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幸奠奎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PET/C
  • 4篇PET/CT
  • 3篇细胞
  • 3篇显像
  • 3篇PET/CT...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细胞癌
  • 2篇18F-FD...
  • 1篇大细胞
  • 1篇低剂量
  • 1篇电切
  • 1篇电切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患者
  • 1篇心率
  • 1篇心率变化

机构

  • 10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0篇幸奠奎
  • 3篇文兵
  • 3篇田月丽
  • 3篇黄雄
  • 2篇沈美娟
  • 2篇曾俊杰
  • 1篇毛庆华
  • 1篇谢长青
  • 1篇巢建雷
  • 1篇彭碧荣
  • 1篇韩则政
  • 1篇张小秀

传媒

  • 2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韩则政幸奠奎张小秀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病餐后血压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多发转移^18F-FDGPET/CT显像一例被引量:2
2018年
笔者报道了一例以头痛7d伴右颅顶部质硬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宫颈小细胞癌病例。颅脑CT平扫示右顶叶高密度结节伴周围低密度水肿带、邻近颅骨骨质破坏,考虑颅内肿瘤性病变。颅脑MRI示右顶叶稍长T1、T2信号结节伴水肿带,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18SF-FDGPET/CT全身显像示宫颈软组织团块伴高代谢、双侧盆腔淋巴结高代谢、全身多处骨骼包括右颅顶部病灶骨质破坏伴高代谢。宫颈活检病理结果确诊为小细胞癌。文献复习加深了对宫颈小细胞癌的认识,其发病率极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不易被发现,该病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18F-FDGPET/CT对官颈小细胞癌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及其他较隐匿部位转移病灶的探测灵敏度较高,在该病的临床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李崇佼田月丽沈美娟幸奠奎文兵何勇
关键词:PET/CT显像宫颈小细胞癌^18F-FDG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颅脑MRI
某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某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412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患者焦虑总评分为63.84±4.51,抑郁总评分为56.44±13.15;生活质量评分中情感角色、躯体功能及活力得分最高,分别为67.82±18.83、66.83±15.76和61.54±11.62;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与机体疼痛呈正相关(P<0.05),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精神健康呈负相关(P<0.05)。结论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
毛庆华幸奠奎
关键词: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超低剂量多排螺旋CT与常规结肠镜检查对结直肠病灶筛查对照
目的:对超低剂量多排螺旋CT结肠成像与常规结肠镜检在结直肠病灶筛查的两种检查结果比较.方法:本院158例患者接受了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其次是常规结肠镜检查.采用西门子64排双源CT,检查前一日晚做好充分肠道准备工作,并在...
曾俊杰程婧黄雄幸奠奎
浅析个性优化全腹部轴位T2WI抑脂序列扫描技术
目的:为不同患者呼吸方式寻求最佳个性化全腹部T2WI抑脂横断面成像优化技术,减少图像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方法:收集本院全腹部MRI检查患者212例,分为3个年龄组段,A组18-40岁.57例;B组41-60岁:92例;C...
曾俊杰范晨虹黄雄幸奠奎谢长青
脐尿管癌18F-FDG PET/CT显像一例被引量:1
2019年
患者男,27岁,3个月前因肉眼血尿在当地医院行膀胱镜检查,于膀胱底部见2.0 cm×2.5 cm乳头状肿物,质脆,触之易出血。随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示膀胱浸润性腺癌,浸润至固有膜,提示临床关注病灶是原发还是转移性,有否腺癌病史,特别是大肠癌、前列腺癌病史。术后患者继续出现肉眼血尿,入住本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无特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铁蛋白(ferritin, FERR)、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25、CA15-3、CA19-9、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fPSA)、fPSA/tPSA、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CYFRA21-1)、CA72-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肝肾功能电解质全套及大便常规均未见异常。
李崇佼田月丽沈美娟幸奠奎文兵何勇
关键词:PET/CT显像18F-FDG脐尿管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TPSA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PET/CT显像一例被引量:1
2019年
笔者报道了一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18F-FDG PET/CT显像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骨髓穿刺等结果综合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骨髓纤维化及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认识。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因多种多样,肥大细胞增生症就是其病因之一。肥大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多组织器官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肥大细胞分泌的组胺会导致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一方面是因为肥大细胞的浸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髓外造血所致。另外,此类患者出现的诸多临床症状也与肥大细胞分泌的化学介质密切相关。
陈建普田月丽李崇佼幸奠奎文兵何勇
关键词: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肥大细胞增生症PET/CT显像血液系统疾病肝脾淋巴结肿大
不同造影技术在肺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造影技术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5月来我院行CTPA检查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一组:男15例,女5例,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56岁;第二组:男12...
范晨虹黄雄幸奠奎彭碧荣
^(18)F-FDG PET/CT检查指标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18)氟-代脱氧葡萄糖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18F-FDG PET/CT)检查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99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肝叶切除术。结果在99例HCC患者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有MVI患者42例,无MVI患者57例;^(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肿瘤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阴影,病灶呈不规则状,大多数情况呈类圆形,部分肿瘤周围伴有子灶。PET/CT检查显像阳性73例(73.7%),其中MVI阳性组为85.7%,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64.9%(P<0.05);MVI阳性组肿瘤直径为(7.6±2.8) cm,显著大于MVI阴性组的(5.4±2.4) cm,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7.4±5.2),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5.3±5.2),P<0.05】;MVI阳性与MVI阴性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VI阳性患者肿瘤分化为II-I/IV型比例显著高于MVI阴性患者(88.1%对75.4%,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99例HCC患者1 a总体生存率为81.8%,无瘤生存率为60.6%,其中MVI阳性组1 a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7.6%,显著低于MVI阴性组的91.2%和70.2%(P<0.05)。结论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患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时有一些特点值得总结和观察,其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幸奠奎程婧
关键词:肝细胞癌18F-FDGPET/CT生存率
普伐他汀联合杏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普伐他汀联合杏丁注射液早期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影响,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改善情况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入院后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4组:①A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20mg(12例);②B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20mg及杏丁(11例);③C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40mg(13例);④D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40mg及杏丁(12例)。分别在确诊后、治疗3周后检查血脂及CRP的水平并记录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分别接受上述治疗后,TC、LDL—C及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A组相比,其余3组的血脂、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D组的降低水平最为明显(P〈0.01);与B组相比,C、D组的血脂、CRP水平也有一定的降低,D组的治疗作用最为明显。结论普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血脂及CRP水平来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加用杏丁注射液后,其作用更为明显且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幸奠奎巢建雷
关键词:普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杏丁注射液血脂C-反应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