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玄明文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军事

主题

  • 3篇氧化应激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硬化
  • 2篇星形
  • 2篇星形胶质
  • 2篇星形胶质细胞
  • 2篇帕金森
  • 2篇缺血
  • 2篇相关蛋白
  • 2篇硫辛酸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缺血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2篇梗死
  • 2篇干扰素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0篇玄明文
  • 5篇赵虹
  • 4篇闫晓波
  • 4篇张红旭
  • 3篇王爽
  • 2篇范文慧
  • 2篇刘畅
  • 1篇迟春玲
  • 1篇郭朝晖
  • 1篇曲铮毅
  • 1篇梁松岚
  • 1篇赵延峰
  • 1篇黄颖
  • 1篇吕鸥
  • 1篇李慧
  • 1篇王宁
  • 1篇李晨晔
  • 1篇李磊
  • 1篇刘畅
  • 1篇张悦

传媒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辛酸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在帕金森病中的展望被引量:1
2017年
机体内活性氧蓄积,超出正常代谢能力,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而针对氧化损伤,机体存在很多对抗机制,抗氧化应激通路——核因子红系2 p45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通路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机体内抗氧化应激物质可以通过减少胞质中的Nrf2降解来促进其核内转导,升高下游HO-1的水平,进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硫辛酸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性,可以显著增强Nrf2的核内转导及上调HO-1,对多种细胞有保护作用。因其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故其对神经元细胞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值得探索和期待。
张红旭赵星丞刘丽娟刘畅玄明文赵虹曲铮毅
关键词:氧化应激硫辛酸帕金森病
硫辛酸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保护帕金森小鼠神经元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明确硫辛酸(lipoic acid,LA)是否通过活化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保护小鼠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神经元损伤。方法:将130只健康C57BL雄性小鼠随机分为PD模型组(A组)、PD模型自然恢复组(B组)、硫辛酸干预组(C组)、硫辛酸加阻滞剂干预组(D组),对照组(E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中脑TH、总Akt和p-Akt蛋白表达,相应试剂盒检测中脑内GSH(Glutathione)和MDA(Malondialdehyde)的含量。结果:(1)与E组比较,A组TH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B组、D组明显减少(P<0.05),C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与E组比较,A组、B组TH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C组、D组TH表达明显减少(P<0.05);分别与A组、B组比较,C组TH表达显著增多(P<0.01),D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与E组比较,A组、B组、D组中脑内p-AKT表达显著减少(P<0.01),C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B组比较,C组pAkt表达显著增多(P<0.01),D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与E组比较,C组中脑GSH水平明显增加(P<0.05),A组、B组明显减少(P<0.05),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A组、B组MDA表达显著增加(P<0.01),C组、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进而发挥其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苏正伟范文慧王文慧玄明文赵虹
关键词:帕金森硫辛酸氧化应激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HDL-C)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sdLDL/H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27例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增厚组114例和狭窄组113例。另取同期该院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sdLDL-C及其他血脂指标,计算各胆固醇比值,并分析各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3组血清sdLDL-C、H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LDL/HDL-C及sdLDL/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Ol^R=0.673(95%CI:0.642,0.870),P=0.04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sdLDL-C[Ol^R=4.790(95%CI:1.816,12.632),P=0.00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dLDL-C水平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LDL/HDL-C及sdLDL/HDL-C呈正相关(r s=0.628、0.560、0.637、0.7160.903,均P=0.000),与HDL-C呈负相关(r s=-0.299,P=0.003)。结论血清sd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汪怡君玄明文张红旭范文慧刘畅赵虹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
干扰素-β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及蛋白的影响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含量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作用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的生长状态、细胞形态、细胞连接变化、细胞骨架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影响,从而研究内源性IFN-β对AS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AS作为多发性硬化治疗新靶点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AS,将培养的A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根据IFN-β不同的含量(10~2U/m L和10~3U/m L)及不同的作用时间24、48、72 h分为6组。通过免疫荧光进行AS鉴定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电镜观察细胞连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IFN-β对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观察细胞结构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肌动蛋白、波形蛋白、丝切蛋白-1、抑制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含量IFN-β作用下,AS的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变化。但随着作用时间延长、IFN-β含量增加,细胞连接增多,细胞骨架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也呈现出与IFN-β含量及作用时间的正相关。结论在IFN-β作用下AS弹性及韧性增强、细胞突触增加、细胞连接更加紧密,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防止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IFN-β对AS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提示胶质细胞增生,可能导致病理性斑块的产生,从而影响IFN-β治疗的效果。
闫晓波李晨烨王爽玄明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干扰素-Β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
