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延民

作品数:27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癫痫
  • 8篇惊厥
  • 8篇基因
  • 6篇族性
  • 6篇家族
  • 6篇家族性
  • 5篇良性家族性
  • 5篇家系
  • 4篇婴儿
  • 4篇婴儿惊厥
  • 4篇突变
  • 4篇皮质
  • 4篇良性家族性婴...
  • 3篇致痫
  • 3篇热性惊厥
  • 3篇综合征
  • 3篇卒中
  • 3篇发作性
  • 2篇电图
  • 2篇血管

机构

  • 22篇中南大学
  • 9篇湖南省马王堆...
  • 4篇海口市人民医...
  • 2篇安阳市人民医...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作者

  • 27篇宋延民
  • 10篇唐北沙
  • 8篇杨国帅
  • 8篇龙莉莉
  • 7篇周治平
  • 7篇李海燕
  • 7篇余丹
  • 6篇周小艳
  • 5篇刘佳
  • 5篇邓景贵
  • 4篇肖波
  • 4篇周艳辉
  • 4篇严新翔
  • 3篇李海鹏
  • 2篇李楠
  • 2篇郭纪锋
  • 2篇杨茜
  • 2篇易芳
  • 2篇王康
  • 2篇江泓

传媒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10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一家系的临床与KCNQ3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familialneonatal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集该家系13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荧光标记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该家系的疾病基因进行连锁分析;采用PCR-DNA直接测序及限制性酶切技术对该家系的先证者、家系内12人及家系外76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KCNQ3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3代患者7例,均于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无热性癫痫发作,1月之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先证者血生化、染色体核型分析、发作间期脑电图及头颅CT无异常,所有患者精神运动发育良好。连锁分析支持与KCNQ3基因连锁,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发现KCNQ3基因新突变988(C→T),进一步的限制性酶切分析及DNA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结论中国人BFNC患者存在KCNQ3基因突变。
李海燕唐北沙严新翔郭纪锋沈璐宋延民江泓夏昆谢志国杨茜
关键词: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突变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察匹罗卡品致痫大鼠CA1区锥体细胞突触联系变化的研究
2011年
目的通过荧光金(FG)逆行示踪观察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大鼠慢性自发发作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变化。方法 SD大鼠2 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后6 0 d左右,利用立体定位仪在活体内注射逆行性示踪剂FG至海马CA1区,术后常规喂养5~7 d后灌注取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G的分布。结果 7只实验组大鼠中有5只可见有FG标记的锥体细胞,对照组未见。实验组中有2只大鼠在海马下托亦可见有FG标记的锥体细胞,而对照组未见。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之间和下托至CA1区有异常兴奋性突触联系,其可能是构成异常兴奋性回路的解剖学基础。
宋延民龙莉莉肖波易芳
关键词:荧光金突触联系
参芎注射液对青年脑梗塞ACA和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参芎注射液对青年脑梗塞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影响,探讨参芎注射液对防治青年缺血卒中的机制。方法58例青年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参芎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参芎治疗组每天加用参芎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d;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ACA,D-Dimer的含量,并与18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参芎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ACA阳性率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两组治疗后14d神经功能评分、ACA阳性率和D-Dimer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参芎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降低更加明显(P<0.01)。结论ACA和D-Dimer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参芎注射液是治疗青年脑梗死的有效药物,能降低青年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性。
杨国帅周小艳李海鹏宋延民周治平余丹
关键词:参芎脑梗死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抑郁的远期疗效及血浆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抑郁的远期效应及血浆5-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9例)。最终资料完整纳入本研究患者65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舍曲林及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低频rTMS及基础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指标来评定患者的临床抑郁状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HT浓度。并于12个月后追踪随访(随访时),复测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HAMD评分和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BI评分则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浆5-HT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组变化不明显(P〉0.05)。12个月后随访时,2组患者HAMD评分和CSS评分均较治疗后进一步下降(P〈0.05),MBI评分亦进一步提高(P〈0.05);2组问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HAMD评分下降及MBI评分提高更为显著(P〈0.05);2组患者血浆5-HT浓度较治疗后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脱离抑郁状态患者分别有10例(32.26%)和12例(3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796),但12个月后随访时,2组脱离抑郁状态患者分别有22例(70.97%)和31例(91.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9,P=0.036)。结论rTMS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远期效应,提高患者ADL能力,且其作用机制可
陶希刘佳邓景贵宋涛郑丽君宋延民黄洪琳王淑玲
关键词:远期效应日常生活活动
致痫CD大鼠海马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的研究
2010年
目的动态观察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皮质发育不良(Cortical dysplasia,CD)大鼠痫性发作后海马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探讨GST-π在CD所致癫痫中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在SD大鼠孕17d腹腔内注入卡莫司汀(BCNU)制作CD大鼠模型,锂-匹罗卡品诱导CD大鼠痫性发作,应用免疫组化观察致痫后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GST-π在海马区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ST-π在CD组大鼠海马的明显表达增高(P<0.05);与CD组比较,GST-π在CD癫痫组大鼠海马区的表达在致痫后3h、24h和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d时逐渐增加,并于60d时达到高峰(P<0.01~0.05)。结论GST-π的高度表达是CD大鼠慢性期内癫痫反复发作并产生耐药的可能机制之一。
杨国帅周小艳周治平宋延民余丹
关键词:皮质发育不良难治性癫痫
血液灌流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海洛因中毒性脑病
2009年
急性海洛因中毒性脑病(HSLE)致残率高,神经康复所需时间长,早期有效治疗和康复期的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2000年6月-2008年6月,我们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急性HSLE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杨国帅周小艳李海鹏宋延民周治平周艳辉余丹
关键词:血液灌流高压氧海洛因中毒性脑病
疑诊为进展性卒中的重症肌无力危象并哮喘1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杨国帅周小艳周治平宋延民余丹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一家系的临床、脑电图及致病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报告一个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 or seizures,BFIC或BFIS)家系,并探讨其临床、脑电图及疾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脑电图进行分析。采集该家系11名成员的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PCR-DNA直接测序及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先证者进行KCNQ2、KCNQ3和SCN2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3代共有患者6例,均于出生后6个月左右出现无热性癫痫发作,1岁之内完全消失,智能及体格发育正常,血生化、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头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先证者于15岁时出现了发作性运动障碍,24h动态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发放,KCNQ2、KCNQ3和SCN2A基因突变分析未在该家系发现致病突变。结论BFIC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可伴发作性运动障碍,且脑电图可有癫痫波发放;KCNQ2、KCNQ3和SCN2A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
李海燕李楠严新翔宋延民杨茜唐北沙
关键词: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发作性运动障碍脑电图致病基因
脑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脑皮质发育不良(MCD)所致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2004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经头颅MRI诊断为脑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8例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癫痫患者的年龄为(12.29±5.65)岁;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占57.1%(16例);伴认知功能障碍占28.6%(8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占53.6%(15例),其中25%(7例)有节律性放电;78.6%(22例)对3种或以上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结论:脑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癫痫患者的发病年龄在儿童期多见,发作类型以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GTCS为主,部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发作间期异常脑电检出率较高,大部分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杨国帅宋延民周小艳周治平周艳辉余丹
关键词:癫痫
家族性热性惊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宋延民唐北沙
关键词:家族性热性惊厥分子遗传学小儿发热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器质性疾病全身性癫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