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闻博

作品数:53 被引量:21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历史地理
  • 7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军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4篇秦汉
  • 5篇政治
  • 5篇秦汉时期
  • 5篇封泥
  • 4篇行政
  • 4篇古史
  • 4篇汉初
  • 3篇古史研究
  • 3篇汉简
  • 2篇东汉
  • 2篇新论
  • 2篇职官
  • 2篇商鞅
  • 2篇社会
  • 2篇社会身份
  • 2篇身份
  • 2篇史料
  • 2篇史学
  • 2篇诉讼
  • 2篇屯田

机构

  • 35篇中国人民大学
  • 9篇北京大学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51篇孙闻博
  • 3篇周晓陆
  • 1篇付娟
  • 1篇王子今

传媒

  • 5篇中国史研究动...
  • 4篇中国史研究
  • 3篇史学月刊
  • 3篇史林
  • 2篇四川文物
  • 2篇文物
  • 2篇历史研究
  • 2篇社会科学
  • 2篇西域研究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南都学坛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刘向《列女传》流传及版本考被引量:1
2010年
刘向任光禄大夫时所序《列女传》本为劝喻帝王,但此类书籍在民间一直多有传布。东汉出现的曹大家注十五卷本影响较大,至宋代已基本取代原八卷本。魏晋的赵母与綦毋邃主要对刘向原书进行注解而非续补。北宋时,苏颂、王回、曾巩又先后对《列女传》进行整理。著名的建安余氏本《古列女传》实为元刊本,余氏勤有堂的兴起及发展应在元代。明代较重要的黄鲁曾、黄嘉育本应属一个系统。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多处对底本不出考证的改字,并非据明刊本,而是有其他一些依据。
孙闻博
关键词:《列女传》改字明刊本元刊本
中国古代县制起源新论
2024年
一、问题提出及概念引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中,县制起源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思考郡县制形成发展、国家地方治理早期变迁颇具意义。关于县制起源,古人已有归纳辨析。今人以顾颉刚、增渊龙夫探讨较早,对中日学界影响甚巨。
孙闻博
关键词: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兼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被引量:21
2015年
秦汉帝国是伴随"新地"的推展和边界的扩张而确立的。政府在派遣"新地吏"同时,往往推行徙民实边、行役戍边政策。在后来的发展中,实边较戍边更为边策所重。其原因既涉及财政、舆论,也有对防御效能的考虑。两汉时期,内地与边郡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影响到朝廷内外政策的差异。边郡军事负担甚巨,而且因军队屯驻造成经济残破与社会动荡。边郡维持运转,常需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轻徭薄赋的惠政,与边政状况直接相关。
孙闻博
关键词:戍边轻徭薄赋
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为西汉齐国之都。清末以降,在西汉齐国遗址便出土了数量很大的古代封泥,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这里又发现了数百枚封泥,为研究西汉齐国史乃至考察汉代的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的职官设置、诸侯国的属县管理等,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考察古代封泥文物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
孙闻博周晓陆
关键词:职官封泥
从乡啬夫到劝农掾:秦汉乡制的历史变迁被引量:22
2021年
秦汉乡制变迁反映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秦汉"乡官"指乡吏及所主机构,非专指三老等民官。乡啬夫职掌不称"治",事权分散,对县的从属性突出。秦及汉初,乡是县下诸"官"之一,县廷与乡之间的政务运行可称作"廷—官"模式。西汉前期,乡部禄秩两次下延,发展为乡有秩、乡啬夫二分格局。随着文帝时期田制、法制的调整,有秩发生变动,乡政弊端日显。武帝时掾史出现,乡务处理渐由"官"向"掾"演变,这一变化本质上乃因事差遣的发展。两汉官府不断加强集权,力图更直接地对基层实行统治,然事与愿违,集权措施的推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乡里的控制力。
