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良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动脉
  • 14篇主动脉
  • 6篇手术
  • 6篇夹层
  • 5篇置换术
  • 5篇主动脉夹层
  • 5篇外科
  • 4篇动脉瓣
  • 4篇主动脉瓣
  • 3篇再次手术
  • 3篇术后
  • 3篇术后再发
  • 3篇主动脉瓣置换
  • 3篇主动脉瘤
  • 3篇主动脉置换
  • 3篇主动脉置换术
  • 3篇外科治疗
  • 3篇基因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组织

机构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5篇张良
  • 13篇常谦
  • 13篇于存涛
  • 9篇孙晓刚
  • 7篇钱向阳
  • 5篇罗新锦
  • 4篇刘燊
  • 3篇魏波
  • 2篇黄毕
  • 2篇张澍
  • 2篇路天怡
  • 2篇樊晓寒
  • 2篇杨艳敏
  • 2篇苏文君
  • 2篇王晓建
  • 2篇田力
  • 2篇高伟
  • 2篇姜文祥
  • 1篇王跃堂

传媒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1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脊髓保护中肋间动脉重建技术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总结肋间动脉重建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脊髓保护作用。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81例CrawfordII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4±10.32)岁。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进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对胸(T)6—12肋间动脉和腰(L)1、2动脉进行动脉管法原位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1根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分支行端端吻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早期死亡6例;脊髓损伤3例,其中2例截瘫,1例下肢轻瘫,均治愈。出院后20、23、30个月后各有1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中12例患者重建肋间动脉闭塞,均无截瘫发生,其中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重建肋间动脉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生存(54.22±3.03)个月(95%CI:44.37~59.90个月),1年生存率为92.37%,2年生存率为89.02%,5年生存率为85.54%。结论肋间动脉重建对降低术后急性脊髓损伤效果确切,远期生存良好。
孙晓刚常谦张良于存涛钱向阳
关键词:脊髓保护
常温非体外循环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治疗广泛主动脉瘤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常温非体外条件行胸腹主动脉瘤置换术与传统低温停循环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收治的128例广泛主动脉瘤患者(CrawfordⅡ型)的临床资料。男性97例,女性31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7±11)岁;慢性StanfordA夹层74例,慢性StanfordB型夹层34例,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例。71例在低温心肺转流下(转流组)、57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常温组)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采用配对t检验或χ^2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术后生存时间。结果转流组平均转流时间(251±87)min,停循环时间(45±24)min。两组的脊髓缺血时间相似。常温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转流组[(408±114)min比(630±156)min,t=-7.67,P=0.05;(18±13)h比(113±89)h,t=-3.86,P=0.00;(4±2)d比(10±9)d,t=-4.19,P=0.00;(15±7)d比(25±14)d,t=-4.47,P=0.00]。常温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转流组[(900±750)ml比(1400±400)ml,t=-2.23,P=0.04],血液制品用量亦低于转流组。常温组术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转流组(1.7%比9.8%,0=3.544,P=0.05;1.7%比22.6%,χ^2=9.35,P=0.00),术后截瘫或轻瘫发生率两组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78±54)个月,随访率88.2%。随访期间5例死亡,2例死于脑卒中,3例截瘫患者死于感染。8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行二期全主动脉弓置换。全组术后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7%、93%、87%。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技术较低温心肺转流明显降低了胸腹主动脉动脉置换术早期病死率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血液制品用量,改善了早期外科手术效果。
张良于存涛常谦孙晓刚钱向阳罗新锦魏波
关键词:主动脉瘤心肺转流围手术期医护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主动脉瓣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夹层病变的防治认识。方法:收集2003-06至2012-06我院主动脉瓣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4.79±2.73)年。行主动脉根部替换4例,升主动脉替换6例,升主动脉+全弓替换+象鼻支架植入13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对所有出院患者均进行了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在本组中,25例患者均为A型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10例(40%),慢性主动脉夹层15例(60%);原发破口位置:窦管交界处8例,升主动脉前壁7例,后壁6例,弓部小弯侧4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81±61)min;住院时间(22±10)天。术中死亡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5例,经血滤治疗后好转;神经功能障碍7例,包括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局灶性脑梗塞3例,无轻瘫、截瘫等脊髓功能不全发生。马凡综合征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年增长值(4.3±3.3)mm(P<0.05)。术后随访100%,平均随访时间(52.32±26.23)个月,3年生存率85%。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夹层再手术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再手术死亡率较初次手术没有明显增加。
