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珊

作品数:39 被引量:74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0篇岩石
  • 10篇同位素
  • 9篇岩浆
  • 8篇新生代
  • 7篇杂岩
  • 7篇碱性杂岩
  • 6篇地质
  • 6篇花岗岩
  • 6篇MG同位素
  • 4篇底侵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岩石成因
  • 4篇正长岩
  • 4篇镁同位素
  • 4篇拆沉
  • 4篇拆沉作用
  • 4篇成矿
  • 3篇底侵作用
  • 3篇地质意义

机构

  • 39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南省国土资...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 1篇天津华北地质...

作者

  • 39篇柯珊
  • 27篇罗照华
  • 10篇梁涛
  • 9篇莫宣学
  • 5篇辛后田
  • 5篇詹华明
  • 5篇何永胜
  • 5篇陈必河
  • 4篇李文韬
  • 4篇谌宏伟
  • 4篇魏阳
  • 4篇黄金香
  • 3篇李德东
  • 3篇黄忠敏
  • 3篇张自力
  • 3篇程素华
  • 3篇汪洋
  • 2篇李莉
  • 2篇黄凡
  • 2篇李曙光

传媒

  • 7篇岩石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新疆地质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通报
  • 2篇全国岩浆岩研...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找矿论丛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2005年全...
  • 1篇2006年全...
  • 1篇2007'全...
  • 1篇2007中亚...
  • 1篇第一届国际花...
  • 1篇2013年全...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体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0
2003年
帕米尔构造结是青藏高原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区内新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发育,既有壳源岩浆侵位,也有幔源岩浆广泛分布.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侵人岩可分为幔源碱性正长岩和壳源花岗岩2个系列.幔源碱性正长岩总体上由暗色正长岩、浅色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其成因为岩浆不混溶作用.壳源花岗岩类成分单一,具有低共熔岩浆属性,其成因可能与幔源岩浆对地壳加热有关.利用碱性正长岩的钾长石进行40Ar-39Ar法获得3个分别为大约23Ma、13 Ma和8 Ma坪年龄数据,结合岩体地质特征,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碱性正长岩和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以及后期构造热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岩浆活动是帕米尔构造结形成和帕米尔强烈变形的主要因素之一.
罗照华莫宣学柯珊
关键词:碱性杂岩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巨晶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同时产出有深源岩石包体和辉石、角闪石、长石、金云母等高压巨晶,巨晶主要产于火山活动早期形成的锥状岩席中,辉石巨晶主要产于剖面下部,角闪石、金云母以及深源岩石包体主要分布在中部,长石巨晶主要分布在上部.晶体的完整性、缺乏变形组构及其与寄主岩的关系表明,它们是从寄主岩浆中晶出并快速上升到地表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辉石巨晶为铝质普通辉石,Al2O3含量高(〉9%);角闪石TiO2含量很高(〉4.5%),为钛闪石:长石巨晶主要为歪长石,双晶发育,部分普通辉石和钛闪石巨晶发育磁黄铁矿包裹体.巨晶辉石结晶温度为1185-1199℃,压力约为1.53—1.64GPa,为壳幔边界晶出的产物;巨晶角闪石结晶压力约为0.85GPa,温度约为1000℃,大致于30km处晶出.巨晶歪长石结晶压力在0.8-1GPa,温度为900℃左右.角闪石巨晶中没有金红石等富钛包裹体,反映了岩浆的快速上升.辉石巨晶和斑晶成分计算的温压条件位于玄武岩液相线附近,其大致的P—T轨迹斜率较大,也可以作为岩浆快速上升的证据之一.但是,角闪石巨晶形成温度明显低于同等压力条件下的辉石巨晶,可能暗示角闪石巨晶形成于岩浆活动前锋温度较低且富含挥发分的环境.因此,托云新生代玄武岩应当形成于拉张环境中,巨晶的形成和上升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
吕勇军罗照华任忠宝梁涛柯珊
关键词:托云盆地单斜辉石歪长石碱性玄武岩
榴辉岩中单斜辉石-石榴子石镁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评述被引量:2
2020年
榴辉岩中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之间显著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高精度地质温度计。为此,本文选取文献中已报道的来自西南天山洋壳冷俯冲造山带、大别-苏鲁陆壳碰撞造山带和南非卡普瓦尔克拉通三种构造环境中的64对单斜辉石-石榴子石矿物对镁同位素数据,利用δ26MgCpx-δ26MgGrt图解筛选出50对达到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数据,采用Huang et al.(2013)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Wang et al.(2012)、Li et al.(2016)分别通过经验估计得出的镁同位素温度计计算榴辉岩的峰期温度,并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对于造山带榴辉岩,Huang et al.(2013)的温度计计算结果与前人通过传统温度计和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较一致,较好地重现了榴辉岩的峰期温度,而Wang et al.(2012)和Li et al.(2016)的温度计计算结果明显低于前人获得的峰期温度;对于克拉通榴辉岩,三种镁同位素温度计的计算结果与前人通过传统温度计获得的研究结果大多数相差在50℃以上,很可能是早期退变质过程中镁同位素在高温条件下再平衡导致的,这表明三种镁同位素温度计均不适用于克拉通榴辉岩。同时,基于这些榴辉岩样品数据,本文利用经验估计的方法进行校准,得到了新的单斜辉石-石榴子石镁同位素公式Δ26MgCpx-Grt=1.11×10^6/[T(K)]2(R2=0.92)。此外,本文也对单斜辉石-石榴子石镁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应用前景及应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黄宏炜杜瑾雪柯珊
