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娴 作品数:41 被引量:202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CKD患者114例,其中大量蛋白尿患者(A组)[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300μg/mg]54例、微量白蛋白尿患者(B组)(30μg/mg≤UACR<300μg/mg)60例。C组为尿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所有患者给予厄贝沙坦150 mg/d,连续24周;同时进行血糖控制。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压并抽血查NT-pro BNP、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检验UACR。比较各组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及其与血糖、血压、血脂、血肌酐、UACR的变化关系。结果厄贝沙坦治疗前后A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患者(P<0.01)。2型糖尿病CKD患者NT-pro BNP与UACR(r=0.628,P=0.000)、血肌酐(r=0.551,P=0.000)呈显著正相关,与血糖、血压、血脂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CKD不同尿蛋白水平的患者NT-pro BN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NT-pro BNP水平与肌酐、UACR相关,NT-pro BNP可能可以成为2型糖尿病CKD疗效的观察指标之一。 黄启亚 杨彩娴 李绍清 郭洁峰 梁俊兴 贾文娟关键词:2型糖尿病 慢性肾脏疾病 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的对比 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短时间内强化治疗,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h血糖(2hPBG)、住院时间、胰岛素剂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FPG、2hPBG均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诺和锐30组住院时间较诺和灵30R组明显缩短(P<0.01)。(3)诺和锐30组在控制血糖效果更佳的同时,全天所需药物的剂量较诺和灵30R组减少约10%(P<0.01)。(4)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诺和锐30能更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杨彩娴 李绍清 黄启亚关键词:糖尿病 胰岛素类似物 血糖控制 针刺结合甲芪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结合甲芪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针刺组13例,甲芪汤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甲芪汤治疗,针刺组以针刺治疗,甲芪汤组用甲芪汤治疗,常规组用甲钴胺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2%,明显高于针刺组、甲芪汤组和常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组、甲芪汤组和常规组3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刺结合甲芪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气虚、血瘀、痰浊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关键。 顾群 杨彩娴关键词: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疗法 2型糖尿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后应用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疗效对比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CSII治疗后血糖达标(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各30例,观察12周内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2hPBG)、胰岛素剂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诺和锐30组全天所需药物的剂量较诺和灵30R减少约10%(P<0.05)。结论:诺和锐30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李绍清 杨彩娴 黄启亚关键词:胰岛素类似物 血糖控制 2型糖尿病 社区糖尿病患者不同管理与宣教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管理与宣教模式对社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3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5)与对照组(n=65),每组再分为两个亚组:非中老年组(A组,年龄<50岁)35例、中老年组(B组,年龄≥50岁)30例、非中老年对照组(C组,年龄<50岁)35例、中老年对照组(D组,年龄≥50岁)3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传统大课堂科普宣教方法 ,研究组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与宣教方法。比较不同的糖尿病健康管理与宣教模式对于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等指标的影响以及不同健康管理与宣教模式下1年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医疗总费用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改善较对照组明显,1年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A组:0.18%vs C组:0.97%;B组:0.16%vs D组:1.46%)、医疗总费用[A组:(3713.94±456.38)元vs C组:(4123.98±568.19)元;B组:(3993.94±652.89)元vs D组:(4539.13±795.16)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与宣教方法能提高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率,减少低血糖发生率,降低患者医疗总费用。 冯志美 黄启亚 杨彩娴 陈云瑚 李绍清 潘桂琼 郭洁峰 钟日锋 谭杏珍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管理 地特胰岛素减少体重增加的临床应用与机制探讨 被引量:4 2016年 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近年来都呈明显高发态势,糖尿病患者合并肥胖比例亦明显增加。肥胖不仅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同时增加了患者血糖达标难度。因此,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必须关注降糖药物本身对体重的影响,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方案时尽量选择对体重影响小的药物。地特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体重增加幅度小于中效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研究发现,地特胰岛素减少体重增加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机制:减少机体能量摄入;更多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等摄食相关区域,减少食物摄入;相对恢复肝脏/外周组织胰岛素浓度梯度,在外周组织促合成作用相对减弱。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应合理选择胰岛素种类及方案,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杨彩娴关键词:地特胰岛素 体重增加 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8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败血症合并糖尿病组81例,无合并糖尿病组78例,比较两组间的病原菌特点,感染途径,预后和转归,治疗时间和费用。结果:与无糖尿病组比较,合并2型糖尿病的败血症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例数、病情重者例数较多,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多,未愈和病死率更高(均为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败血症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病情重,应及早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治疗及行对症治疗。 杨彩娴 钟国权 黄启亚 李绍清 潘桂琼关键词:糖尿病 败血症 革兰阴性菌 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NT-proBNP在CK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2DM患者167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大量白蛋白尿(A)组(UACR≥300mg/g)54例、微量白蛋白尿(B)组(30mg/g≤UACR<300mg/g)60例、尿白蛋白正常者(C)组53例。所有研究对象给予厄贝沙坦150mg/g,连续24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Cr、UACR变化的关系。结果经厄贝沙坦治疗后,A、B组NT-proBNP下降(P<0.01)。A、B组NT-proBNP与UACR、Cr呈正相关(r=0.730、0.546,P=0.000)。结论厄贝沙坦降低CKD患者尿蛋白的同时伴NT-proBNP水平下降,提示NT-proBNP可能成为诊断早期CKD的标志物及评估CKD治疗效果的辅助手段之一。 黄启亚 杨彩娴 麦智敏 梁大立 郭洁峰 梁俊兴 李绍清 贾文娟 严励关键词:厄贝沙坦 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 广东省清远市凤城社区糖尿病患者控制现状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清远地区糖尿病(DM)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DM知识量表、DM自我管理问卷对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凤城社区DM患者300例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清远市凤城社区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达标率较低(分别为8.70%、32.67%、41.33%、16.33%),DM患者认知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脂[HbA1c(r=0.192,P=0.010)、血脂(r=0.173,P=0.010)、收缩压(r=0.161,P=0.001)、舒张压(r=0.179,P=0.010)]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欠发达地区社区DM患者控制现状欠佳、DM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亟需提高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改善DM患者控制现状。 黄启亚 杨彩娴 陈云瑚 李绍清 潘桂琼 郭洁峰 钟日锋 谭杏珍 穆攀伟 曾龙驿关键词:糖尿病 自我管理 膀胱内电刺激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估膀胱内电刺激(IVES)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DNB患者纳入本研究。行连续性电刺激,刺激频率25 Hz,脉冲0.2~0.7 ms,强度15~25 mA,每次治疗30 min,每周3次,连续1个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OL)评分(3.1±1.2 vs 2.1±0.9)分、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量表(PUF)评分(28.7±4.5 vs 10.5±2.1)分、日间排尿次数(16.2±6.9 vs 10.2±2.5)次、夜尿次数(10.8±4.3 vs 3.8±1.3)次,残余尿量(248.2±23.5 vs 45.5±10.5)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流率(8.2±2.1 vs 13.8±5.0)mL·s^(-1)、膀胱测压容量(528±55 vs 350±25)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Poletmax)(45±8 vs 60±5)cm H_(2)O、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发生率(37.5%vs 15.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顺应性治疗前后(16.1±2.1 vs 18.2±2.5)mL·cm H_(2)O^(-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VES治疗DNB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排尿效能,增强逼尿肌的收缩力,减少残余尿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伟健 曾健文 杨彩娴 赖香茂 莫鉴锋 曾鹏 蒋重和 黄顺坛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