张良常谦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夹层再次手术
一期开放手术加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效果观察
2016年
目的:评价主动脉缩窄( 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6例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5-63岁,平均39岁;上肢收缩压165 mmHg(1 mmHg=0.133 kPa),上下肢压差51 mmHg。36例患者均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使用Y形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其中主动脉瓣替换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6例,Bentall's术15例,Wheat's术7例。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上肢血压和上下肢压差,以及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及再手术率。对手术前后上肢收缩压及上下肢压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9-223 min,平均144 min;术中出血量250-700 mL,平均400 mL;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18-43 h,平均35 h;住院时间9-15 d,平均11 d。术后早期无死亡病例,无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术后第5天1例患者右侧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余患者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第5天上肢收缩压(132±26) mmHg,上下肢平均压差(10±3) 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3.193,P值均<0.05)。术后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5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上肢收缩压110-135 mmHg,上下肢压差5-12 mmHg,治疗有效率100%,无外科再干预。术后6-12个月行主动脉CTA复查,35例患者双侧人工血管血流通畅;1例术后即出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无明显变化,无新发血栓形成。结论 CoA合并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安全有效,是治疗CoA合并心脏疾病�
张良于存涛赵电彩常谦罗新锦孙晓刚魏波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转流手术
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张良常谦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
关键词:主动脉病变再次手术
胸主动脉腔内支架修复后再发A型夹层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主动脉A型夹层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17例患者行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发生A型夹层。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3岁。原发疾病为主动脉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及主动脉溃疡各2例。患者均接受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出院患者均经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发A型夹层时间距首次手术平均250天,其中5例于初次手术后住院期间发现,12例门诊随访时发现。12例A型夹层原发破口位于原支架近端金属裸支架区,2例靠近裸支架并伴有内膜划痕损伤,3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伴升主动脉及窦扩张。术后早期1例死亡。术后随访(35±21)个月,5年生存率87.5%,5年免再手术率85.7%。结论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再发A型夹层与近端金属裸支架明显相关,采用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术治疗再发A型夹层早、中期效果良好。
张良常谦于存涛孙晓刚
关键词:腔内治疗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成人最常见的先天性主动瓣畸形,成人中的出现率为0.5%~2.0%,多见于成年男性[1-2].BAV是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主要病因之一,常合并主动脉窦扩张或升主动脉瘤,甚至合并严重的主动脉夹层[3];同样,BAV也是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后再发升主动脉扩张或主动脉夹层等主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张良常谦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
关键词: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术后再发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急性主动脉夹层与正常对照主动脉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及健康对照(各4例)的主动脉组织,通过组织芯片筛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实主动脉组织芯片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对照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基因有129个,其中83个基因表达下调,46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编码与细胞、细胞外基质粘附相关的蛋白。信号通路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中受影响最大的两条通路是粘附斑和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相关通路。结论通过组织芯片分析筛选到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王晓建黄毕张良苏文君路天怡田力杨艳敏张澍樊晓寒惠汝太
关键词:组织芯片急性主动脉夹层基因差异表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阜外分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新的分型方法,方便临床适应症掌握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同时便于多中心应用推广。
于存涛罗新锦张良常谦丘俊涛刘燊姜文祥高伟魏波王跃堂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因素分析
2016年
目的:研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主动脉CT影像及检查资料,分析术前破裂死亡风险因素。
张良于存涛常谦高伟刘燊丘俊涛姜文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