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勇
- 作品数:40 被引量:3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双截骨治疗青少年(足母)外翻的临床研究
- 目的 探讨跖骨颈及基底截骨治疗青少年(足母)外翻畸形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截骨治疗青少年(足母)外翻31例56足(足母)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24足,女17例32足,年龄16~22岁,平均17.5...
- 张奉琪张奇张英泽李智勇赵海涛
- 关键词:青少年(足母)外翻
- 胸锁关节的CT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了解正常胸锁关节、锁骨胸骨端和胸骨柄在CT图像上的径线长度,确定由内固定物向胸骨柄钻孔的安全角度和长度。方法对50名健康志愿者的胸锁关节进行CT扫描成像,成像角度包括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测量锁骨近端的高度与前后径、锁切迹的长度与前后径、锁切迹与胸骨的成角、胸骨柄与身体长轴的成角、胸骨柄的厚度、胸锁关节间隙大小以及锁骨间距。并确定由内固定物向胸骨柄钻孔的安全角度和长度结果左、右侧的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上胸骨柄锁切迹的长度和锁骨内侧端的长度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面上锁切迹的前后径比锁骨内侧端的前后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方重要组织中,头臂干、左右头臂静脉贴近胸骨柄的后缘,术中应以安全角度(α〉46°或β〈-49°)进钻,或将进钻深度控制在安全深度(2.38±0.61)cm以内。结论本研究明确了CT图像上正常胸锁关节的特征,并定量描述了胸骨柄与其后方重要组织的伴行关系,对胸锁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
- 王博张奇陈伟李智勇秦士吉张英泽
- 关键词:胸锁关节脱位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
- 跟骨内移截骨治疗获得性扁平足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跟骨内移截骨治疗扁平足的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取跟骨内移截骨及联合手术治疗扁平足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9~50岁(平均26.7岁)。术前均摄足侧位及跟骨轴位X线片及跟骨CT,测量第1跖距角5°~32°(平均22.3°)。均有跟腱挛缩、外移、跟骨外翻、前足旋前外展(负重位外观),有疼痛,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平均45.8分。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均二级。单纯跟骨内移截骨13例,跟骨内移截骨加跟腱延长4例,跟骨内移截骨加跟腱延长及趾长屈肌腱移位14例。[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8.8个月),内侧纵弓较手术前增加,内侧柱高度由术前(8.5±3.2)mm增至(16.3±4.1)mm(t=8.35,P≤0.001),10例疼痛消失,15例减轻,6例无明显改变。第1跖距角由术前5°~32°(平均22.3°±4.5°)降至0°~7°(平均3.2°±1.4°)(t=22.57,P≤0.001)。足外翻及外展明显改善,有效率80.6%(25?31),(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84.5分。[结论]跟骨体部截骨手术治疗可屈性平足症,能够可靠地纠正平足症的跟骨外翻畸形,部分恢复其内侧纵弓,改善足的负重和足踝部生物力学特性,术中根据情况联合其他术式提高疗效,同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张奉琪王慧娟张奇赵海涛李智勇高巍张英泽
- 关键词:扁平足足弓
- 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机械性能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全球性的医疗健康问题。医院内VTE发生与患者住院病情、手术及其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是医院内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外科手术、严重创伤、骨折尤其是下肢骨折、髋膝关节置换、脊髓损伤等与VTE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与VTE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中最高危因素[2]。
- 马新喆孙辉李智勇李升任志忠齐向北
- 关键词:骨水泥成形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依诺肝素钠机械性能
- 股骨颈骨折的CT分型与临床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临床上常用的股骨颈骨折分型方法包括Garden分型、解剖部位分型、AO分型等,这些方法都是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不能全面、科学地反应骨折特点,因此对指导临床医师治疗股骨颈骨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CT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通过CT三维重建的方法可以清楚、直观的显示骨折特点.我们以股骨颈骨折CT三维重建为基础,参考Garden等常用股骨颈骨折分型,制定了一种新的股骨颈骨折分型方法,初步应用能够提高股骨颈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质量,报告如下.
