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晓东

作品数:33 被引量:165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抗体
  • 8篇关节炎
  • 7篇类风湿
  • 7篇类风湿关节炎
  • 7篇风湿
  • 7篇风湿关节炎
  • 6篇蛋白
  • 4篇蛋白抗体
  • 4篇细胞
  • 4篇联蛋白
  • 4篇免疫
  • 4篇膜联蛋白
  • 4篇膜联蛋白A2
  • 4篇内皮
  • 4篇抗角蛋白
  • 4篇抗角蛋白抗体
  • 3篇印迹
  • 3篇自身抗体
  • 3篇免疫印迹
  • 3篇抗核

机构

  • 2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6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市血液中...
  • 1篇眉山市人民医...

作者

  • 30篇彭晓东
  • 11篇张瑞薇
  • 9篇武永康
  • 8篇王兰兰
  • 7篇魏大鹏
  • 7篇章崇杰
  • 4篇孟玉坤
  • 4篇陈雨雪
  • 3篇杨南萍
  • 3篇罗志娟
  • 3篇李立新
  • 2篇白丁
  • 2篇孟宪栋
  • 2篇刘瑾
  • 2篇朱月明
  • 2篇周昌华
  • 2篇左川
  • 2篇唐江涛
  • 2篇屈艺
  • 2篇刘关键

