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连清

作品数:41 被引量:28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4篇实证
  • 14篇实证分析
  • 12篇投入产出表
  • 12篇区域间
  • 12篇区域间投入产...
  • 12篇产出表
  • 9篇经济增长
  • 6篇体育
  • 6篇劳动力
  • 5篇体育产业
  • 4篇农村
  • 4篇劳动力转移
  • 4篇国债
  • 3篇体育产业结构
  • 3篇货币
  • 3篇货币政策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剩余劳动力
  • 2篇农村劳动力
  • 2篇农村劳动力转...

机构

  • 35篇华南师范大学
  • 6篇暨南大学
  • 6篇赣南师范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银行

作者

  • 39篇彭连清
  • 6篇林玲
  • 4篇詹向阳
  • 2篇邱隆敏
  • 2篇吴超林
  • 1篇周文良
  • 1篇陈俊青
  • 1篇吴英杰
  • 1篇米运生
  • 1篇周浩
  • 1篇张勇

传媒

  • 2篇兰州学刊
  • 2篇农村经济
  • 2篇浙江体育科学
  • 2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商业研究
  • 1篇改革与开放
  • 1篇金融经济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经济纵横
  • 1篇经济论坛
  • 1篇经济师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经济经纬
  • 1篇企业经济
  • 1篇西北人口
  • 1篇贵州财经学院...
  • 1篇农业经济
  • 1篇资本市场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09
  • 17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和产业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07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范围表现为省内就近转移和跨省异地转移并存,并更多倾向于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尤其是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数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
彭连清詹向阳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被引量:3
2002年
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出发 ,对人力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
彭连清吴英杰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产业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被引量:24
2007年
本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
彭连清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以珠三角为例被引量:29
2007年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先后经历了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以本省农村劳动力为主和以外省农村劳动力为主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劳动力的持续集聚,珠三角地区产业重型化和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向。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由大规模异地转移向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转变。
彭连清詹向阳
关键词:珠三角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模式
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首先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然后,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弱;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其溢出效应大部分为内部相互吸收;中部区域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较紧密,获得的溢出效应最大;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经济联系弱,对沿海地区产品依赖大,外溢较大,受溢很小;东北区域则相对封闭,外溢和受溢效应都很小。
彭连清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
试析我国国债政策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连接效应被引量:2
2004年
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 ,其能使两大政策工具共同发挥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 ,最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在国债发行和流通中要相互协调 ,产生连接效应 ,扩大国债增发空间。加强国债市场建设 ,加大央行对国债市场的参与程度 。
彭连清邱隆敏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
2001年
如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的地位相当突出 ,这种格局妨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深层次看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源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及不充足的资金投入。文章认为要破除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
何秀中彭连清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被引量:15
2008年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首先测算了我国8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然后,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弱;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其溢出效应大部分为内部相互吸收;中部区域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较紧密,获得的溢出效应最大;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经济联系弱,对沿海地区产品依赖大,外溢较大,受溢很小;东北区域则相对封闭,外溢和受溢效应都很小。
彭连清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
关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作者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又是对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这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彭连清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彭连清詹向阳
关键词:产业发展环境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