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江波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沙棘
  • 3篇青藏高原
  • 2篇中国沙棘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2篇西藏沙棘
  • 2篇果实
  • 2篇果实性状
  • 1篇地理变异
  • 1篇序列变异分析
  • 1篇生活力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生态适应性
  • 1篇适合度
  • 1篇适应性
  • 1篇亲本
  • 1篇青藏
  • 1篇种群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自然种群

机构

  • 6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温江波
  • 5篇孙坤
  • 4篇苏雪
  • 3篇张辉
  • 3篇张玉娜
  • 2篇陈纹
  • 2篇唐洁涓
  • 1篇孙文斌
  • 1篇虎瑞
  • 1篇晏民生
  • 1篇严容
  • 1篇李金霞

传媒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缘西藏沙棘、肋果沙棘遗传多样性——兼论沙棘杂交带杂种及亲本的克隆繁殖适合度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种或居群的进化历史(起源的方式、时间),也能为进一步分析其进化潜力和未来命运及其保护策略提供重要资料。杂交是被子植物重要的进化机制,是当今植物进化生物学领域...
温江波
关键词:沙棘果实性状ISSR分子标记克隆繁殖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果实性状变异被引量:6
2010年
西藏沙棘是沙棘属(Hippophae L.)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海拔地区的特有类群之一,其果实大小、形状、颜色以及条纹长等性状表现出了高度的多样性。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西藏沙棘7个天然居群的果长、果宽、果形系数(果长/果宽)、果柄长、纹长等果实性状变异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其果实变异水平及地理变异式样。结果表明,西藏沙棘5个果实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除纹长在居群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居群间变异系数(CV)在11.19%~45.03%之间,果柄长的变异幅度最大(CV为45.03%),其次为纹长(CV为31.97%),变异幅度最小的是果宽(CV为11.19%);表型分化系数(Vst)在0.213 3~0.629 9之间,平均值为0.489 5,居群间和居群内变异约各占果实变异的一半。相关性分析显示,除果长与果柄、果宽与纹长外,其它各性状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除果长与海拔、果宽与经纬度外,其它各性状与地理因子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呈现出地理梯度变异,聚类分析表明7个居群按照地理距离远近聚类。
温江波孙坤晏民生虎瑞孙文斌
关键词:西藏沙棘居群果实性状表型变异地理变异
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 S. W. Liu et T. N. He)自然种群的风媒传粉特征被引量:15
2009年
野外调查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的花期物候、开花式样以及风媒传粉特征,对其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及单花花粉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肋果沙棘有许多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雌雄异株,花小,无花冠,先叶开放,雄花萼片纵裂形成对流的"风洞",花粉近球形,单花花粉量大;雌花柱头细长捻状,伸出萼筒,授粉面大,密布乳突。花粉生活力可以持续16.5 d,柱头可授性为10-20d。肋果沙棘传粉多发生在昼夜温差大的5月中下旬,在多变的气候条件下,种群花期可持续约12-25d,但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具有爆发性的集中开花机制,是对恶劣条件的适应。重力玻片法检测表明,离花粉源15m左右远的地点花粉密度最大,135m仍能接收到花粉,夜间接收到的花粉数量也很可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该植物集中在有利的晴朗天气昼夜进行长距离的风媒散粉,能较好地适应青藏高原的复杂环境。
张玉娜孙坤张辉苏雪温江波
关键词:自然种群风媒传粉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被引量:12
2009年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和20℃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和35℃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37.22±2.910,52.41±3.030mm)也大于30℃(33.32±1.313mm)和35℃(23.28±1.641mm)的长度,表明肋果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萌发和生长情况较好.此外,肋果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1-2d内开始萌发,4-7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迅速萌发的特性.较宽的萌发温幅、在较低温度下的高萌发率以及迅速萌发的特性保证了肋果沙棘能够在低温环境和较为短促的生长季节里顺利完成萌发过程,迅速占有生存资源与空间,这体现出该植物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孙坤唐洁涓苏雪陈纹张玉娜温江波
关键词:种子萌发青藏高原生态适应性
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比较分析了I-KI染色法、蓝墨水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5种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在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中的适用性,并探索了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条件.结果表明,I—KI染色法、TTC染色法未能将中国沙棘花粉染上色,因此不适合其生活力的检测;蓝墨水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能够快速地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但测定值均偏高,误差相对较大;离体萌发法适合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在筛选中国沙棘花粉适宜的培养基时,发现中国沙棘花粉在蔗糖(O.15~0.20g·mL^-1)+硼酸(0.1×10^-4g·mL^-1)的培养基上萌发速度较快,有活力的花粉能够完全萌发且萌发率趋于稳定;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
孙坤张玉娜苏雪张辉李金霞温江波
关键词: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
棱果沙棘及其亲本cpDNA trnS-G片段的序列变异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对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及其亲本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sp.sinensis)和肋果沙棘(H.neurocarpa)的共6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G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所测样品序列长度为646~654 bp,排序后为656 bp.所测序列共有51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7.77%,其中有14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的插入或缺失类型,37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的替换类型,各占变异位点总数的27%、73%和序列总长度的2.13%、5.64%.分析序列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在trnS-G间隔区序列长度变化不大,但提供了较多的变异位点,并且碱基变换类型丰富,碱基变异位点来源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种间序列的差异.棱果沙棘的2个个体分别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其中1个个体的序列完全一致,说明在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的起源中,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均可作为母本.
严容张辉苏雪陈纹温江波唐洁涓孙坤
关键词:棱果沙棘中国沙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