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锋
- 作品数:18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交通动脉圆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特点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特点。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因疑诊后交通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而发现存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30例患者(观察组),应用DSA技术测量并结合计算机模拟血流动力学采线方法定量分析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后交通动脉圆锥处血流动力学应力参数如总压力.剪切力等,以同期收治的后交通动脉正常的30例非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后交通动脉与领内动脉的弯曲角度为[(80.1±8.4)°],明显高于观察组[(7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血流剪切力、总压力分别为(8.32±0.70)Pa、(85.61±6.04)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3.95±0.28)Pa、(25.72±7.18)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局部血流应力与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可能在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张坤夏金超王子亮李天晓李钊硕高不郎高慧丽汪勇锋
-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形态学
- 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分析及随访观察
- 研究目的:分析IVS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起病形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影像特点等,为临床工作中IVS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吉林大学白...
- 汪勇锋
-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腰穿预后
- 文献传递
- Willis覆膜支架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患者中的应用及随访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焦作煤炭中央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例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生颈动脉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处理方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例患者采用术中单纯填塞压迫止血,术后2周出现颅内大出血后死亡。5例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破裂口均封堵成功但眼动脉闭塞;围手术期发生尿崩症1例,不完全动眼神经瘫痪1例;5例患者随访3~12个月,MRI检查显示肿瘤次全切4例,全切1例,均预后良好,无新增出血或缺血事件发生。结论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安全有效。
- 汪勇锋夏金超张坤顾建军王子亮薛绛宇李钊硕邱茜茜朱方涛高慧丽李天晓
- 关键词:神经内镜垂体瘤颈动脉破裂覆膜支架
- Willis覆膜支架在颈动脉病变的应用及短期随访
- 总结 Willis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病变使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采用Will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病变13例∶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未破裂动脉瘤,1例已破裂血泡样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岩段未破裂...
- 汪勇锋王子亮许岗勤李天晓
- 关键词:覆膜支架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预防性应用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且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患者的临床资料。替罗非班应用方案:支架释放前或单纯弹簧圈栓塞完成时经静脉给予负荷剂量(8.0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至术后24 h,撤药前2 h给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口服药物替换。观察分析替罗非班相关颅内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结果入组208例患者中支架辅助栓塞166例(79.81%),单纯弹簧圈栓塞42例(20.19%)。替罗非班相关颅内出血4例(1.92%,均发生在支架辅助栓塞队列),其中术中3例(1.44%),术后1例(0.48%);血栓栓塞事件6例(2.88%,支架辅助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48%),术后维持用药期间血栓栓塞相关症状5例(2.40%)。结论经静脉负荷剂量继而维持剂量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预防性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 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贺迎坤赵同源许岗勤汪勇锋周腾飞邵秋季
- 关键词:替罗非班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血栓栓塞
- 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25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25例患者(26枚动脉瘤)使用25枚支架,均顺利到位,成功率为100%;5例患者出现支架打开不良;15例患者释放支架时使用“支架压缩”技术;21枚动脉瘤6~1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19枚(90%)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1例动脉瘤复发,1例支架内狭窄。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及支架内狭窄等问题需长期随访观察。
- 许岗勤李天晓王子亮薛绛宇朱良付白卫星冯光李立汪勇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 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开通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 张金龙顾建军冯光汪勇锋夏金超高慧丽张高起李玉成王子亮李天晓
- 关键词:预后
- 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主动脉弓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6例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成功率、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桡动脉穿刺并发症.指引导管超选目标血管均采用同轴技术.同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射线投照时间.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16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3例,无-例出现桡动脉闭塞或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射线投照时间[(9.94 ±0.97) min]较经股动脉入路患者[(11.51±1.39)min]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于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右侧桡动脉入路行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 许岗勤王子亮汪勇锋梁晓东李立李天晓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桡动脉血管内治疗
-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三种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所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03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3组。术前2~24 h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600 mg)的患者为负荷组54例;术中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8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的为替罗非班组,50例;术前3~5 d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的为术前双抗组,99例。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负荷组、术前双抗组、替罗非班组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1.1%(6/54)、2.0%(2/99)、0;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7.4%(4/54)、4.0%(4/99)、0。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P<0.05)与替罗非班组(P<0.01);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P值均<0.05),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负荷亚组中,暴露低分子肝素亚组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组(P<0.05),而肝素暴露组与未暴露组术后出血事件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术前3~5 d双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策略用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与其他两种方案相比,术前2h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更容易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负荷亚组中,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血栓栓塞事件,但其可能增加�
- 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许岗勤白卫星朱良付薛绛宇冯光贺迎坤汪勇锋李钊硕李立赵同源
- 关键词:血栓栓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使用6F指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脑血管中心28例患者经桡动脉路径使用6F指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技术...
- 王子亮汪勇锋许岗勤李天晓
- 关键词:颈动脉桡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