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民
- 作品数:38 被引量:67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建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
-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源作用及其评价是多年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谈判争论的焦点问题。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这一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为了揭示中国中长期时间内的林业碳汇潜力,为我国未来的林业谈判提供...
- 李惠民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造林规划气候变化
- 文献传递
- 中国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及机制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地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地方政府在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采取了大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为。分析这些措施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深层的制度机制,对于进一步研究制定气候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为进行了梳理,然后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一个MPC-IC模型分析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号召,政治升迁动机和经济利益是促使地方政府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的主要因素。其他要素,包括实际气候变化影响、能力和认识、远见和领导力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大多省份中只属于次要因素。由此得到一些政策启示:气候变化作为地方政府的首要问题,能够和应该进一步被内化;在后京都议定书提案中应该将CDM或其他类型的市场机制作为关键因素;需要加强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中央政府仍将在指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地区和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应对气候变化。
- 张焕波马丽李惠民齐晔
-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方政府气候政策
-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被引量:67
- 2008年
-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在考虑隐含能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都按我国的能耗效率对进出口进行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我国的能源进出口基本持平.其中1999-2005年是一个微弱的能源净进口国,而1997。1998和2006年却是能源净出口国;按照日本的能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则是一个更大的能源净出口国,每年能源净出口量在10000-50000万t标煤之间,其中1997-2002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量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之后该数字迅速增长,2006年更高达18.8%。可见我国进口的能源(包括进口产品中的隐含能)又以出口产品的形式输出到了国外。从能源净消费的角度看我国并没有多消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产品进口增加较快,但我国快速增长的净出口使这些能源又“隐含”在产品中离开了中国。
- 齐晔李惠民徐明
-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投入产出法
-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文献比较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动对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尽管出现了大量的针对中国贸易中隐含碳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数据及方法的不同,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本文对现有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研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但在隐含碳的具体数量上差异巨大。定性来看,中国是一个隐含碳净出口国,净出口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定量来看,1997-2007年,中国隐含碳出口量从3.1-8.8亿t增长到17.2-30.2亿t二氧化碳;隐含碳进口量从1.0-7.0亿t增长到5.8-16.5亿t二氧化碳;隐含碳净出口量从1.8-7.3亿t增长到11.4-22.6亿t二氧化碳;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国内总排放量的比重由5%-20%增长到17%-30%。贸易中隐含碳核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核算方法产生的不确定性、数据融合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原始数据引入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结果相对稳定,可重复性较高;从数据精度和数据可获得性方面考虑,40个左右的部门分类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把中国划分为多个区域研究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在理论上更加可靠。国家气候变化对外谈判和国内减排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对碳排放进行精确管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隐含碳核算的不确定性研究,逐步提高隐含碳核算的精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气候变化政策。
- 李惠民冯潇雅马文林
- 关键词:国际贸易投入产出法不确定性
- 突发事件背景下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被引量:5
- 2020年
- 疫情突发事件为在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在线教育必须具备师生互动功能。本文基于作者实践,提出了一套突出师生互动功能的在线教学模式。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分为学生自学、直播授课、课后答疑三个环节。直播授课中又包含视频直播、分享屏幕、在线答题、互动交流、留言和聊天等互动模式。通过互动式课程设计,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李惠民
-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突发事件在线教学
- 国际遗产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2
- 2022年
- 气候变化对遗产领域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提高遗产韧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开展了遗产领域气候适应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本文梳理了国际遗产组织及不同国家遗产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总结了遗产领域适应行动的核心循环及关键支撑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遗产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总体来看,国际遗产适应气候变化包括监测与评估、适应战略、适应行动3个核心循环;为支撑适应行动的开展,还包括传统与现代技术、多方参与、部门和领域协同3个支撑机制。我国遗产气候适应行动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适应政策缺位、政策制定与实施支撑机制不足等挑战。应尽快将遗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上日程,加快构建遗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设计、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支撑能力建设,促进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贡献遗产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 王夕默李惠民王宇飞
- 关键词:遗产气候变化
- 中国2050年碳排放情景比较被引量:10
- 2011年
- 从方法论、情景设置、宏观参数、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6个中国碳排放情景研究进行了比较。在维持现有政策框架的基准情景下,尽管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中国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显著增长,排放量为119亿~162亿t。通过一定的低碳发展政策,在比较情景下,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更加明显,2050年碳排放量显著下降,排放量为43亿~95亿t。
- 李惠民齐晔
- 关键词:碳排放气候变化
- 中国气候变化对策中的贸易隐含碳问题研究
- 贸易不仅是物质的交换,也是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交换。从1994年汇率改革开始,中国的贸易额一直保持飞速的增长态势,外贸总额由1994年的236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7亿美元,贸易顺差由1994年的53亿美元上升到...
- 李惠民
-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贸易
- “十二五”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政手段评估被引量:7
- 2020年
-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中,目标责任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行政手段具有核心地位。充分认识其作用机制,阐述其优势与不足,对于中国碳减排政策的优化设计意义深远。本文遵循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原则和方法,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为基础,评估了这两项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目标责任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行政手段具有高度的有效性。这些行政手段顺应了中国的各项体制机制,确保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制通过明确地方政府作为节能降碳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改变了原有的官员激励体系,强化了政府对既有政策的执行,还促进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各项节能降碳制度的形成。淘汰落后产能以目标责任考核为基础,结合各种激励政策,在节能降碳、化解产能过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应。尽管行政手段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非常有效,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传递机制难以真正内化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工作的自发性力量。此外,由于节能降碳目标的层层分解,县级及以下政府承担了与其行政管理权限并不匹配的责任。在压力体制下,过剩产能的市场退出障碍和地方政府、企业产能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未来应结合行政和市场手段的优缺点,综合施策,促进温室气体减排长效机制的形成。
- 赵小凡李惠民马欣
- 关键词:气候变化行政手段
- 北京市碳排放达峰路径及政策启示被引量:35
- 2020年
- 2020-2030年,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实现碳排放峰值的重要时期。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北京市1995-2016年能源燃烧相关的CO2排放,总结了其达峰路径,分析了达峰过程中的各类驱动因素及其政策经验,提出经济转型是碳排放达峰的基本条件,政策执行机制是碳排放达峰的根本保障,消费行为引导对碳排放达峰有重要作用。
- 李惠民张西张哲瑜王宇飞
- 关键词:减排政策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