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祥
- 作品数:57 被引量:1,592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中国农业组织及其绩效比较——对1949—1980年中国农业组织绩效的实证分析
- 长期以来学界较注重集体农作制与家庭责任制的绩效比较研究,相对忽视集体农作制内部不同农业组织的绩效分析,缺乏对家庭责任制骤然而普遍推行深层次原因的考察。本文在对中国1949—1980年农业劳动、土地和资本生产率等变化趋势与...
- 方齐云王展祥
- 关键词:农业组织绩效
- 文献传递
-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表明,农民工城镇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但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表面是对城镇化趋势的背离,实则是城镇化新阶段的主动适应性调整,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和巩固我国实现更高城镇化水平的能力。应调整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利于生产要素流入农业部门长效机制,巩固持续城镇化所需的农业后盾。
- 王展祥
-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城镇化发展
-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被引量:709
- 2014年
- 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仅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论上,由于技术引进依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逆向溢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受技术差距、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战略,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夯实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模仿创新GMM
- 制造业还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吗被引量:14
- 2018年
- 历史地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生产率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增长发动机作用。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呈现以制造业就业与产值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在21世纪前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进行去工业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高举再工业化大旗。这一悖论现象源于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下游产业链模式以及不对称、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长期或短期的不同正负面影响。需要全面认识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增长发动机作用,警惕中国过早的去工业化;从供给端发力,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早日进入技术与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 王展祥
- 关键词:制造业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经济结构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的影响被引量:9
- 2023年
- 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推动地方政府改变过去依靠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吸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粗放发展模式。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为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政策的提出必然会对地方政府偏向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行为产生影响。文章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6个地级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该试点政策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减少了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土地的出让面积和宗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的影响还会受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和官员任期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越大的试点城市会进一步减少对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当低碳试点城市的市委书记任期小于等于3年时,该试点城市的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会显著减少,而市委书记的年龄对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③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大型城市,其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会更显著地减少。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把环境目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加大环境目标约束;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因地制宜。
- 王展祥叶宇平
- 关键词:低碳城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双重差分
- 去工业化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基于结构失衡视角被引量:5
- 2012年
-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王展祥魏琳
- 关键词:去工业化工业化产业转移结构失衡
- 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 2024年
- 经济发展历史和一般规律表明,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财政的基石和保障。以工业产值或就业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将会使得财政收支发生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基于26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去工业化显著降低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其内在机理包括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扩大税收流失规模和强化社会保障支出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直接税比重超过门槛值时,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抑制;此外,地方政府适度参与税收竞争,有利于去工业化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而竞争强度超过门槛值时,则强化了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与工业的发展上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好“增效”“堵漏”“节流”文章、统筹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 王展祥谢绍棋王秋石
- 关键词:去工业化财政可持续性税收流失税收竞争
- 论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因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结构优化起着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能有效形成通用人力资本,并通过外资和价格渠道主要作用于需求结构;高等教育能有效形成专用人力资本,更主要影响供给结构。经济结构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相互影响,通过人力资本价格激励或倒逼挤压各种形式的教育投资。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结构优化的双向互动机制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需要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鼓励各种形式的教育投资,最大化人力资本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 王展祥郭慧
- 关键词:教育人力资本
- 中国农业生产率变化趋势与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提高农业生产率,追求高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连乘分解方法,对农业生产率进行度量,具体对中国农业劳动、土地与资本生产率以及地人比率、资本-土地比率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分析,进而测度农业产业组织绩效。结果表明:不同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绩效,同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运行其绩效也有不同的表现。生产队集体农作制的最大弊端是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而家庭责任制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疏通渠道。家庭责任制是内生于农业生产率提高所要求的增加土地-劳动比率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应朝着有利于提高地人比率的方向变革来提高其绩效以及农业生产率。
- 徐云涌王展祥
- 关键词:农业产业组织农业生产率
-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劳动力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有效。不同于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的是,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倒"U"型曲线在中国并不成立,这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避免各种形式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调整的滞后,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王展祥
-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相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