌标本进行了p16启动子CpG区基因甲基化研究,并分析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王志伟易静仓辉汤雪明邹鸿志赵任郁宝铭
文献传递
直肠类癌33例的诊治分析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进行随访 ,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 ,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 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 ( 17/ 3 3 ,5 2 % )、便血 ( 14 / 3 3 ,4 2 % )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 ( 14 / 3 3 ,4 2 % )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 ,肿瘤直径 >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 12 % ( 4 / 3 3 )。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 79% ( 2 6/ 3 3 ) ,根治性手术仅占 18% ( 6/ 3 3 )。所有病例 (n =2 9)总的 10年生存率为 84 % ,肿瘤直径 <2cm组 (n =2 6) 10年生存率为 94 % ,而 >2cm组 (n =3 )无 1例活过 5年 ,两者差别非常显著 (P =1 0× 10 -9) ;未浸润肌层者 (n =2 5 ) 10年生存率为94 % ,而浸润肌层者 (n =4 )仅 1例活过 5年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 =1 2× 10 -5)。结论 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 ,局部切除效果好。
邹鸿志郁宝铭李东华赵任孙骥远王志伟
关键词:直肠肿瘤类癌瘤外科手术
DNA甲基化与大肠癌发生的研究进展
2001年
王志伟易静汤雪明
关键词:DNA甲基化基因表达大肠癌
乳腺癌中p16基因甲基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被引量:8
2002年
王志伟易静陈玉英高飞汤雪明李涛邹鸿志赵任
关键词:乳腺癌P16基因甲基化临床病理学特征
大肠癌p16抑癌基因甲基化及与Dukes分期的关系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 p16基因启动子CpG区甲基化的改变 ,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临床资料的关系。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 (MSP法 )研究 5 8例大肠癌标本 p16基因甲基化改变 ,分析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2 5例标本 (4 3 .1% )呈 p16CpG区甲基化阳性 ;DukesC、D期病人p16CpG区甲基化发生率 (75 % )明显高于DukesA、B期病人 (13.3% )。 结论 p16启动子区甲基化导致p16抑癌基因失活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
王志伟易静仓辉赵任邹鸿志王灏郁宝铭汤雪明
关键词:大肠癌P16甲基化MSPDUKES分期
5-FU与IFNα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肿瘤反应率和毒性1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评价IFNα对 5 FU(FA)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肿瘤反应率和毒性的影响。方法 共检索出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1项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 182 6例病人的肿瘤反应率和毒性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5 FU(FA) +IFNα治疗晚期大肠癌总的肿瘤反应率与单用 5 FU(FA)化疗者相比差别无显著性 (2 1 7%比 2 3 3 % ,OR =0 92 ,95 %CI,0 6 6~ 1 2 8,P =0 6 1) ;按亚型分组分析发现 ,5 FU (FA) +IFNα 2b组的肿瘤反应率较 5 FU(FA)化疗者低 (2 0 9%比 2 9 7% ,OR =0 6 6 ,95 %CI,0 48~ 0 91,P =0 0 1) ;另外 ,IFNα 2a和 2c均对晚期大肠癌的肿瘤反应率无显著影响。毒性分析表明 ,IFNα增加 5 FU(FA)引起 3、4级血液毒性 (P =5 5× 10 -4 )和发热 (P =0 0 0 6 )的机会。结论 IFNα不仅不能提高 5 FU(FA)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 ,而且增加毒性 ,不宜临床推广使用。
邹鸿志郁宝铭赵任王志伟
关键词:META分析大肠癌IFNΑ毒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