慢性脑缺血致脑白质病变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脑白质病变(WMLs)是老年人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变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WMLs起病隐袭,易被忽视,最终可能发展为急性脑卒中,并与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WMLs也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予以干预。目前,WMLs可通过影像技术早期发现,但相应的干预手段并不多,临床上亦缺少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探索WMLs的发病机制,可以为预防WMLs的发生及进展、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或特异性治疗手段提供很大帮助。
张悦赵虹郭朝晖玄明文张红旭
关键词:脑白质病变慢性脑缺血血脑屏障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
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均于起病3 d内行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10 d内行头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头DSA或CTA检查结果对患者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侧支循环较好组(评分1~2分)患者35例,侧支循环较差组(评分3~5分)患者47例。电话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兰金评分量表(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与mRS评分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侧支循环较好组的mRS评分为(0.92±0.83)分,侧支循环较差组mRS评分为(3.25±1.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0,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NIHSS评分、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吸烟史及同型半胱氨酸是mRS评分的影响因素,其中,NIHSS评分与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是危险因素(P<0.05)。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与mRS评分存在正相关(r=0.868,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软脑膜侧支吻合评分越低,软脑膜侧支吻合程度越高,其临床预后越好。
刘畅赵虹玄明文杨雯淇张红旭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预后
DCs诱导EAE大鼠免疫耐受后IP-10、ICAM-1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2013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免疫耐受时对临床症状、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趋化因子(IP-10)及体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EAE组及耐受组模型,评分法评估临床症状变化;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脾脏DC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P-10及ICAM-1水平。结果 EAE及耐受组脾DCs培养液中TNF-α及IL-12水平比较,耐受组均比EAE组水平减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IP-10及ICAM-1表达水平耐受组较EAE组明显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调控免疫反应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影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水平,可能在MS免疫耐受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玄明文闫晓波赵延峰王宁杨永梅吕鸥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ABCD3-Ⅰ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ABCD3-I法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卒中风险及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0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ABCD2与ABCD3-I评分法。观察患者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8例TIA患者7天卒中发生率为14.8%;90天卒中率为19.4%。用ABCD3-I评分法评估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低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均为0%,中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6.3%和10.9%,高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32.4%和37.8%。7天(P7)与90天(P90)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ABCD2与ABCD3-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95%CI)评估脑卒中风险,AUCROC 7天为0.74、0.84;90天为0.76、0.79。ABCD3-I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MRI加权高信号及双重TIA的比值比(odds ratio,OR,95%CI),比值比7天内分别是6.11、5.63、1.67,90天内分别是5.74、3.45、1.12。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P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PDW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TIA后早期卒中风险ABCD3-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磁共振弥散加权高信号是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爽玄明文李磊梁松岚李慧闫晓波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风险评估
干扰素-β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srocytes,AS)在不同浓度干扰素β(IFN-β)作用下,细胞形态、细胞连接的变化和细胞骨架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研究内源性IFN-β对AS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根据IFN-β不同的浓度(102U/mL和103U/mL)及不同的作用时间分为6组。用免疫荧光法鉴定AS,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电镜观察细胞连接,MTT检测IFN-β对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Western blot观察细胞结构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IFN-β作用时间延长及药物浓度增加,细胞连接增多,细胞骨架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也增强。结论在IFN-β作用下AS弹性及韧性增强,细胞突触增加,连接更加紧密,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通透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闫晓波李晨晔王爽玄明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干扰素Β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
弥可保联合复方三维B治疗疱疹病毒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复方三维B联合弥可保治疗疱疹病毒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弥可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三维B静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神经痛觉模拟评分方法(VAS)、睡眠质量评分(QS)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用药后观察组VAS评分、Q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弥可保联合复方三维B治疗疱疹病毒后神经痛疗效显著,有效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可以临床推广。
玄明文黄颖刘战迟春玲侯丹慧
关键词:弥可保神经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