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其华 作品数:46 被引量:274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水利工程 天文地球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我国数字海堤工程建设设想 2016年 在沿海城市化进程加快、水利防洪减灾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新形势下,进行数字海堤工程建设是必要的。本文认为数字海堤工程是包括海堤、护滩工程、挡潮闸和穿(跨)堤等工程在内的一个整体,才能构建沿海防洪减灾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海堤工程编码,提出与国家行政区划编码并行的参考编码方法。最后对数字海堤的基本框架提出设计的总体思路。 左其华 赵一晗 王登婷 孙忠滨 孙天霆不规则波波群对桩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993年 以波群因子GF为参数,在试验室内模拟出具有同一的H_3、T_p、M_o,但不同的GF的波列,测量单桩、双桩及四根桩上的波浪力。对比发现,不同的GF,其平均波力,三分之一波力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十分之一大波力,GF大时稍有增大;当GF大时最大波力有较大值,需给以足够重视。 杨正已 左其华关键词:不规则波 波群 波力 试验桩 波浪力 桩距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越浪量试验 被引量:6 2019年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位于伶仃洋海域,台风期较大的越浪量可能危及人工岛和隧道的运营安全,越浪量是人工岛护岸设计的重要参数。通过波浪断面物理模型,研究人工岛护岸护面块体型式、消浪平台尺度、挡浪墙前护肩宽度等结构参数对越浪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肩宽度对越浪量的影响非常大,并且越浪量较小时,试验值明显小于当前广泛采用的van der Meer公式计算值,由此针对人工岛护岸结构特点,提出考虑了坡肩折减系数K c的越浪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为人工岛越浪控制措施的采用及后期越浪量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周益人 潘军宁 左其华关键词:人工岛 越浪量 计算方法 港珠澳大桥 方形墩柱上的非线性波浪荷载 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应用积分方程和时间步进法,考虑了在以流函数理论为基础的非线性规则波作用下,方形墩柱结构上的非线性波浪力和力矩。已有的一些结果表明本文计算值与一些实测结果吻合良好。文章给出了一些可供一般工程设计参考数值计算结果和经验公式。 左其华关键词:墩柱 非线性 波浪 荷载 开敞水域波浪的传播——抛物线方程法 被引量:11 1992年 本文介绍了用抛物线方程法计算波浪传播的算法。该方法是应用缓坡方程,忽略其水下地形对波浪反射的影响来进行波浪折射、绕射联合计算的。它克服了常法中不能考虑的波能沿波峰方向传输的局限性。 左其华 姚国权 丁炳灿关键词:波浪传播 海洋工程试验中API谱特性的风模拟 被引量:3 2016年 海洋环境中风荷载是船、采油平台、海上结构等所受主要荷载之一。自然界中的风不均匀且具有较强的脉动性。因此,研究随机脉动风场具有实际意义。采用伺服驱动有效控制风机的响应时间,基于脉动风谱特性进行了随机脉动风的模拟试验,并与同类试验相比,谱形波动较小,因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同时还研究了各种不同控制因子对谱模拟的影响,给出了稳定脉动风场所需信号时间间隔、试验时长等参数的选取区间。 杜齐鲁 黄海龙 周益人 左其华关键词:脉动风 物理模拟 墩柱群结构上的波浪力 被引量:1 1990年 应用格林定理,本文首先考虑了单一波作用下任意形状墩柱群结构上的线性波浪力,然后利用线性叠加和传递函数法计算了二维不规则波作用下墩柱群结构上的波力力谱。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可以解决一般墩柱群结构线性波力计算程序CGLWF。 左其华关键词:波浪力 港口工程 波浪作用下桩柱周围局部冲刷研究 被引量:31 2000年 通过系统的物理模型试验 ,考虑波高、周期、水深、泥沙粒径、桩柱直径等影响因素 ,研究桩柱周围的局部冲刷形态、尺度等。分析了桩柱周围局部冲刷的三种基本类型 ,得出最大冲刷深度随波数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方法。 陈国平 左其华 黄海龙关键词:波浪 桩柱 局部冲刷 水深 决口海堤洪水波传播模拟和分析研究Ⅰ:方法和验证 被引量:1 2019年 选用水槽和港池物理模型方法以及已有的一些物理模型试验成果,结合SWASH模型,对孤立波在海堤斜坡上的爬高和越浪进行验证,确定合适的计算参数;计算和分析几种不同内坡形式的海堤堤顶决口,确定合适的海堤内坡边界条件。研究分析表明,验证后的SWASH模型可以用来进行海侧来波和陆域越堤波浪的联合计算,为决口海堤洪水波传播模拟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王驰 王红 周正萍 左其华关键词:越浪量 洪水波 模型试验 航槽对不同入射角波浪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7 1996年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探讨了不同入射角的波浪在典型航槽中传播时波幅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航槽对波浪传播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入射波向与航槽轴线平行时.航槽内的波幅比随着传播距离的增长而衰减。入射角为15°~30°时.航槽迎浪一侧边坡及其附近滩地出现较大波高比区域、而另一测的波高比往往较小.航槽起到了一定的“遮掩”作用。入射角大于45°时、航槽对波浪传播的影响逐渐减弱,波浪正向穿越航槽时.波幅比可用浅水系数来计算. 左其华 杨正己关键词:航道 航槽 入射角 波浪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