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 作品数:3 被引量:9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子宫壁及子宫系膜微循环的观察方法
- 2014年
- 目的 建立大鼠子宫壁及子宫系膜微循环的观察方法.方法 30只SD雌性大鼠,给予体积分数2%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30 mg/kg体质量)麻醉.常规消毒腹部,大鼠仰卧位固定,两侧下肢尽量外展.于腹部正中线外约0.5 cm处做一纵行长约1.5 ~2 cm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拉出一侧子宫及其韧带,置于透明有机玻璃槽的微循环恒温箱中(水控温度37.5℃),固定摊平在箱内有机玻璃小台柱(直径约为20 mm,高度约15 mm)上,用37℃的林格氏液湿润子宫表面及其韧带,用冷光源为外射光,观察子宫壁及子宫系膜微循环,固定视野内观察微血管各参数值.随机选取15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缩宫素2 IU,30 min后观察子宫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子宫系膜的微动脉管径约为8~ 15 μm,微静脉管径约为25 ~ 45 μm;大鼠子宫壁微动脉管径约为6~ 12 μm,微静脉管径约为15 ~ 30 μm.注射缩宫素后,子宫系膜和子宫壁的微动脉血管管径分别收缩了38.24%和25.14%,和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结论 大鼠子宫系膜的微血管解剖位置明显,分离操作方便,其微循环动静脉血管清晰,血流丰富,有利于进行动物及人类疾病的防治和药物研究.
- 刘剑刚张蕾李婕张大武
- 关键词:子宫子宫壁微循环
- 川芎提取物的分离及其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理作用被引量:25
- 2019年
- 目的评价采用大孔树脂方法分离的10种川芎组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后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因子的药理作用。方法川芎饮片采用水提取后醇沉方法,分别采用大孔树脂分离和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得到10种不同的川芎组分。清洁级Wistar大鼠,♀♂各半,采用(按0.009 mL·g-1体质量腹腔注射4%水合氯醛麻醉)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I/R模型。于结扎成功后(心电图显示)10 min时大鼠股静脉分别注射实验用药,川芎组分给药剂量为20mg·kg^-1;阳性对照组给予川芎嗪(盐酸四甲基吡嗪二水化合物),给药剂量为20 m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组10只。于缺血4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取血,测定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湿重和干重,全血分离后放射免疫测定血浆内皮素-1含量,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比浊法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组分②、③、⑤号组对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血管内皮因子和血小板聚集的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内皮素-1水平明显上升(P<0.01),NO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川芎组分⑤、⑥、⑧和⑩号组对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具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或P<0.01),对大鼠NO水平具有显著升高作用(P<0.05或P<0.01);川芎组分①至⑩号组均有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P<0.01)。结论通过HPLC和高速逆流色谱仪建立的川芎全组分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分离的川芎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具有差异性且作用靶点不同,具有开发新产品的药效特征和研究的示范性。
- 刘剑刚张大武刘雨杨丰加涛李婕史大卓梁鑫淼
- 关键词:川芎提取物川芎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高速逆流色谱中药指纹图谱
- 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0
- 2011年
- 目的:将丹参、红花实现高效及高通量的组分分离与表征,观察其水溶性有效组分及其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A)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0 min后,剪开丝线,再灌注120 min,建立实验性心肌I/R损伤模型。结扎冠A10 min后股静脉给药。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只穿刺不结扎),模型组,丹红注射液组(原儿茶醛质量浓度0.05 g.L-1,给药量1.80 g.kg-1),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组(丹酚酸B质量浓度49 g.L-1,给药量30.68 g.kg-1),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质量浓度31.76 g.L-1,给药量17.87 g.kg-1),丹参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配伍组(给药量24.28,48.55 g.kg-1),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同等药量。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10只。测定大鼠梗死(MI)面积大小,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的变化,观察药物对心肌损伤后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清cTnT和CK-MB水平均有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其配伍低、高剂量组均能减少大鼠MI面积,降低血清CK-MB活性和cTnT水平。丹参水溶性组分能显著升高6-keto-PGF1α含量(P<0.01)和降低TXB2含量(P<0.01),并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红花水溶性组分对TXB2水平降低幅度最大(P<0.01),丹参红花组分配伍后作用加强,部分指标改善幅度优于丹红注射液。结论: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对I/R损伤后的指标改善方面侧重面有所不同,配伍后在降低MI面积,抑制CK-MB漏出和升高6-keto-PGF1α水平方面作用加强,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对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 刘剑刚张大武李婕丰加涛杨小平史大卓梁鑫淼
- 关键词:心肌缺血丹参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