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作品数:30 被引量:117 H指数:7 供职机构: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更多>>
1985-2009年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与临床减少病例误诊和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1985-2009年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1985-2009年四川省共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293例,检出的病例均有流行季节黑热病疫区居留史,居留时间3 d~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到九寨沟、汶川、黑水县和甘肃、新疆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31.06%、17.75%、7.51%、19.80%和15.36%。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占77.82%。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 d~2年。改传统锑剂剂量为按公斤体重增大锑剂用量,复发率由17.05%降为6.83%。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发病呈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群黑热病发病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张富南 胡雅劼 张丽萍关键词:非疫区 流动人口 黑热病 发病 复发 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 2024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钩虫病提供参考。方法2017—2022年,于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等钩虫病主要流行区选取3~4个县(区)作为人群钩虫感染固定调查点,并选取17~30个县(市、区)作为流动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至少1000名≥3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钩虫虫卵检测。选取家庭人口数≥2人、且所在县(区)当年钩虫感染人数≥2人的调查对象,应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进行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2021—2022年在四川省合江县和乐山市五通桥区开展人群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比较两地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成员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差异。结果2017—2022年,在四川省钩虫病主要流行区共抽取25196户家庭的66812名居民进行钩虫感染调查,发现钩虫感染4403例,感染率为6.59%。四川省主要流行区人群钩虫感染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具有家庭聚集性(χ^(2)=2116.759,P<0.001);人群钩虫感染率≥1%的流行区均发现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χ^(2)=136.006~428.738,P均<0.001);不同年份(χ^(2)=87.615~471.838,P均<0.001)、不同地形流行区(χ^(2)=8.423~1144.176,P均<0.001)人群钩虫感染均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中,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虫卵数(egg per gram,EPG)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80(780)和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6,P<0.05)。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中知晓钩虫病防治知识者所占比例低于非聚集性家庭(24.49%vs.51.72%;χ^(2)=10.262,P<0.05),经常赤脚下地劳动者所占比例高于非聚集性家庭(30.61%vs.13.25%;χ^(2)=6.289,P<0.05)。结论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病预防措施知晓情况、是否经常赤脚下地劳动等因素与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相关。 罗静雯 田洪春 刘阳 吴小红 铁磊 张丽萍 邓秀关键词:钩虫感染 家庭聚集性 影响因素 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00%;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入手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张丽萍 张富南关键词:黑热病 病例 流行病学 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6--2010年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感染时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居民的菜园、厕所周边、厨房和庭院4类环境中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掌握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对监测点常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2006--2010年共对50户农家的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采集土壤标本,每个场所各检测土壤样本50份,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蛔虫卯污染情况。结果2006--2010年共检查5616人,其中男性2725人,女性2891人。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32.06%、14.4%、10.16%、3.21%和5.62%。男、女性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32%、11.16%、0.37%和1.56%、11.41%、0.42%。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土壤中活受精蛔虫卵的检出率分别为6.0%、4.0%、2.0%和4.O%,各场所未受精蛔虫卵、受精蛔虫卯、活受精蛔虫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受精蛔虫卵的检出和活受精蛔虫卵检出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结论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6—201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与当地村民服药驱虫密切相关;土壤中人蛔虫卵的检出情况随着年份变化也呈下降趋势。 谢红 田洪春 王信刚 罗静雯 刘常华 刘文林 郑德福 陈漪澜 张丽萍关键词:线虫感染 土源性线虫病 感染率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探讨 被引量:8 2010年 通过文献复习以及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四川省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犬源性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以供临床诊断和防治利什曼病的参考,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黑热病均为白蛉季节有疫区居住史的患者,临床特点为反复不规则发热、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病等。