孙闻博
关键词:秦汉
浙江余姚花园新村遗址出土东汉劾物木觚
2023年
2020年7~12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对浙江省余姚市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西北部河道堆积中出土一件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天帝使者”木觚,具有重要文献和历史学价值。本文拟对该木觚予以考释与初步探讨。一木觚形制木觚由整根木材纵剖而成,横截面约为木材的2/3,底为平面,正面刮削出四棱五面。正面右起左行墨书五行,没有空行,背面无文字。
孙闻博汪华龙许超
关键词:考古发掘遗址东汉
商鞅“农战”政策推行与帝国兴衰——以“君—官—民”政治结构变动为中心被引量:8
2020年
商鞅推行“农战”政策,是秦国家体制“战国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农战”重“法”,与“赏罚”形成整体性关联,着意构建“君—民”联结,塑造“农战之士”。秦惠文王以降调适“君—官”层面,宗室、大臣势力重振,“富强也资人臣”状况逐渐呈现。至吕不韦执政,政策出现较大波动。始皇帝统治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事皆决于法”,并尝试“农战”政策调整。后期转向“外攘四夷”,严酷役使民众,“农战”政策效能不再。二世统治亦分前后两期。前期继续始皇事业,“用法益刻深”,摧折“君—官—民”联结,山东“新地”掀起反秦浪潮。后期“行督责之术”,以“术”辅“法”,破坏故秦之地政治结构,帝国终至覆亡。“农战”政策推行,并非直线向前,而与秦政相互作用,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相关探讨或为秦国崛起至帝业兴衰的历史进程提供认识线索。
孙闻博
关键词:商鞅农战
范雎“远交近攻”与秦对外战略的北移被引量:1
2020年
秦灭六国的实现,往往与范雎"远交近攻"之策相联系。这一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施行内容,可置于战国后期秦对外战略的整体发展线索中再作考察。秦自武王东窥周室以来,对外军事进取自北向南有北侧、东向、南侧三个战略方向。鄢郢之战后,穰侯为实现进一步南下攻楚,战略重心转为东向攻魏,欲长驱先破大梁。范雎代魏冉入相后,在此背景下提出"远交近攻"。相对以往联合齐燕而先取韩国的旧有认识,范雎连横韩、魏,威迫楚、赵、齐等远国。为促使韩、魏参与连横,秦军事进取由东向而转入北侧一线,坐镇河东,扩展河内,蚕食南阳,隔绝、并吞韩上党地。"远交近攻"战略专注河北一线稳步推进,并形成对赵国的战略包围。
孙闻博
河西之争与秦国崛起:以历史叙事和政治地理为视角
2024年
理解秦如何崛起为战国七雄之一,对于认识秦统一与秦王朝的形成意义重大。其中,秦与晋、魏的河西之争是认识相关问题的重要线索,可从历史叙事、政治地理视角重作考证与揭示,并将春秋、战国秦史贯通整合。秦穆公“东竟至河”实现较早,东进的目标实际是晋南、豫东,求入中原。晋惠公背约并非“河西八城”,而是河外列城及河东邑。《史记》所见“河西八城”“献其河西地”“秦地东至河”等历史叙事,出自后世建构,并不可信。春秋是天下秩序变动——天下中心衰落,周边崛起;战国是诸侯国秩序变动——诸侯国中心衰落,周边崛起。战国时期秦也现大臣干政,君位数易。《史记》“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之说,同样体现一定的叙事建构,包含对怀公系之外其他秦君执政的否定。战国前期,秦对外用兵积极,因魏文侯复现晋献公之势,至简公反失河西。献公、孝公改革用兵,实皆追迹穆公,并抑制权臣。惠文君收复河西,置上郡,县义渠,超迈穆公霸业,由此称王,开启秦争天下之新章。
孙闻博
关键词:历史叙事政治地理
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铁剑考——兼论中国古代的灌钢工艺被引量:1
2022年
汉代铁剑是中国古代铁剑发展的高峰。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造错金铭文铁剑是中尚方造剑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见汉代铁剑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科技史、工官制度、东汉晚期政治等皆有所助益。少府所掌工官系统实际分宫内省外、省中两类。两汉尚方职掌手工制作刀剑等皇帝专用器物,是省中工官的代表。中尚方剑用于佩服把玩,而非专杀大臣。题铭所见“五灌廿五辟”,可以代表冶金的工艺规格,主要反映既“灌”又“辟”的灌辟法。由此,中国古代灌钢工艺的出现,或可提前至东汉后期。此剑不仅体现中尚方的造剑工种与管理体制,而且由中常侍育阳侯曹节督造,又对汉末宦官势力的发展有所反映。
孙闻博
关键词:东汉铁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