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绮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6篇结直肠
  • 6篇结直肠癌
  • 6篇肠癌
  • 4篇预后
  • 4篇晚期
  • 3篇单抗
  • 3篇尿嘧啶
  • 3篇转移性结直肠...
  • 3篇嘧啶
  • 3篇晚期结直肠癌
  • 3篇胃癌
  • 3篇化疗
  • 3篇氟尿嘧啶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13篇佛山市第一人...

作者

  • 13篇徐绮华
  • 10篇林秀强
  • 9篇王巍
  • 9篇胡斌
  • 8篇招丽蓉
  • 7篇林奔
  • 4篇赵莹
  • 4篇冯芬
  • 3篇邓燕明
  • 3篇陈永昌
  • 2篇林耀东
  • 2篇伍婧
  • 2篇庞丹梅
  • 1篇蓝晓珊
  • 1篇冯卫能
  • 1篇冼海兵
  • 1篇梁剑苗
  • 1篇张华
  • 1篇陈泽程

传媒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第五届中国肿...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皮肤CD30+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三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原发皮肤CDE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皮肤结节活组织检查确诊的2例原发皮肤间变大T细胞淋巴瘤和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给予MTX15mg/d,1次/周,持续口服,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维持剂量,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2例患者达完全缓解(CR),1例达部分缓解(PR);MTX起效迅速,2周内出现明显疗效,2个月内达到最佳疗效。达CR的2例患者,分别随访8个月和21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除1例患者出现Ⅱ度白细胞减少外,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MTX口服治疗CLPD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轻微。
赵莹王巍胡斌林秀强徐绮华招丽蓉
关键词:皮肤淋巴瘤甲氨蝶呤CD30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副反应的关系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111例接受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疗效的关系. 方法:对111人结直肠癌患者,进行UGT1A1*28基因多态性检测,分...
王巍陈永昌冯芬招丽蓉胡斌林秀强徐绮华林奔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化学疗法伊立替康基因多态性
还原型谷胱甘肽用于预防和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预防和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方法:将78例肠癌术后和胃癌术后准备进行FOLFOX4或mFOLFOX6方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GSH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GSH组在奥沙利铂化疗每周期同时给予GSH 1.8 g/d,1次/d,加入生理盐水100 mL,共3 d(化疗前1 d、当日和第2天)。对照组在化疗每周期同时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共3 d(化疗前1 d、当日和第2天)。在治疗前、化疗4个周期后、化疗8个周期后及化疗12个周期后分别记录临床感觉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并记录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级别。有神经毒性症状的患者随访1年,每3个月复查1次临床感觉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化疗4个周期、化疗8个周期后GSH组与对照组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12个周期化疗后GSH组3级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15%,4级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0,对照组3级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39.5%,4级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为5.3%,3~4级神经毒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GSH组>2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0,1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7.5%(3例);对照组>2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0,1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为23.7%(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时使用GSH可以预防和减少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
庞丹梅邓燕明蓝晓珊冯卫能梁剑苗徐绮华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
Xelox与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药物经济学比较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比较Xelox与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毒副作用及药物经济学指标,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初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两组进行姑息化疗:Xelox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3周方案)和mFOLFOX-6组(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2周方案),密切随访,统计疗效、毒性及药物经济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4例患者完成既定治疗方案,其中Xelox组有效率47.4%,mFOLFOX-6组有效率52.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FOLFOX-6组粒细胞减少和神经毒性发生率较高,Xelox组腹泻和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相似;Xelox组平均住院7.3次、住院55.0d,显著低于mFOLFOX-6组的9.3次和88.3d(P<0.05)。但Xelox组药品所占费用比例65.6%,高于mFOLFOX-6组的50.2%(P<0.05)。结论:两个方案的疗效相似,毒性不同。与mFOLFOX-6方案相比,Xelox方案住院总费用与之相似,药品费用比例较高,但住院次数少,住院天数较短,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化疗方案。
王巍林秀强胡斌赵莹徐绮华林奔招丽蓉
关键词:结直肠癌卡培他滨氟尿嘧啶药物经济学
