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的现状被引量:1
- 1996年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的现状株洲市一医院张选均,朱宜人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病因、病理、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纪元。业已公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消化性溃...
- 张选均朱宜人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病
- 非特异性食管动力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食管动力障碍(NEMD)常见的临床类型,各类型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对食管测压检出的52例NEMD患者分别进行胃镜、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埃索美拉唑(耐信)治疗试验。结果NEMD主要类型有非传导性收缩43例、低幅性收缩39例、LES不松弛或松弛不全致LES残余压增高31例,多峰收缩9例。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证实17例(32.7%)伴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伴有反流者多为不伴LES松弛功能障碍者,而LES松弛障碍者反流不明显,耐信治疗试验进一步证实了pH和胆汁监测的结果。结论NEMD部分与GERD相关,但更多可能为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
- 陈维顺罗虹雨张选均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PH监测食管测压埃索美拉唑
- 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咽异感症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评估胃食管反流在咽异感症病因学及临床表现中的作用。方法按罗马Ⅱ标准,对26例咽异感症患者进行食管内24 h动态pH和胆汁监测,然后进行7 d的埃索美拉唑(耐信)试验治疗,并选择26例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发生病理性反流者咽异感症8例(30.8%),对照组17例(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索美拉唑治疗后咽异感症7例症状消失,10例症状减轻,有效率65.4%。对照组13例症状消失,9例症状减轻,有效率8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咽异感症患者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用抑酸治疗有效,提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可能是咽异感症的病因之一。
- 陈维顺罗虹雨张选均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周婷
- 关键词:咽异感症胃食管反流
- 过期四环素急性中毒患者2年随访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追踪过期四环素中毒患者的预后,探讨过期四环素对人体的长期影响。方法对2001年本地区发生的60例过期四环素中毒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临床复查、司法鉴定。结果1年后26例(43,3%)患者仍有临床表现,其中11例为神经衰弱表现,6例为继发性脑损害表现(致残)、4例为上腹部症状,5例为原有伴随病加重。2年后随访5例有神经衰弱表现,6例继发性脑损害无变化。结论过期四环素临床预后不良,继发性脑损害、神经-肌肉损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 易新民陈维顺陈崇伟张选均朱宜人钟燎原
- 关键词:中毒预后
- 78例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的体会被引量:3
- 1991年
- 胆总管下段病变病因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常有不典型病例,对其诊断与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本院于1986年~1990年经逆行胰胆管造影(下称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下称PTC)及手术确诊共78例,现就其鉴别诊断要点及易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22~70岁,其中22~30岁11人;31~40岁24人;41~50岁15例;51~60岁16人;61~70岁12例。病例中单纯以黄疸原因待查者18例,腹痛待查25例,发热待查9例,腹痛伴发热6例,黄疸伴腹痛5例,发热伴黄疸12例,发热黄疸腹痛均伴存3例。根据其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一般实验室检查和B超考虑胆道疾病25例,慢性肝炎17例,消化性溃疡18例,沙门氏菌感染11例,慢性胰腺炎6例,胃肠神经宫能症1例。经ERCP,PTC及手术后确诊为胆总管下段结石44例。
- 朱宜人张选均
- 关键词:胆总管病变
- 药物对^(14)C-尿素呼吸试验结果的影响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观察药物对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的影响,为用药者选择合适的14C-UBT检查时间提供依据,以提高该试验准确性。方法对202例消化内科门诊病人进行14C-UBT,观察组(142例)检查前1月内曾有药物应用史,对照组(60例)检查前1月内未用任何药物。结果观察组HP阳性者59例,阳性率41.9%。对照组HP阳性者34例(5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7天用药者HP阳性率(32.1%)显著低于8~30天用药者(52.7%)(P<0.001),而8~30天的3个时段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种药物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4C-UBT主要反映胃内HP的尿素酶活性,抑酸剂、铋剂、抗生素均能影响尿素酶活性而干扰14C-UBT结果,但其影响主要在检查前7天内,因此,建议7天内有上述用药史者不宜行14C-UBT。
- 陈维顺张选均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 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胃镜检出的258例青年人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临床分析,其中76例进行了24h动态胃内pH和胆汁反流的监测(Bilitec2000),另选相匹配的18例非反流性胃炎进行pH及胆汁反流监测的对照。结果所有患者除有上腹痛外,多有上腹饱胀、烧心、呃逆、反酸、呕吐等胃肠动力障碍表现,其中伴消瘦者116例(44.9%),胃镜多为急性胃粘膜炎症表现,缺乏典型内镜特征,24h动态胃内pH和胆汁反流的监测(Bilitec2000)与对照组比较在反流时间百分比、最长反流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这种反流的增加与胃内pH>4时间无相关性。结论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可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其临床及内镜缺乏特征性表现,24h动态胃内胆汁反流的监测(Bilitec2000)是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 陈维顺罗虹雨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张选均
-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原发性青年人
- 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理特征分析40例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40例青年人原发性BRG为观察组,均经临床、内镜及胃内24h胆汁监测确诊;取同期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取胃窦和胃体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浸润较轻,0-2级占87.5%,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者多伴Hpylori感染,胃小凹延长者占22.5%、毛细血管扩张和间质水肿均为40.0%(肠化生12.5%,黏膜萎缩20.0%),Hpylori感染者22.5%(除肠化生及Hpylori感染外),其他黏膜病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胃窦病变重于胃体.结论:青年人原发性BRG具有化学性胃炎的部分特征,而且有向黏膜萎缩与肠化生转变的趋势.
- 陈维顺罗虹雨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张选均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青年人病理内镜PH监测
- 青年人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相关因素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反流特点,反流与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常规胃镜检查,24h动态胃内pH和胆汁反流监测,HE染色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改良Giemsa染色行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胃镜与胃黏膜组织检查多为正常黏膜或轻度浅表性炎症,仅2名胃镜下有胆汁反流,6名Hpylori阳性.未见溃疡、糜烂、萎缩及肠化生.胆红素监测均有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胃反流,abs>0.14的时间百分比为12.5%±8.8%,短时间反流频率62.8±36.0次、长时间反流频率5.9±3.8次、最长反流时间53.5.0±50.3min,其中立位反流时间显著性长于卧位(P=0.017).胃内pH>4的时间百分比为13.91%±10.1%,与胃内abs>0.14的时间百分比比较无相关性.结论:正常生理条件下均存在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不同个体、不同体位其反流程度不一,但这种反流不引起胃黏膜的病理性改变,也不引起胃内pH的变化.
- 陈维顺罗虹雨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张选均
- 关键词:十二指肠胃反流青年人胆汁
- 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体重指数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青年患者体重减轻的相关因素。方法40例原发性BRG青年患者为观察组,20例青年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行胃镜检查、体重指数测定、24h胃内pH和胆汁反流监测。观察组还记录临床症状,然后分别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体重指数为19.41±2.31,对照组为20.97±2.0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观察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1级9例,2级5例,3级1例;对照组1级1例,无2、3级者。胃内胆红素abs>0.14的时间百分比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r=-0.304,P=0.018),与症状程度呈正相关(F=23.54,P=0.001)。结论原发性BRG可引起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其机制可能与BRG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关。
- 陈维顺罗虹雨朱宜人钟燎原周红兵张选均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胃反流体重指数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