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雄
- 作品数:139 被引量:1,49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现状及保护对策被引量:3
- 2021年
- 在2008年出版的重庆五里坡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考查报告的基础上,于2019年和2020年对该保护区进行了植物多样性复查,根据2021年9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15号文件,经过统计,该保护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5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2种。对该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和保护区国家保护植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植物的保护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周火明曾立雄周厚林张克太颜魏卢凤云杨阳万文龙夏焰庄友云
- 关键词:国家保护植物
- 三峡库区2类典型森林5种土壤酶季节动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被引量:14
- 2014年
- 以三峡库区2类典型的森林类型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与不同季节酶活性,以揭示土壤酶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酶活性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1月),除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夏季(7月)外,其余4种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秋季(10月)。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从夏季到冬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季节变化则呈现从春季到秋季持续升高再降低的动态规律。除多酚氧化酶外,其余4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范艳春王鹏程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雷静品
- 关键词: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酶土壤养分
- 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土壤碳动态影响
- 雷蕾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
-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微生物群落结构营林措施
- 脆弱生态环境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秭归县案例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探究“两山”理念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以中部脆弱生态环境地区——秭归县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县生态产品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实地调研,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准备阶段包括生态恢复系统化与恢复生态产业化,体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过渡,为价值实现阶段提供必要物质资源及产业基础。价值实现阶段包括产业生态化与生态景观化,体现“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为提升阶段提供良好生态基础;价值提升阶段包括景观产业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体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进一步转化,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此,从政策保障与科技创新两方面提出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借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陈明叶刘玉峰周高峪马德举曾立雄肖文发刘建泽
- 关键词:生态产品扎根理论
-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产力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亚热带地区东南至西北8个研究点马尾松人工林0~20 cm矿质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利用回归分析法探索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法和冗余分析法分析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林分特征(年龄、密度和胸径)和土壤性质(pH值与黏粒含量)对其纬度变化的影响,采用方差分解法分析气候、林分和土壤因子对其纬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02、1.22、0.35 g·kg^(-1),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4.18、47.01、3.59;(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纬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全磷含量无明显的纬度变化;(3)土壤碳氮比随纬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碳磷比和氮磷比却显著下降(P<0.01);(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胸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胸径、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林分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5);(5)气候因子、林分特征和土壤性质总体上解释了63.8%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相对贡献率表现为气候因子(46.3%)>林分特征(43.3%)>土壤性质(35.5%)。[结论]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变化,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胸径、土壤pH值、土壤黏粒含量是其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单独效应。
- 简尊吉倪妍妍徐瑾曾立雄雷蕾雷蕾朱建华
- 关键词:纬度梯度人工林马尾松
- 新时代林草科技资源科普化推进对策探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科普工作的题中之义。文中结合林草事业的基本特征及其时代使命,简析林草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时代特征;围绕林草科技体系,从林草科技队伍、科研设施、科技成果、科研项目,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方面,分析林草科技资源科普化所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林草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措施:统筹构建林草科技资源科普化体系、加强科普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促进和激励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化、推动科技成果推广的科普化过程、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管理、鼓励特色林草科技资源科普研创和科普产业化,以及重视国际性林草科技资源的科普化。
