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博胜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退耕
  • 5篇喀斯特山区
  • 5篇建设用地
  • 4篇滇东南
  • 4篇东南
  • 4篇土地利用
  • 3篇生态
  • 3篇生态退耕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数据库
  • 2篇数据库建设
  • 2篇数据库建设研...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地利用总体
  • 2篇土地利用总体...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退耕还林工程
  • 2篇乡级
  • 2篇ARC
  • 2篇GIS

机构

  • 15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云南省国土资...

作者

  • 15篇张博胜
  • 9篇杨子生
  • 4篇王辉
  • 1篇贺一梅
  • 1篇王佳
  • 1篇姜锦云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Agricu...
  • 1篇2010年全...
  • 1篇2015’全...
  • 1篇2010全国...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建设研究
针对当前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需要,结合云南实际,阐述了云南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建库流程和方法,探讨了矢量数据库的规划要素和专题要素的入库。尤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和拓扑等相关功能,重点论...
张博胜杨子生贺一梅曹筱杨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数据库
文献传递
基于PSR模型的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21年
科学认知人类活动与地域系统的互动关系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构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价理论体系,并利用2002、2007、2012和2017年中国省域截面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2-2017年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级总体处于中度协调至良好协调之间,较为稳定。而协调度值则表现为"V"型特征,2002-2007年协调度值由0.648降低到0.494,2012年回升到0.639,2017年进一步提升到0.705。15年间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先趋紧-后缓解"的发展过程。2)从空间上看,15年来中国人地关系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增强。西部省份人地关系协调性普遍降低,东、中部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有所提升,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保持相对稳定。目前主要表现为东部、东北及中部协调度等级较高,西部协调度等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东、中、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各地区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以人地协调发展为准则,结合各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实施差异化的调控对策,促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博胜杨子生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近八年生态退耕地块调查研究--以文山县为例
生态退耕是我国耕地总量已逼近18亿亩"红线"的最重要原因.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研究区域,立足于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并结合GIS技术开展近八年生态退耕地块调查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①文山县...
曹筱杨张博胜杨子生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
中国西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云南芒市为例
本文针对中国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
杨子生王辉张博胜
关键词:建设用地
文献传递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东南喀斯特山区近8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文山县为例被引量:6
2010年
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例,分析其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8年来,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荒草地及裸地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少;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较为明显,林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陡坡耕地得以实现生态退耕,但也有部分良田好地被生态退耕而转为林地、园地和荒草地,且退耕总量主要是<25°缓坡耕地,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显著不符。尤其应当看到的是,林地的增加量和增幅远远低于耕地的增加量和增幅。同时,一边实施生态退耕,一边又毁林开垦,且毁林开垦量明显大于生态退耕量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张博胜姜锦云杨子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退耕还林工程喀斯特山区
中国西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云南芒市为例
杨子生王辉张博胜
关键词:建设用地
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农村减贫效应与减贫路径研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极为突出,按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线,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表现出整体性的农村贫困特征,贫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
张博胜
关键词:农村减贫城镇化减贫效应
文献传递
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县为例
我国2000年开始实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近8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
张博胜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GIS技术
文献传递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近八年生态退耕地块调查研究-以文山县为例
曹筱杨张博胜杨子生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寻甸县贫困格局与贫困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科学揭示县级区域贫困格局、分析致贫因子,可以促进县级区域性减贫战略更好地实施。[方法]文章运用多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贫困格局,多维度剖析该区域致贫因素。[结果](1)寻甸县农村贫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和贫困空间效应,其贫困发生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总体上,寻甸县南部、县政府所在的街道仁德及其附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普遍较低,该县北部的联合乡、六哨乡、甸沙乡等乡镇贫困发生率居于较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乡镇的区位条件和地形条件相对较差。(2)相比2014—2016年,2017年寻甸县各乡镇(街道)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其原因主要是2017年该县对所有排查出的“问题户”进行整体性的高强度整改、使得2017年末该县多数贫困户得以脱贫。(3)空间误差模型(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的增加、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降低均可促进贫困发生率下降。[结论]多数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新时期中国西南山区贫困格局、致贫因素、减贫路径及模式,亟需深入研究,这也对强化贫困地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杨人懿刘凤莲朱石祥张博胜王佳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GIS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