非疫区医疗机构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尽早做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对来自疫区的患者应加强对本病的防范意识和提高诊断水平,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尽早作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张富南 张丽萍关键词:黑热病 国内人体猪巨吻棘头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的发病特征与危害,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整理自1964年国内报道首例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例以来,多种医学尤其是寄生虫学书籍和杂志等的有关资料,总结分析该病发病状况、感染原因、临床特征、误诊因素等。结果 1964/2012-06,国内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分布在15个省区中的38个市县,患病248人,均为生食或半生食天牛、金龟等甲虫受染;农村发病人数多于城市;有明确病历资料显示的患者年龄为1.8~53岁,其中14岁以下患儿占82.36%;其中237例有明确性别记录,男性161人,女性76人。发病季节与甲虫的消长季节密切相关,3~11月份为感染季节,7~8月份为高峰。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血便或脓血便,肠穿孔,肠坏死;44%的患者手术切除15~150cm坏死肠腔;99.20%的患者(246/248)粪便中未查见该虫的虫卵。结论国内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有一定的地域性,发病者主要为14岁以下儿童,与生食甲虫有关。 郑德福 肖宁 冯萍 张丽萍 康英关键词:预防措施 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张富南 张丽萍 张育智 陈漪澜 雷杨 肖宁关键词:地震灾后 四川省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趋势分析 2010年 目的掌握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媒介变化情况,为巩固防治成果,防止丝虫病的再度流行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和全民普服药盐的巩固措施;开展丝虫病防治后期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及慢性丝虫病调查,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坡区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6年,重点人群监测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7例,其中复阳3例,新检出4例;筠连、雨城区和沐川县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1~5年,横向监测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1和1例,其中原阳拒治者1例,新检出3例中漏查者2例。消除丝虫病后,4个县连续监测14年未检出微丝蚴,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初期,丝虫病传播继续存在,采取巩固措施后未检出微丝蚴;消除丝虫病后监测表明,实施不同巩固措施后的远期效果显著。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与照料。 张育智 张富南 陈漪澜 张丽萍关键词:马来丝虫病 中国大陆人体胃血吸虫病地区分布与危害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人体胃血吸虫病的地区分布与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 查阅、收集、整理国内1951年—2010年12月多种医学书籍、专著、寄生虫学科技期刊等有关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例资料,分析胃血吸虫病的发病现状与地区分布,患者的年份、性别、职业分布,发病季节和病程和临床症状等,并讨论胃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果 在国内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的12个省、直辖市中,除广东、广西地区目前尚无人体胃血吸虫病例资料报道外,其余地区均有数量不等的病例报道。人体胃血吸虫病病例以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居多,该4省病例数占国内总病例数的85.40%(626/733)。云南与福建各为1例,占总病例数的0.27%(2/733)。患者多为农民,最低年龄为12岁,最高年龄为76岁,据315例有明确性别的病例显示,男女患者之比为4.08:1。患者均有在夏、秋季接触疫水史,病程数天、数月、数年不等。患者有较典型的溃疡病或胃癌症状等。 结论 人体胃血吸虫病在我国发病为点状散在分布,少数地区发病较为集中。 郑德福 周青 肖宁 张丽萍 钟波 张旭东 钱小红关键词:胃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2016-2020年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为指导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按照全国及四川省肝吸虫病及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每年在未开展规范化监测的县(市、区)选定流动监测点,乐山市五通桥区为固定监测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查人群华支睾吸虫虫卵。2017—2020年在固定监测点用压片法检测淡水鱼虾囊蚴,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猫、犬等保虫宿主粪便,对粪检人群开展人群卫生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结果2016—2020年,流动监测点共调查143311人,查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28人,感染率为0.02%。2016—2020年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均为较低水平,分别为0.01%(5/34967)、0.02%(6/33507)、0.04%(7/19326)、0.02%(7/30256)、0.01%(3/25255),不同年份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9,P=0.373)。川西平原和丘陵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0.03%(6/20217)和0.03%(19/64989);川西北高原未查出华支睾吸虫感染,不同地形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9,P=0.028)。共有18个县(市、区)查出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占流动监测点总数的14.06%。男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02%(13/68316),女性为0.02%(15/749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5);40~59岁组和≥60岁组感染率分别为0.02%(12/48446)和0.02%(12/48873),0~9岁组未检出,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21,P=0.291);初中组和高中、中专或中技组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3%(12/35401)和0.03%(2/7772),大专及以上组未检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55,P=0.326);农民组和其他职业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2%(24/107679)和0.02%(2/9525),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医务人员组未检出,不同职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4,P=0.805)。2016—2020年,固定监测点的人群� 罗静雯 田洪春 谢红 铁磊 张丽萍 龚希 吕城燊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