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研究
- 论文在阐明经济结构基本理论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的历史、现状及成因作了分析,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依据、目标体系、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从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对区域...
- 李皓
-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
- 文献传递
- MBO规范融资途径研究
- 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作为二十世纪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相关制度尚未规范,国有企...
- 李皓
-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融资渠道
- 文献传递
- 论经济组织的结构变迁
- 2005年
- 本文综合分工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分工(社会分工和经济组织的内部分工)的演进为主线,试图在理清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其变迁的内在规律。并认为经济组织演变体现了成本———收益的效率逻辑。社会分工的发展为经济组织的演变提供外部动力,由组织内部分工而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组织变迁内在动因。交易费用决定着社会分工的均衡水平,并进而制约经济组织对分工和协作的利用,影响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
- 李皓
- 关键词:分工交易费用
- 民族地区工业化内涵及其路径被引量:1
- 2005年
-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针对不同区域,工业化的内涵会有所不同,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就必然表现出差异性。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特殊性源于其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制度背景、文化传承、地缘特征、区位条件以及其资源禀赋。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不是资本有机构成和工业部门比重的单纯提高,也不是技术的简单提升,而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整合,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观念转变,实现三次产业的有机互动。
- 李皓
- 关键词:民族地区工业化
- 论信用缺失的产权根源——中国社会转型期为例被引量:5
- 2003年
- 信用交易以清晰界定的排他性产权为前提 ,信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产权关系 ,“产权缺失”① 是造成信用缺失的经济根源。本文从经济层面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表现形式的“产权缺失”是如何导致信用缺失的 ,旨在说明一个界定清晰、保护有力的产权制度体系是建立完善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 李皓鞠晴江付学坤
-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信用交易
- 论生态移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被引量:33
- 2005年
- 发展是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而生态保护则是民族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民族地区强烈的发展要求可能导致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生态保护则构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探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
- 李皓
-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工业化城镇化
- 论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内在机制
- 2006年
- 经济组织与市场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经济组织的结构、市场的结构及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经济微观结构的主要内容。技术进步是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动力之源;社会分工和经济组织内部分工的发展及其相互影响,是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直接动力;技术、分工、交易费用、规模经济诸方面的相互作用,为经济微观结构不断演进提供了持续动力机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决定了经济微观结构演进的路径特征。
- 李皓
- 关键词:经济组织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