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官钊
- 作品数:32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 脐部及骶部基底细胞癌1例
- 2015年
-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曝光部位(如头颈部),非暴露部位少有发生。我们报道1例发生于脐部和骶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男,农民,40岁。脐部及骶部斑片5年余,脐部破溃1个月。组织病理符合基底细胞癌。
- 梁官钊李保强康淑娟韩晨珠段昕所陆洁
-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
- 伊曲康唑的抗肿瘤作用——重新认识伊曲康唑被引量:3
- 2017年
- 众所周知,开发新药物耗时耗资,而发现已批准上市药物的新功效,具有广泛的经济学价值和治疗学价值。伊曲康唑临床应用于真菌病治疗已近30年,其安全性和疗效广受认可。近年来,人们陆续发现伊曲康唑具有抗肿瘤等新作用,其强大的生物学效应和初步的临床应用效果吸引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总结伊曲康唑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并就相关问题浅谈一些认识。
- 梁官钊刘维达
- 关键词:伊曲康唑基底细胞癌血管瘤前列腺癌髓母细胞瘤
- 絮状表皮癣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9年
- 皮肤癣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及毛癣菌属,因其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可引起人类头发、光滑皮肤及指趾甲的感染,全球发病率约为20%~25%[1]。尽管皮肤癣菌病不少见,但一方面因为皮肤癣菌多感染皮肤角质层及甲,部分人仅因为美观而非医疗问题就诊;另一方面则因为皮肤癣菌对常用抗真菌药敏感,耐药少见,因此目前有关皮肤癣菌的研究甚少[2]。
- 刘加梁官钊刘维达
- 关键词: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分子生物学基因组致病机制
- 手术治愈不规则毛霉所致皮肤毛霉病一例
- <正>患者,男,66岁,主因'右下肢红色斑块伴渗液'。1年前,外伤处出现一褐色丘疹。近1年来,皮损渐增大,伴轻度渗液及疼痛。专科查体:见右下肢褐色斑块,约3×5cm大小,表面凹凸,其上结痂、破溃,窦道形成,轻度渗液;质地...
- 梁官钊吕桂霞沈永年郑海林梅嬛刘维达
- 文献传递
- 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回顾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本文就国内外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帮助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8月之前国内外报道的203例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早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在免疫力健全和缺陷人群中均可发生,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麦氏喙枝孢、皮炎外瓶霉;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医务工作者常对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缺乏了解,且因缺乏特异性快速性的诊断手段,许多患者被误诊误治,死亡率高达8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病死率极高的疾病。
- 葛改梁官钊史冬梅
- 关键词:暗色真菌暗色丝孢霉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难治性孢子丝菌病1例
- 2021年
- 报道1例因非医嘱习惯性口服激素导致的难愈性孢子丝菌病。患者右腕木屑刺伤后,出现局限性红斑伴破溃,曾多次外院就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半年后病情仍不断恶化,遂来我院就诊。皮损经真菌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均鉴定为孢子丝菌病,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询问病史时发现患者有日常口服激素的习惯,嘱患者停用激素并口服伊曲康唑4个月后治愈。
- 董嘉琤梁官钊徐秀莲刘维达
-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激素免疫抑制
- 承德市郊小学生常见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纵向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对承德市郊小学生2000年和2009年的2次常见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进行比较,掌握其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流行程度和地形地貌2个特征进行随机抽样1 100例,取其新鲜粪便或隔夜粪便,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和碘液直接涂片法、离心(1 500r/min,10min)后碘液染色制片镜下观察,检测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结果 1 100例肠道寄生虫检查全部为阴性,与2000年相比寄生虫感染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率下降显著,但此次抽样调查不能定论承德市郊小学生没有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有待扩大调查范围和改良检验方法。
- 马振儒梁官钊陈文杰魏婵娟闫冰陈晓宁
- 关键词:寄生虫
- 二甲双胍和顺铂联用对B16F10黑素瘤细胞的协同抑制效应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和顺铂联合用药对B16F10黑素瘤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黑素瘤细胞株B16F10,并用一定浓度的二甲双胍和顺铂处理肿瘤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活性,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 MTT结果表明,二甲双胍顺铂联用组细胞活性显著低于药物单用组(P<0.05),二甲双胍顺铂存在对肿瘤的协同抑制作用(CDI<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二甲双胍顺铂联用组的凋亡细胞比率(23.21±4.11)%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21±0.12)%、二甲双胍组(2.32±0.16)%及顺铂组(14.12±1.78)%(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顺铂具有协同抑制黑素瘤生长的作用,并且和凋亡诱导效应的增强相关。
- 梁官钊李保强韩晨珠许倩杨宁邢恩鸿陆洁
- 关键词:黑素瘤顺铂二甲双胍
- 芽生菌病样黑素瘤一例
- 2018年
- 患者女,61岁,因左足跟溃烂、结节1年余,于2015年8月14日就诊。1年前患者左足跟曾被“荆棘”扎伤,局部出现肿痛、渗液.最初未予治疗,局部疼痛有所缓解,但皮损渐隆起扩大,周围出现淡红色结节样损害,并出现渗液。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感染,给予口服克拉霉素及外用膏剂等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
- 梁官钊陈浩董嘉琤葛力瑜刘加郑晓丽刘维达
- 关键词:黑素瘤局部疼痛皮肤感染外用膏剂疗效不佳
- 少根根霉引起皮肤型毛霉病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总结并分析自1991年以来我国报道少根根霉所致皮肤型毛霉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易感因素、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中国发表的少根根霉感染病例,所有纳入文献均需有明确的诊断依据。结果获得12例少根根霉致皮肤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平均年龄为46.83岁,男女比为5∶1,未控制的糖尿病为最常见的基础疾病,而外伤往往为最常见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扩展性糜烂、溃疡、黑痂,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两性霉素B联合局部清创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患者结局3例死亡,2例截肢,7例好转。结论少根根霉是毛霉病最常见致病菌之一。早期诊断进而针对性地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刘加梁官钊杨佳葛力瑜董嘉琤刘维达
- 关键词:毛霉病皮肤型少根根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