传媒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华西医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1篇199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KDR胞内区(KDR-C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制特异性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或含激酶插入区受体)胞内区(KDR-CD)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谷胱甘肽转硫酶耦联的KDR-CD(GST-KDR-CD)可溶性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KDR-CD mAb的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其亲和力、亚类,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结果: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KDR-CD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B8H2A5;它分泌的抗体亚类为IgG1,к型轻链,而且亲和力强、特异性高。结论:成功获得能分泌抗KDR-CD mAb杂交瘤细胞,为以后将该mAb改造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其能进入细胞内与受体KDR-CD特异性结合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李丽英彭晓东章崇杰董立华潘英王凡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及对关节侵蚀预测的价值被引量:27
2004年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及与关节侵蚀的关系。方法检测84例RA患者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评价三者诊断RA的价值。将75例RA患者分为轻微关节侵蚀组41例(第1组)和严重关节侵蚀组34例(第2组),分析与RA关节侵蚀相关的因素。结果3种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49%,94%)、AKA(50%,93%)、RF(79%,67%);三者两两组合后诊断RA的特异性增高。三者在第2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第1组(P<0.05)。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易出现关节侵蚀(OR=6.71)。多因素分析表明抗CCP抗体、AKA、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结节与关节侵蚀有关,其中类风湿结节权重最大(OR=12.07)。结论抗CCP抗体是RA良好的诊断指标,并且与关节侵蚀密切相关。抗CCP抗体与AKA、RF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关节侵蚀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判断RA的预后。
谢其冰刘钢王兰兰彭晓东杨南萍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关节炎
小鼠黏附分子nepmucin在内皮细胞内循环机制的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nepmucin分子在内皮细胞内的循环途径。方法采用共聚焦荧光显微技术进行内在化实验,分别用4种细胞器标记蛋白抗体[Rab5/胞内体、LAMP-1/溶酶体、γ1-adaptin/外侧高尔基网络(TGN)以及LDLR/分选与循环胞内体]与抗nepmucin抗体双染色转染内皮细胞,观察nepmucin分子内在化后的分布情况。结果 Nepmucin分子出现在胞内体、TGN、溶酶体和分选与循环胞内体中。结论 Nepmucin的循环途径可能是经分选胞内体运输至TGN或循环胞内体,然后回到细胞膜;或是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彭晓东魏大鹏章崇杰罗志娟
关键词:细胞器
抗着丝点抗体188例临床分析
结果显示,ACA阳性患者可同时检测出多种其它自身抗体。在73例ENA检测中,有10例抗SSA阳性,2例抗SSB阳性,另外1例抗Jo—1和1例抗RNP抗体阳性,说明ACA抗体并不是针对一种抗原的抗
武永康张瑞薇彭晓东孟宪栋
文献传递
人髂动脉粥样硬化斑端粒酶活性检测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取 2 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髂动脉粥样硬化斑及 5例脑死亡病人正常髂动脉组织 ,刮去腔面内膜层及外膜结缔组织后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lomericrepeatsequence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剩余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 :5例正常髂动脉组织均为端粒酶阴性 ,2 0例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 ,有 8例为阳性 ,12例呈阴性。结论 :端粒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其作用待进一步研究。
屈艺黄翔王正荣彭晓东刘菽秋刘柏林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端粒酶髂动脉血管
数字荧光强度分析法在自身抗体滴度检测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4
2002年
首次研究应用数码成像系统采集荧光图形并测定数字荧光强度 ,以数字荧光强度分析法代替血清稀释法测定 ANA滴度。确定了最佳采图时间后 ,用数码成像系统 Spot32采集 4 14 0例 ANA阳性标本的荧光图象 ,用分析软件 ipwin32 (image- Pro plus)测定其数字荧光强度 ,同时将标本稀释检测滴度 ,确定不同滴度对应的数字荧光强度值 ,分析数字荧光强度与稀释滴度的对应关系 ,并比较不同 ANA核型用两种方法确定的滴度的符合程度。结果表明 :通过比较选择 4 s为最佳采图时间 ,经统计分析 4 s采集图像的数字荧光强度与稀释滴度的对应关系近似取值为 :2 9~ 5 0对 1∶ 10 0 ,5 1~ 85对 1∶ 32 0 ,86~ 175对 1∶ 10 0 0 ,176~ 2 15对 1∶ 32 0 0 ,2 16~ 2 37对 1∶ 100 0 0。对 314 0例标本进行数字荧光强度测定以及稀释滴度测定 ,两者总符合率为 89.4 % (2 80 6 / 314 0 )。其中 ,以斑点型 (15 6 8/ 15 86 ,98.9% )、均质斑点型 (46 0 / 4 6 1,99.8% )和均质型 (75 9/ 76 3,99.5 % ) ,符合率最高 ,总符合率为 99.2 % ;抗核仁型 (4/ 75 ,5 .3% )、抗着丝点型 (2 / 114 ,1.8% )、抗核糖体型 (13/ 10 3,12 .6 % )以及其它特殊型 (0 / 38,0 % )符合率最低。因此 ,以数字荧光强度分析法代替血清稀释法确定 ANA滴度的方?
彭晓东张瑞薇王兰兰张平武
抗角蛋白抗体及相关自身抗体在RA诊断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评价抗角蛋白抗体(AKA)及其相关自身抗体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收集血清279例,包括正常人30例,RA56例,SLE114例,其它结缔组织病179例,检测AKA(IFA)、RF、ANA及ssDNA。结果4种自身抗体对诊断RA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AKA 39.3%和96.0%;RF 37.5%和86.5%;ANA 55.4%和39.5%;ssDNA 37.5%和49.8%;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则AKA明显高于其它3种抗体(P<0.001)。RF阳性率在RA患者AKA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RF含量与AKA滴度呈正相关;而ssDNA和ANA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KA是RA的又一个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AKA及RF对于RA的诊断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彭晓东王兰兰武永康李立新张瑞薇
关键词: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关节炎间接免疫荧光法特异性抗体
膜联蛋白A2在制备调节PTH作用的药物上的应用
膜联蛋白A2在制备调节PTH作用的药物上的应用。根据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不同浓度,膜联蛋白A2可以促进或抑制PTH对ALP(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此作用至少可实现以A2对PTH的成骨‑破骨功能的双向调节,发挥治疗包括骨...
陈雨雪白丁孟玉坤彭晓东魏大鹏
文献传递
两种检测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比较酶免疫斑点法和IBT两种方法检测抗ENA抗体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用酶免疫斑点法和免疫印迹法 (IBT)分别检测 2 74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ENA抗体谱中 6种主要抗体 ,比较各抗体对相应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抗Sm抗体对SLE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BT分别为 34 1%和 95 0 % ,斑点法分别为 37 0 %和 90 6 % ,两法阳性符合率为 5 4 8%。抗U1RNP阳性检出率IBT法为 33 9% ,斑点法为31 0 % ,两法阳性符合率为 76 2 %。抗SSA阳性检出率IBT法为 2 7 7% ,斑点法为 34 3% ,两法阳性符合率为5 6 0 %。抗SSB对SS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BT法分别为 5 1 1%和 94 7% ,斑点法为 5 5 3%和 94 3% ,两法阳性符合率为 6 3 0 %。抗ScL - 70对PSS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IBT法分别为 13 2 %和 99 2 % ,斑点法为 36 8%和 97 9%。抗Jo - 1的对PM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IBT法分别为 2 4 2 %和 97 1% ,斑点法 5 4 5 %和 95 8%。结论 :斑点法和IBT法在抗Sm、抗U1RNP、抗SSA、抗SSB的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相近 ,两法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对抗ScL - 70、抗Jo- 1的检测斑点法较IBT法敏感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特异性则接近 (P >0 0 5 )。
彭晓东张瑞薇刘瑾武永康
关键词:斑点法免疫印迹法敏感性特异性
质粒介导靶向c-myc的siRNA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靶向原癌基因c-myc的siRNA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c-myc/c-Myc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原癌基因c-myc mRNA 589-609位碱基为靶序列构建靶向c-myc的siRNA真核表达质粒p-Mat01-1及其错配质粒p-Mis09-1,空质粒pEGFP-C1为对照,用脂质体Lipo2000包裹转染MCF-7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c-myc mRNA及蛋白表达,MTT法检测MCF-7细胞增殖。结果与pEGFP-C1及p-Mis09-1比较,转染p-Mat01-1能够特异性抑制MCF-7细胞c-myc mRNA(24h:P<0.01)及蛋白(5d:P<0.01)表达,显著降低MCF-7细胞增殖能力(3d:P<0.05,5、7d:P<0.01)。结论采用siRNA表达质粒技术能够有效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c-myc/c-Myc表达,初步证实下调c-myc/c-Myc表达能够抑制MCF-7细胞增殖,为RNA干扰技术在乳腺癌生物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一定实验基础。
周昌华彭晓东吴静张平赵宗蓉魏大鹏章崇杰
关键词:C-MYC乳腺癌小干扰RNARNA干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