mFOLFOX6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观察mFOLFOX6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29例入mFOLFOX6组,用奥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四氢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氟尿嘧啶0.4g/m2,静脉推注(四氢叶酸钙之后用);氟尿嘧啶2.4g/m2,持续静脉灌注(经化疗泵灌注)46小时。每2周重复1次,2次为1个疗程。同期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26例入PF组,用顺铂2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四氢叶酸钙300mg/m2,静脉滴注(2h),第1~5天;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四氢叶酸钙之后用),第1~5天;每3周重复1次,为1个疗程。结果mFOLFOX6组和PF组的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分别为8.5个月和6.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和67%,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和29%,无显著性差异,P>0.05。mFOLFOX6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F组,P<0.05。mFOLFOX6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高于PF组,P<0.05,但多数为Ⅰ~Ⅱ度。结论mFOLFOX6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疾病无进展时间优于旧方案,毒性反应轻,胃癌术后患者容易接受。
庞丹梅邓燕明林耀东徐绮华
关键词: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
血清VEGF水平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FOLFOX-6)方案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贝伐珠单抗5 mg/kg治疗,d1,两组均进行4个化疗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并分析血清VEGF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效率(RR)为52.50%(21/40),高于对照组的30.00%(12/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VEGF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秩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VEGF下降幅度与治疗疗效呈显著正相关(r=0.683,P=0.000)。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疗效更佳。
冯芬胡斌招丽蓉徐绮华林秀强林奔王巍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化疗
VEGF的SNP状态预测贝伐株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长期疗效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检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VEGF的SN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均接受过标准的化疗,其中20例加用了贝伐珠单抗,应用Mass ARRAY方法,成功进行9个VEGF的SNP的检测,包括-2578C>A、-460T>C、-1455T>C、-1154G>A、-634G>C、-398G>A、-497T>C、-2455>-T、-936C>T。结果 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联合靶向治疗组的总生存期优于单用化疗组(P=0.01),VEGF各SNP变异率与NDBI数据库相似,-1455T>C变异率极低,无临床价值;-2578C>A和-460C>T变异具有较高一致性;入组患者中SNP-497TT纯合子患者总生存期劣于其他患者(P=0.02);应用贝伐株单抗患者,SNP-497 3种基因型总生存期均有明显差异(P=0.01),SNP-398AA纯合变异者总生存期优于其他患者(P=0.02)SNP—2455 CC纯合子者总生存期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在转移性结直肠癌,外周血VEGF的SNP状态与贝伐珠单抗以及化疗的长期疗效可能相关,需要进一步增加病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招丽蓉王巍伍婧胡斌林秀强徐绮华林奔冯芬陈永昌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预后关系
2016年
目的检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讨VEGF的SN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化疗前的外周血样本,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方案化疗,其中20例加用了贝伐珠单抗。应用质谱分析法,进行3个VEGF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包括-2578C>A、-460T>C和-1455T>C。结果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16.0月;联合贝伐株单抗组的中位OS为34.0月优于单用化疗组的中位OS为12.7月(P=0.004);VEGF各SNP变异率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数据相似,-2578C>A和-460C>T变异具有较高一致性,60例患者中59例在纯合、杂合变异及纯合变异3个方面完全一致(P=0.76);-2578C>A和-460C>T不同变异的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联合贝伐珠单抗组患者中,-2578C>A和-460T>C的纯合子变异者仍然存活,杂合子变异者3年生存率仅28.6%。结论外周血VEGF启动子部分位点的SNP状态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长期疗效可能相关。
王巍伍婧招丽蓉胡斌林秀强徐绮华林奔冯芬陈永昌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
Xelox与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和药物经济学比较
目的:前瞻性比较Xelox与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毒副作用及药物经济学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选择参考.方法:初治的晚期结直肠癌,分两组进行姑息化疗:Xelox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3周方案)和m...
王巍林秀强胡斌赵莹徐绮华林奔招丽蓉
关键词:结直肠癌卡培他滨5-氟尿嘧啶药物经济学
胸苷激酶1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胸苷激酶1(TK1)在诊断胃癌及评估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以及胃溃疡(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组)、胃息肉(胃息肉组)各20例患者的血清TK1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血清TK1对胃癌的诊断效能;检测胃癌组织及良性胃病变组织中TK1阳性表达情况,分析胃癌患者临床特征与胃癌组织内TK1阳性表达间的关系;绘制5 a生存曲线,分析胃癌组织内TK1阳性与阴性表达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胃癌组患者的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血清TK1超过95.59μg/L时诊断胃癌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50,95%CI为0.658~0.84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70.0%。胃癌组织内的TK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胃病变组织(P<0.05);胃癌组织内TK1阳性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及肿瘤直径有关(P<0.05);TK1阳性表达者的5 a无瘤生存期低于阴性组,两组5 a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1与胃癌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在诊断胃癌及评估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徐绮华林秀强胡斌
关键词:胸苷激酶1胃癌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