- 李智勇陈伟张奇张雪松张英泽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 股骨颈骨折X线最佳投照角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占全身骨折的6.2%。X线摄影是诊断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检查方法。然而由于X线投照角度不同以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部分移位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在常规骨盆正位和髋关节正侧位的X线摄影图像上不能清晰显示,导致股骨颈骨折诊断困难,甚至漏诊。
- 张奇陈伟张泽坤李智勇王博刘松张英泽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放射摄影术
- 经皮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如果骨折不能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导致踝关节面不平整,或因下胫腓联合分离等破坏踝关节正常的解剖对位关系,其稳定性下降,患者远期往往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除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外,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局限性距骨缺血坏死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踝关节病损,往往导致患者局部疼痛,负重及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踝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踝关节此类病损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首次提出应用空心钻和阶梯钻行微创关节融合术治疗这类病损,
- 陈伟张奇吴战坡李智勇王海立张英泽
- 关键词:关节融合术
- 胎儿股骨次级骨化中心的组织学特征
- 2006年
- 为观察软骨骺内次级骨化中心与软骨管的关系,及次级骨化中心初始形态结构。实验于2004-09/2005-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胎龄25,30,35周女性胎儿右侧股骨远、近端包括部分骨干的软骨骺标本,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制成解剖形态完整的切片,光镜观察。结果①胎龄25周的股骨远、近端均未发现组织学上的骨化中心;在软骨骺内,出现数目较多的软骨管。②胎龄30周的股骨远端,骨化中心呈现团块状成群的骨原细胞和成骨细胞,嗜碱性的类骨质填充于细胞间;骨化中心部位包含数条软骨管组织,动脉壁较薄,管腔窄小,腔内含有红细胞,其旁还可见一些壁薄不规则的管腔结构,无内容物,为静脉腔和毛细淋巴管;在骨化中心以外的地方,软骨管的管径比骨化中心内的软骨管明显粗大。③胎龄35周的股骨远端,出现已骨化的骨化中心,位置靠近干骺端,骨小梁清晰;骨化中心部位未见软骨管组织,在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骺内,软骨管的数目明显较少。④胎龄30,35周的股骨近端均未发现组织学上的骨化中心。说明胎儿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初始时其内存在软骨管,软骨管对次级骨化中心的形成起作用。
- 陈建国张英泽潘进社李智勇
- 关键词:胎儿股骨软骨骨骺组织学特征
- 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加压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治疗12例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24-56岁,平均39岁;均为高处坠落致单侧跟骨Sande-IV型骨折。采用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进行加压内固定。术后48h即进行主动功能锻炼,4周逐渐负重活动磨造距下关节面。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足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损伤后6-11d,平均7.6d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为56-93min,平均78min。术后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外形及后足的力线轴基本得到恢复,Btihler角由术前19.6°±1.9°恢复至术后24.5°±3.7°。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87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7例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移位〈3mm,其余5例移位〉3mm。1例术后发生伤口浅表感染,经延期换药后伤口愈合。末次随访时,2km徒步行走后,2例存在轻度疼痛,1例存在中度疼痛,余均无疼痛。AOFAS评分为65-04分,平均82分;其中优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9/12)。结论应用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加压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术后效果优良。
- 王海立王娟李旭张弢李智勇朱炼吴站坡张英泽
-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器
-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选择的量化标准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自从1931年Smith[1]用内固定方法治疗第1例股骨颈骨折以来,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已成为经典方法.但是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2%和33%[2].虽然手术方法不断改进,但这两种并发症发病率未见明显降低,股骨颈骨折仍然是骨科医师面对的难题,被称为"尚未解决的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近年来假体材料不断改进,手术技巧不断提高,但是与内固定手术相比,置换手术创伤较大,高龄患者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仍有较大的手术风险.
- 李智勇陈伟王海立李明吴希瑞彭阿钦王鹏程张英泽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评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