- 史文石史胜青曾立雄
- 关键词:科技资源
- 基于样地调查和森林资源数据的森林稳定性评价——以秭归县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森林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是制定森林经营和管理方案的基础。本研究采用Delphi法从演替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等5个方面筛选出16个指标构成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秭归县9类不同森林类型157个样地调查数据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区域森林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建立的森林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反映林分稳定性状态,值得推广;②秭归县有面积超过2/3的森林综合稳定性指数在0.4以上,仅约10%森林的综合稳定性指数低于0.3;③在各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平均稳定性指数最高,达到0.558,其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阔叶纯林、其他针叶纯林、经济林、柏木林,其综合稳定性分别为0.545,0.510,0.473,0.427,0.403,0.341,0.324,0.307。
- 王鹏程黄志霖雷静品曾立雄唐万鹏潘磊史玉虎
- 关键词:防护林群落稳定性指标体系森林资源数据
- 马尾松林土壤呼吸组分对不同营林措施的响应被引量:29
- 2016年
- 针对不同营林措施(对照、除灌、采伐1(15%)、采伐2(70%)后的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采用LI-8100对其土壤呼吸组分的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湿度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分析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不同。1)观测期内,各营林措施下凋落物层呼吸速率差异并不显著,对照、除灌、采伐1、采伐2的根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1.00、0.83、0.86、1.11μmolCO_2m^(-2)s^(-1);采伐处理下矿质土壤呼吸显著高于对照和除灌(P<0.05);2)与对照相比,营林措施并未显著改变凋落物呼吸对于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18.78%-23.70%),但降低了根呼吸的贡献率,其中以采伐1最为显著(P<0.05);除灌的矿质土壤呼吸贡献率(37.00%)与对照(38.32%)相近,而采伐1(45.63%)和采伐2(43.07%)均显著增加了矿质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矿质土壤呼吸的变化是造成采伐措施下土壤呼吸变化的主要土壤呼吸组分;3)营林后仅采伐2措施下土壤温湿度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温湿度双因子模型较单因子模型能更好的解释土壤呼吸组分变化,但仅能解释其部分变化(4.6%-59.3%),仍需对营林后其他相关因子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
- 雷蕾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谭本旺
- 关键词:营林措施根系呼吸
- 光叶苕子覆盖对土壤团聚体不同来源碳积累的影响
- 2025年
- 微生物源碳和植物源碳的积累共同决定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为探究绿肥覆盖下土壤团聚体不同来源有机碳的积累特征及其相对贡献,本研究在柑橘园中设置野外定位控制试验,以清耕处理为对照,分析光叶苕子覆盖对土壤大团聚体(2~8 mm)、小团聚体(0.25~2 mm)以及微团聚体(<0.25 mm)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影响,量化了不同来源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的贡献,明确了不同来源有机碳积累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光叶苕子覆盖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以及二者对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的贡献,其中,微团聚体真菌残体碳、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76.7%、70.2%;光叶苕子覆盖还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真菌残体碳与细菌残体碳的比值,且比值的变化范围为4.58~4.66,说明真菌残体碳含量较高,主导了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2)光叶苕子覆盖降低了大团聚体的总木质素酚含量及其对总有机碳的贡献,但显著增加了微团聚体总木质素酚含量,而对微团聚体总木质素酚对总有机碳的贡献无显著影响。3)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微生物残体碳的重要影响因素,亮氨酸氨基肽酶和交换性钙离子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微生物残体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是提高微团聚体总木质素酚对总有机碳贡献的重要因子。综上所述,光叶苕子覆盖下真菌残体碳主导了土壤团聚体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大团聚体中植物源碳可能转化为微生物源碳储存在土壤中,微生物源碳将主导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 张萌程瑞梅沈雅飞陈天李璟曾立雄雷蕾雷蕾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流域水土流失的控制效应,选择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茶园、柑橘园、板栗林),以坡耕地为对照,观测和分析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径流泥沙输出情况,结果表明:茶园、板栗林、柑橘园与坡耕地比较,年径流输出量平均减少了17.92%,大小关系为板栗林(110.71 m^3/hm^2)<柑橘园(164.16 m3/hm^2)<茶园(171.74 m3/hm^2)<坡耕地(181.38 m3/hm^2),板栗林径流量显著小于其他三种模式;年泥沙输出量大小关系同样为板栗林(141.92 kg/hm^2)<柑橘园(343.78 kg/hm^2)<茶园(394.79 kg/hm^2)<坡耕地(1 210.77 kg/hm^2),退耕模式相对于坡耕地泥沙输出量显著减少,平均减少了75.76%;退耕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很大改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容重降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增加,有利于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说明退耕还林后新形成的林地和园地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土效益,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控制和土壤改良作用明显。
- 吴东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宋文梅
- 关键词: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径流泥沙三峡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