关键词:榴辉岩镁同位素
一种岩浆混合作用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以西昆仑山的3个岩体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文章以西昆仑山3个花岗质深成侵入体的研究为例,认为岩浆混合形成的深成岩特征取决于发生混合作用(hybridization)的岩浆的性质,如温度、黏度、成分等物理与化学条件。岩浆的大多数性质都与温度有关,因此可以以温度为主要指标将岩浆混合作用划分为混合、混杂和注入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高、中、低温度条件。库地北岩体具有均一的外貌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产生具有幔源与壳源岩浆的贡献,是高温岩浆混合作用(mixing)的产物;胜利桥岩体含有大量镁铁质微粒包体,注入的基性岩浆团与其寄主岩浆作用不完全,是中温岩浆混杂作用(mingling)的典型代表,也是造山带出露最广的岩浆混合成因深成岩类;赛图拉岩体形成"双峰式"岩石组合,同时侵位的镁铁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之间基本上不发生物质交换,是两种低温岩浆相互注入的结果。由于岩浆混合作用是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集中体现,混合作用的类型体现了区域地热梯度及其地质过程的强度。因此,区分不同的岩浆混合作用类型对了解岩浆混合作用过程、大地构造背景和壳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詹华明罗照华柯珊
峨眉山高钛和低钛玄武岩的Mg同位素组
的时空不均一性是地幔地球化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大洋玄武岩和地幔橄榄岩具有非常均一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48‰~-0.06‰).但是,大陆玄武岩的研究却发现了例外,华北和华南克拉通的新生代玄武岩都具有轻的Mg同...
田恒次杨蔚柯珊李曙光张宏福滕方振
关键词:玄武岩镁同位素示踪剂
中国大陆板内造山作用与成矿*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大陆板内造山带的空间展布、大陆岩石圈结构与稳定性、板内造山作用的驱动机制、板内造山作用与成矿以及西南天山的新生代板内造山作用。
罗照华梁涛柯珊陈必河张自力程素华刘翠
关键词:造山作用成矿地质大陆岩石圈
文献传递
高Cr地质样品的Mg同位素分析方法被引量:2
2016年
使用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Mg同位素比值时,Cr元素会干扰测定结果。高Cr地质样品如铬尖晶石和铬铁矿中的Cr/Mg值可高达5︰1。针对这些样品,本研究检测了Cr对Mg同位素测试的干扰程度,评估了实验室流程中Cr和Mg的分离效果,探讨了Cr在淋洗过程中的行为。实验采用1mol/L HNO_3及2.3mL AG50W-X8型阳离子树脂,仅通过一次分离纯化便能将Mg与Cr等其他基质元素有效分离,且Mg的回收率可达99.8%,测试结果可靠。此外,Cr在分离过程中分为两阶段被洗脱,这与其在样品中不同的赋存价态有关。
李瑞瑛柯珊何永胜高庭孟旭男
关键词:MG同位素MC-ICP-MS
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作用与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被引量:57
2006年
近年来,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成为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减薄的时间、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约束条件的多解性和表面上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了对区域构造发展史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华北板内造山过程是理解岩石圈巨大减薄机制的关键,因为华北岩石圈是在造山带而不是在克拉通基础上开始减薄过程的。岩石圈减薄过程可以划分为拆沉减薄、伸展减薄、热减薄和化学侵蚀减薄4种类型。前者依赖于岩石圈重力不稳定性,是一种突变过程;后三者取决于软流圈挤出构造,属于渐变过程。减薄过程主要始于120-110Ma的拆沉减薄,其标志是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形成。亚洲大陆软流圈的多阶段汇聚过程造成软流圈向东挤出,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岩石圈持续减薄的重要基础。因此,大陆动力学与大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大陆岩石圈经常发生减薄作用,特别是拆沉作用,并由此将软流圈系统区分为浅部混染系统和深部纯净系统,火成岩的地球化学属性主要取决于岩浆起源的深度。
罗照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李德东黄金香
关键词:拆沉作用底侵作用
东帕米尔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杂岩岩石成因
本文对东帕米尔塔什库干新生代碱性杂岩岩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碱性的花岗岩的热很可能是慢源的辉长岩岩浆屯积在下地壳底部形成浆池,为下部地壳的熔融形成偏碱性花岗岩提供大量的热.
柯珊罗照华莫宣学
关键词:岩石成因碱性杂岩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板内造山作用与成矿被引量:64
2007年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罗照华梁涛陈必河辛后田柯珊张自力程素华
关键词:成矿作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